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去捉泥鳅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文/廖辉军 字号:【

  天气一热,每每路过菜市场,看见旁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塑料桶,里面游动着一条条青黑色的泥鳅,耳畔仿佛响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捉泥鳅》,曾经的儿时伙伴和快乐往事一下子浮上心头⋯⋯

  说起捉泥鳅,关键在于“捉”,顾名思义,这是地地道道的“手工活”,也是离不开乡土的“泥水活”。不像“抓”,编一个带有逆口的圆形鱼篓放进泥塘“守株待兔”就可以坐享其成了,或是几排大头缝衣针加上一截木棒做成扎子,到了晚上用手电筒照着田里找寻出来透气的泥鳅,遇到闷热的天气就会收获不小,但这样扎到的泥鳅过于残忍,大多已伤痕累累不堪入目了。

  泥鳅被誉为“水中之参”,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滋补强身的功效,一直是城里人所喜爱的膳食佳品。而在乡村田间,泥鳅是最常见不过的,往往成了孩子们欢度夏季的“玩物”。记得小时候,每到暑假,上学的小伙伴们全身脱得只剩下裤衩,整天玩耍不归家,被烈日晒成一条条“泥鳅”似的,至今记忆犹新且令人回味无穷的莫过于捉泥鳅了。

  捉泥鳅那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带着盆桶工具,找到畈头垅尾的田埂塘缺,稍有经验的农人都知道,这些地方泥烂水注,往往是泥鳅聚集的“大本营”。动手之前,先要把碍事的稻秧挪到一边,再抓些较硬的泥块将水塘筑成围堰,避免外面的田水倒流进来。此时,伙伴们站在塘中,各自拿着盆桶,齐心合力向外不断舀水,直到见底为止。渐渐地,塘泥里开始冒出小气泡,顺着洞口痕迹,将泥一点点挖开,泛着黄肚皮的泥鳅显露出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有胆大的直接伸出手指夹住泥鳅的颈部,否则光滑黏人的身躯从其它部位是无从下手捉住的。

  在一些肥沃的田埂泥塘,深藏其中的泥鳅往往数量众多,而且体型也较大,碰上运气好还会有长长的黄鳝,忙活了一阵子,总算收获颇丰,水桶里黑压压一片,满是游来动去的泥鳅。待到收工,伙伴们才感到有些累了,腰弯得一时直不起来,全身上下都溅满了泥巴,有些调皮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随手抓起一把泥抹在对方的脸上,一个个弄成了“小花脸”,大家忍俊不禁,一路上雀跃地打闹着,欢笑声响彻田野山间。

  经过半个来月的换水漂养,泥鳅体内的泥渍差不多吐纳出来,颜色较之前浅淡了些许,身上的黏液也变少了。这时,看着自己捉来的一条条“小精灵”,小小的圆眼睛,五对口须不停地晃动,很像害羞的乡下小姑娘,稍微一碰触便激烈地向前游去,荡起片片水花,溅湿了脸庞和衣服,引来大家的阵阵尖叫。

  只有在偏远乡村,泥鳅炖豆腐才是最拿手的家常菜,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像现在城里专门圈养的泥鳅,虽购买方便,但再也回味不到那种捉泥鳅的美好情景和美丽乡愁了。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