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戏剧小品创作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把“乡村大舞台”当作农民艺术的最高殿堂

  北京市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是全市性重要赛事,是一个真正群众性的舞台,为基层老百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现机会,基层群众参与热情很高。每年,顺义区文化委员会专门安排资金,针对“乡村大舞台”的特点、针对新农村、新农民的实际情况,创作、编排符合大赛要求、适合农村特色的文艺节目。2014年我们创作了反映农村绿色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戏剧小品《偷梁换柱》,获得当年“乡村大舞台”语言类节目第一名,后来这个小品改名《良心果》,代表北京参加了全国群星奖,并最终入围总决赛。2016年,我们为参加农民艺术节,专门创作了反映农村支部换届选举的小品《考官儿》,获得当年“乡村大舞台”总决赛语言类作品第一名。2017年我们创作了反映当前农村热点问题——“煤改电”的戏剧小品《门里门外》,近三年,我们还创作编排了《洗澡》《告状》等评剧小品在农村演出,也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作艺术精品

  我们创作的作品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这几个作品都是作者走进农村、深入生活,去走街串户,真正接触百姓,接触农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进行整理创作的。2016年我们的小戏《考官儿》,是作者为创作一个反映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小品,专门到赵全营镇采访,用了几天时间,走访了十几个村子,充分了解了这些村支书是怎么选出来的,他们当选后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和体会,在与村支书交流中发现了创作的点子,触发了创作灵感,于是创作了《考官儿》这个小品。2017年,“煤改电”工作成为了全市的中心任务,作者及时跟进,跟着“煤改电”工作组直接入户,了解内部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文艺作品。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我们不追求纯娱乐性节目,要让作品充满正能量,真正起到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文艺作品要为中心工作服务

  文化部门是政府的重要部门,那么,政府的中心工作,文化部门当然也应努力参与。文艺也应该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创作,发挥文艺节目的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摇旗呐喊、鼓劲加油。今年全市都在下大力抓“煤改电”,这是当前最大的任务,这项重大工程在全市深入推进时,肯定会遇到阻力和困难,文艺工作就应该及时跟进,编排几个专门反映“煤改电”的节目,到农村去演出,哪个村有困难,工作不好做,群众一时想不通,有抵触情绪,就去哪个村演出,通过文艺演出,化解村民矛盾,凝聚民心,为工程推进加油鼓劲。今年我们为了配合中心工作,专门创作了小品《门里门外》,就是反映农村的现实问题,煤改电是今年我们北京市最大的工程,任务很重,在农村一线工作的同志非常辛苦,又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工作很不容易。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关注,必须跟上市委的中心工作,围绕大局搞创作。这个小品可能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工,但是,我们在努力去做,就是面对热点、难点问题,用文艺作品去宣传、去推动,发挥文艺作品的职能。

  作品适合舞台,符合艺术规律

  参加比赛的作品,就必须按比赛的要求去做。一是时间非常重要,一般不要超过12分钟。戏剧小品,又要音乐又要唱,在时间控制上非常困难,总感觉意思表达不完整,艺术表现不充分,总想多演几分钟,但综合性的舞台演出要求小品不能太长,符合舞台表演规律,表演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二是小品要有包袱,有冲突、有矛盾。大剧故事复杂、情节跌宕起伏,表演冲突、矛盾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小品演事,一件事说清楚就行了,但没有悬念、没有情节,观众不会喜欢,艺术水平也会降低。三是唱功要好,小品也是戏,戏讲究唱,唱得水平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水平。在业余选手中尽量挑选表演水平相对高的演员,整台戏要认真排练,对观众负责。四是要反复打磨。创作一个成功的小品难度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创作一部大戏要难,这几年,我们先后创作了现代评剧《恩怨亲家》、历史评剧《大汉名臣》、抗战评剧《寸草春晖》、现代评剧《潮白人家》等四部大戏,其中两部大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两部获全国优秀剧目奖,而小品只成功创作了3个,而且都不成熟,作者自己都感觉不满意。小品《偷梁换柱》后改名为《良心果》,演出上百场,反复排练、修改几十次,直到最后参加全国群星奖总决赛,作者仍然不满意,还在修改。可见,打磨出一个成熟的小品难度非常大。

  创作一部优秀作品确实不容易,能够参加北京市比赛的作品,我们都很敬畏,都很尊重,因为每一个作品,哪怕成绩最差的作品,我们的编创人员也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我希望大家都能关心原创作品,多支持、多鼓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