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软治理”,是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新命题。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不断向市民转化,乡村社会经历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瓜岭村,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根据实际,在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两美”建设、优化村民自治等方面不懈努力,实现了“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变。
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部,是一个总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225口人的小村庄,村民人均农耕田地不到0.5亩。先前,因四周环水,生产、生活与外界联系都靠船只,且地少不能完全靠土地生存,村民纷纷外出谋生,于是成为著名的侨乡,现旅居海外的华侨超过2000人,相当于现有村民的三倍。前些年,因地势低洼,年年遭洪水侵害,加上相对偏离镇中心城区,难以引进企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这在新塘这个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来说,条件是相对较差的。然而如今的瓜岭村,却变了个模样。
现在当人们走进瓜岭村,发现村里的古旧建筑保存完好,随时都能遇见友好、朴实的村民,小孩子个个都知孝达理。特别是近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瓜岭村基本建设日趋完善,环境越来越好,经济逐步发展,村庄一天比一天美丽,全村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气象。
古建筑留住瓜岭文脉
瓜岭村经济条件虽差,但却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据查考,瓜岭古村落在明代中期、清朝乾隆、同治和光绪年间等时期相继建成,街道设计、民居建筑、祠堂群的建设和村东西对角位所建的碉楼,均为江南水乡风格。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留住瓜岭的特有文脉,村里着力宣传保护古旧建筑,把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视为村民生存的“共同体”。当我们走进这个村子时,错落有致的古旧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广东唯一的水上碉楼——宁远楼、祠堂群等建筑,成为全省的亮点,瓜岭村从而于2015年入选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
瓜岭村教育底蕴非常深厚,清朝初年,就由华侨募捐办起了增城第一家初级民办小学,学校一直延续到2009年,为瓜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秉承这一良好教育传统,瓜岭村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加深了村民们对瓜岭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瓜岭小学校刊”及出版的相关教育资料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至宝。孝顺、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在村中蔚然成风,当你走进瓜岭村,便见一片文明和谐,就连三岁小孩都个个有礼貌。近年举办的社会协同治理模拟教育——“家文化”夏令营,在周边地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吸引了众多附近乃至广州的孩子参加。
华侨文化传承先贤精神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于清朝咸丰六年,瓜岭就有村民到美洲、澳洲等地谋生,至鸦片战争以后,海外谋生的村民已达50%以上,后逐步移居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地。华侨们不忘祖先发源之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出过不少人才,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过许多贡献。如黄国民,自小随父到新西兰谋生,后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曾发动华侨427人捐得870英镑义款支援“讨袁”斗争,后任华侨讨贼第十司令部军需长等职。另外,在维稳社会、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等方面也具有卓越成就。
为传承先贤精神,村里多方挖掘华侨文化。对华侨所建祠堂、街道等,竭力予以保护,对华侨遗留下来的相关资料,一一妥善保存,与此同时,加强与海外华侨联系。从1856年首批村民出海至今,华侨已有七、八代了,但村里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后代,仍然把瓜岭视为故乡,每年都会回乡探亲。看到祖先的遗产保存良好,回乡探亲的华侨后代们无不感动,在宁远楼、祠堂、旧街道等处留影,然后回去教育后代热爱祖国,不忘故乡。
因此,村民无不以华侨先人为榜样。瓜岭的做法,也激励着华侨后代。改革开放以来,仍然有许多华侨在兴建学校、建设桥梁等方面多次捐资,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
“两美”建设打造美丽家园
自2014年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点以来,瓜岭村在市、镇两级指导下,以“创建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特色平台,挖掘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展示载体,打造基层治理协同创新品牌”为目标,展开了“建设美丽瓜岭、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建设。
走在瓜岭村的河滨公园中,河岸两旁鲜花盛开,河水清澈见底,不时能看见老人在公园晒太阳,孩子们在草坪上玩耍嬉戏。修复后的瓜州河桥梁成为河两岸村民往来走动的重要通道。无公害化公厕、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令村民交口称赞。瓜岭村对于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物进行修复改造,与此同时休闲生态农业也发展了起来。如今来瓜岭游玩的人们都能住上干净整洁的民宿了。
“两美”建设使瓜岭这幅南国风情画更加美丽了,美的意识、规划意识也提高了。如有哪家建设或装修房屋将沙石砖瓦堆放路边影响到村容,村干部一说,立马全家出动,让村容恢复干净整洁。与此同时,发展也呈现成效了。通过采取统筹经营农耕田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开发旅游等措施,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30万元增加到35万元,村民年收入由不足5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有人还发现,美也是生产力,有户人家别出心裁在自家的责任地里建起了一个火龙果园,吸引了众多游人去采摘、观赏,很快火龙果园便成为一个生态旅游点,同时拉动了全村的旅游经济增长。
村民自治凸显人文关怀
民主、服务、协调,优化了村民自治,也柔化了村民的心,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便如鱼与水。只要村里开展有利发展的建设,村民无不拥护,哪怕牵涉到自家的利益也以集体为先。去年村里为发展农业生产准备修一条机耕道,沿途两侧有10多户村民种了蔬菜,且大都没到收获时候,村里发出通知要求迁移青苗后,第二天村民们就紧锣密鼓全部迁完。
所谓乡村软治理,就是在协商民主的治理平台上,以农村社区文化、人心和价值观为重点治理对象,更多地运用调解、协商、人文关怀等柔性手段,形成治理合力,不断满足共同体成员的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需求,共同治理好乡村社会各种公共问题的治理方式。
在瓜岭村的软治理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碉楼、祠堂、老街等古旧建筑,看似只是环境中的物体,而事实上,村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在共同祖先留下的环境物体下休戚与共,代代相承,特别是与传统教育、华侨文化联系起来以后,与村民构建一种有机共同体。整合这类具有文化意义的资源,是一种文化塑造,是促进软治理的良好条件。
而软治理中的“两美”建设,不光是停留在“建设美丽瓜岭,创造美好生活”和开发旅游层面,同时也实现了公共服务下移,推进了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形成了一种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模式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型。
瓜岭,一个走向软治理的美丽乡村,仍在不断探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