如果可以,请让我在乡愁上贴一枚百丈崖瀑布图案的邮票,速递长岭,让远方打拼的长岭游子,近距离触摸诗画山水,品味如梦乡愁。
其实,每一个离开故乡的游子,内心深处都蛰伏着乡愁。譬如我,在抵达长岭——安徽省桐城市塘湾镇长岭村这大别山南麓省级生态村的那一刻,乡愁如岭上的花儿菜(一种开满白色小花能当菜吃的植物),彻底燃爆了:
放眼望去,尽是重峰凝黛,翠竹摇影,杂花生树,流岚腾烟;山脊如村姑秀美的曲线,托起蔚蓝的晴空;阳光盈盈可握,鸟鸣珠落玉盘,潺潺溪流悠闲地弹奏《高山流水》。再看身边,向阳的坡上泊着一幢幢别墅式小洋楼,白墙红瓦蓝窗,在阳光下眨着迷眼。门前的水泥地坪,从这家连到那户,不见泥灰和垃圾;柳叶形水池里,流泉叮咚,鱼翔浅底;连通唐湾和潜山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沿路站岗,不见首尾;沿山谷驳起的休闲广场上,红茶花、紫玉兰开得正艳,孩子们如快乐的鸟儿,在健身器材上嬉戏逗乐;一只小花狗,嗅着我的裤管,抬头友好地朝我笑,笑得我的眼眶有些热热的。
多么静谧、美好、安详而温暖的画卷啊!
然而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存在。身临其境,如入仙界,眼睛被勾住了,脚步被粘住了,我一下子安静下来,不想走了。随行的文友感叹:要是能在这里租几间竹屋,享受省级生态村的闲适幽静,那该有多好啊!
如此多娇的长岭,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不屈的长岭人,用智慧和汗水滋养出来的。长岭村陈帮德书记介绍说,长岭是唐湾镇人口最多的山村。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些年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发展茶叶、蚕桑、花卉苗木、有机农作物等特色产业经济,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山路拓宽了,村庄亮化了,环境整洁了,村民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先富起来的有志青年回乡二次创业,带领家乡父老共同富裕⋯⋯
陈书记的一番话虽点到为止,但透过村部会议室满墙的奖牌,依然能够读出荣誉背后村两委的辛勤付出和村民的同德同心: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村庄整治建设先进单位、桐城市文明村、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城乡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农村道路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荣誉墙记载了长岭人的奋斗足迹和创业村史,见证了生态新农村的日新月异。
说起山村之变,老家与长岭村相隔不远的文和书院黄院长深有感触:小时候进城,凌晨四点多钟出发,步行五十多公里赶到城关,已是下午两点,真辛苦。黄院长的经历我能体会,因为我的老家也在邻县的偏远山村,出行难,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现在,这里的水泥路如藤蔓,将散落在群山皱褶里的大小村落串在一起,与山外的省道、国道大动脉贯通。小山村连通大世界,跑一趟城关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十分便利。
漫步长岭,不仅能体验森林氧吧的天然环境,还能感受人文底蕴。这里不仅有著名旅游景点百丈崖、景点泛螺寨太平天国古战场,有上马山、姊妹山、笔架山等自然景观,还有张氏宗祠、姚范墓、牛皋总管庙、三芝庵、彭家享堂、五常庙等历史遗存。而散落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更是俯拾皆是。譬如姊妹山的来历,源于女娲造人时滚落的两盘石磨合二为一的天意。而泛螺寨倒扣的螺尾状山顶百余平方米寸草不生的神秘,百丈崖断瀑为粉、堆粉复为瀑的奥妙,以及张氏宗祠长方形天井草地上蓄水无存的玄机,都如风水大师的留白,布下无穷猜想。长岭布满了葱茏的植被,也结满了古老的故事。无可复制的长岭,是遗落在崇山峻岭中的珍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勾来了无数脚步,探索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命真谛。
行走在长岭坚实的土地上,总能遇见一张张写满了自信与自豪的笑脸,生态村、文明村,托起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这里有污水处理系统,有垃圾回收机制,环境整洁与城市无异;这里有农家书屋,有电教中心,有健身广场,互联网连接每一台电脑,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丰富;看病去村卫生室,65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免费体检;留守儿童托管去村部幼教点和留守儿童之家,享受关爱;孩子读书去宝洁希望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村民购物或销售农产品,不用出村,在村部的村邮乐购和农夫商城直销点,就能实现城乡农超电商无缝对接⋯⋯一系列民生工程带来的福利,如无声的春雨,滋润着长岭550户农家。而上马惠民园林有限公司、姊妹山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银美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银美自然家庭农场、“徽姑娘”长岭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民营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他们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将使长岭人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
不知为什么,在长岭,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感到格外亲切。在山坡石阶上,我蹲下身,与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拉手;在溪边菜地里,我弯下腰,与掐菜薹的大嫂唠嗑农家收成;在坡下茶园里,我俯下身,帮老伯摘一把桐城小花;见挑柴的樵夫路过,我朝他点头微笑,算是打声招呼。
走进农家新楼,篾罩上油润润的火烘肉油光可鉴,香味扑鼻。见我一脸好奇,主妇端起篾罩,露出温热的火盆:“炭火烘的,可以直接吃。”热情的主妇不拿我当外人,邀我品尝。我心里如火盆般温暖,真想放下矜持,抓一块烤成酱色的火烘肉,如松鼠一般双手抱啃,大快朵颐。走进农家厨房,见主人在灶台上忙碌,我径直坐到灶下,向灶膛里添火。在这里,我把自己当成长岭土生土长的孩子,把长岭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故乡”——那是精神的原乡。“看得见的山水,留得住的乡愁”,在这里已经落地生根,我可以借此安放浓浓的乡愁。
我知道,长岭属于长岭人,不能带走,不能速递。能带走的,只是那份念想,那份执着,那种精神。不如,速递自己吧,和城市背包客一道,再次回到诗画长岭,看一看长岭明天的模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