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充满了年味儿的诗已流传千年。赶年集、传年俗、品年食,盼望着、传承着、回味着⋯⋯新年就这样伴随着日渐浓郁的年味儿,来了。
年味儿是回家的诱惑,年味儿是一年丰收的喜悦,年味儿是与父母家人的欢聚,年味儿是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脸,年味儿更是家乡特产的美味。年味儿赋存在丰富多彩的新年习俗中,唤起人们心中那份历久弥新的新年回忆。
赶年集,是年终最重要的习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一到村口,就看见路上三三两两的赶集的人,及至上了大路,人越发多了,各村涌出的人连接成线,以至于汇成了人流。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而集市上大部分摊位是露天的,摊点沿路设置,路两边设摊,中间道路上在人头攒动。馒头、热乎乎的油条、新鲜屠宰的猪肉、刚出锅的豆腐、嵌满红枣的年糕、五颜六色的鸡毛掸子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
来赶集的人无不是为了买食材、备年货、挑年礼,而集上小摊商贩守着自家的农产品卖力地吆喝着,无不是为了卖个好价归家,过个富足的年。卖家有的开着小货车,有的推着三轮车,还有的自己就是运输工具,用手提着篮子,篮子里装着自家产出的粮食或蔬菜,甚至还有来晚的摊贩们推着车子,大声喊着“哎,让一让,油一身啊,大家闪开了”,热闹非凡。
该逛的逛完,肚子咕咕乱叫,脚步不听使唤似的就走到了火勺铺前,买2个咸香热乎的火勺,可劲地咬上一口,外焦里嫩,又解馋又充饥。点心摊和玩具摊前,小孩最开心。年集上卖姜糖、麦芽糖、甘蔗、煎糕、玩具的小贩很多,小孩拉扯着母亲的衣角,直到母亲掏腰包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年纪稍轻的城里人也愿意到大集上去,按理说城市里要啥都有,特产、进口产品一应俱全,但是到了农村大集,却好似没见过世面似的。看见散卖烟叶的摊位,不禁好奇地惊呼还有如此的香烟;看见瓶内连着蜂巢的蜂蜜,更是直言城里少见;用惯了超市中包装好的粉状调味料的厨娘,在大集中看见由香叶、肉桂、八角、白果等组成的调味品,都想买上一袋做一碗喷香的炖肉。
在集市上采购一些过年的必需品的同时,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都格外客气、嘘长问短。逛够了,集市上的人流开始回落,只见每个人手里大包小包满满的,带着满足,带着喜悦,带着一年的期许和期盼往家赶,那份幸福,不待言说⋯⋯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赶年集是年俗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春联带着过去的一年欢喜和幸福的心境,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守岁伴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迎接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拜年借着吉祥的话语,祝愿着来年的平安与富贵。
还有食俗也是一种年俗。南方的腊味,北方的年糕,南北方统一的饺子⋯⋯都在唤醒人们关于春节的味蕾。
过年的朗朗民谚还在流传,可久居城市中的人总说“年味淡了”。那么让我们通过文字的回放,来感受传统年俗那些精彩纷呈的形式与内容,回味记忆中的温情与欢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