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红色故事情怀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段净娜 忻柠 字号:【

  周振宇,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80岁。年过花甲之后,他开始搜集研究白羊城村的村史文化、西山抗日故事等。十多年来,他走访了大量老人、老军人及其后代,并查阅了大量史料,整理出了近10万字的资料。他还走进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免费为大家讲解红色故事。他说,“一个没有文化、不懂感恩的民族是愚昧的,我就想记录下历史,让后代记住,和平来之不易,要尊重历史,敬畏生命。”

  历史的亲历者:

  童年记忆是逃难

  周振宇出生于1939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所在的村子白羊城,自古以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周振宇的印象里,自己的童年除了逃难还是逃难。

  “我妈背着干粮,带着我和妹妹逃到深山里,一逃就是好些天,有的时候几个月回不了家,晚上睡觉从来不敢脱衣服,一听到哨响,赶紧起来逃难。3岁时,跟我爸妈去延庆康庄姑姑家,姑姑给了我妈一斤麻线,在火车上被日本兵发现了,他们给了我妈两个耳光。”周振宇说,那些逃难的日子,那些所受的屈辱,他一直都忘不了。

  “我两个姑姑被炮弹炸死了,我妈的左脚被子弹打穿,村民汤学举的母亲被打死,李长兴的脚后跟被打掉,汤万科在抢救伤员时被日本人砍死⋯⋯”谈到这些,头发花白的他声音哽咽,“1938年抗战,这一带101人被杀,500多间房被烧,非常惨烈。”

  因为战乱,周振宇直到10岁才开始上学。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老师,先后担任西峰山小学、流村镇中心小学和高崖口小学的校长,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2004年,已经退休在家的周振宇被选举为村支部副书记,自此,这位老人开始搜集研究白羊城村的民俗民风、村史文化和西山抗日故事等,并一发不可收,“我是历史的亲历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了解它,记录它和传播它。”

  历史的传播者:

  二千六百余人听课

  1937年,白羊城村的农民为了防范土匪滋扰,维护地方治安,成立了保卫团,推举汤万宁为团长,保卫团收集了被遗弃的枪支20多支,有团员20余人。1937年7月22日,以24名北京流亡进步学生和汤万宁团队为主体的北平郊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在白羊城诞生了。战士们佩戴红蓝两色的袖标,被老百姓称为“红蓝箍”。

  1937年8月22日,“红蓝箍”20多位队员奇袭了德胜门外不远的河北第二模范监狱,解放了1000多名被难同胞。

  “当时战士们缴了敌人的枪械,砸了电话,威逼看守交出了钥匙。关在牢狱里的共产党员纷纷拆下床板,砸开牢门。重获自由的人们当时就有700多人加入了红蓝箍,他们还缴获了3挺捷克式机枪、40多支金钩步枪、10多支手枪和200多把大刀片。”每当讲起这段故事,周振宇都情绪高昂。

  后来,“红蓝箍”被整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整编后在抗日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但西山革命战争故事并不为人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周振宇挺身而出,扛起了这个重任。

  2004年以来,他走访了大量的老人、老军人及其后代,查阅了大量史料,整理出了近10万字的资料。这些年,他走进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免费为大家讲解红色故事。

  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周振宇选择不同的重点讲解。走进部队,他重点介绍西山地区的地形、地貌;走进学校,他重点讲传统故事,讲英雄人物。不管是三五个人,还是几十上百人,只要有人请他讲,他从不推辞。截至目前,已经有2600余人听过他讲课。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周振宇上课不用接送,不吃饭,不收钱。“我讲的都是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情,我怎么可以要钱?别人让我去讲,我特别高兴。我是党员,是名老教师,国家每个月给我发退休金,这已经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周振宇说,人不能只图名利,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历史的记录者:

  为白羊城写书

  《党史天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中共党史简明读本》《中国抗日战争图志》,一本本书籍杂志,堆满了周振宇的书房。这些都是周振宇这些年研究的对象。

  “这本书,5斤8两,1088页,是我托两个大学生花了5天时间买到的,只有这一本。”他拿着沉甸甸的《中国抗日战争图志》,兴奋地像个小孩儿,“太珍贵了!”

  其实,他的这些书都来之不易,最长的花了8个月才找到,“多读书,才能了解得更全面。”

  最近,他一直在忙着整理白羊城的资料。“资料已经收集了90%,我要趁着还能干,赶紧把《古今白羊城》编辑出版。”

  这本书,是他整理的关于白羊城的各种资料,有的内容是他自己写的。他说,白羊城是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村子,“我们应该记住它曾承受过的苦难,记住那些为和平献出热血甚至生命的人。”

  为了搜集这些资料,80多岁的他骑着电动车,去南口、流村等多地走访。“我要把这些资料都整理好,然后公开,这些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是属于人民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只要还能动,只要有人想听,他都会把西山革命抗战的红色故事讲下去,“做这些事儿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辈子没白活。”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