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去非洲,短短两个星期之后,体重增长3公斤。以至于国内的朋友半信半疑:你是去了个假非洲吧?
非洲其实很大,总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西南北中,紧密相连又各有不同,我的目的地是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她的资源、民族构成、文化传统、饮食⋯⋯去之前,我并没有细细研究过。而我认识一位中国大姐,嫁到乌干达已经二十余年,在那里生儿育女,开创事业,现在投身教育,在乌干达办学校、致力于中乌两国的文化交流。我想,这个中国大姐能在那里活的悠然自在,说明那里一定有她的独特魅力之处。
彼时十月初,德国北部已经时不时冷雨婆娑,当我一下飞机,却着实感受到非洲大陆的温暖。第二天,阳光明媚,却并不灼热,天高云淡,我看着天空觉得到了世外桃源,可是当我穿行在城市里,马上就回到了现实。我住在首都坎帕拉,阳光虽好,路却不行,坎帕拉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倒也自然,但马路的宽度着实没有一个首都的气派,有的柏油路延伸到一半就没了,接着的只剩下红土路,所以路上开车打开窗户要谨慎,毕竟走一圈下来,你可能一身红土。高档的社区、商场也是有的,但是小摊小贩更是司空见惯,就像一处一处都是城乡结合部,不过这样的现实并没有让我沮丧,反而觉得不用走出城市就能体会到乡村的原生态气息,也非常有意思。
我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好奇地打量着这片大陆,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虽然这里经济发展还落后北京至少三十年,但生活喜怒哀乐的本质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人人露着体面的微笑,女人穿得艳如阳光,说花枝招展也不为过,男人们虽然衣着不甚考究,但在街上断断是看不到赤膊上阵,坦胸露背的,除了孩童,甚至连穿短裤的几乎都不见,都以过膝长裤为基本礼貌。我不禁感慨这个不发达的小国家小小的细节中展示出的礼仪。
凡到外地,我最爱逛当地市场,香蕉人民币两块一把,木瓜人民币五块一个,菠萝人民币六块一个⋯⋯这些价钱还是提高后的“外宾价”。我从未见过手掌一样大的牛油果,乍一看还真没认出来,却也只要人民币一块。看着我惊异的张大嘴巴,不停的拍照,卖水果的大姐都笑的合不拢嘴。我不知道非洲别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可是在乌干达,好似所有的水果都变了样,牛油果变成了木瓜一样大,木瓜变成了西瓜一样大,西瓜呢又好像是冬瓜一般,吃过了这里的菠萝,就再也吃不下别处的凤梨,因为那甘甜,那蜜汁,别处再也难寻。
这里的水果为什么这么大这么多汁这么甜蜜?当然跟乌干达的水土自然条件相关,这里日照充足,阳光看似不热烈但是赤道却从中穿过,强烈的紫外线带来了水果的蜜汁甜蜜却并没有像西部非洲那样干旱炎热,体感温度常年在25度上下徘徊,曾经有非洲朋友到北京旅游并中暑倒下的事情很可能也会发生在乌干达人身上。因为在十月的乌干达,气温25、26度上下,我这个外来客早晚都穿夏装,当地人早晚竟也有穿毛衣甚至棉衣。乌干达不但气候宜人,水源也很丰沛,世界上第一大河尼罗河的源头就在这里,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也在乌干达境内。享有这样的地理条件,自然不必担心干旱问题。难怪乌干达又被曾经西方的殖民者称为东非的明珠。
乌干达有着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肥沃到不需要开荒的程度。在乌干达当农民是什么样的体验呢?有一次我在去郊野的路上遇到了正在卖饭蕉的农民。什么是饭蕉?饭蕉也是香蕉的一种,外皮青色,一般不能直接食用,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用蕉叶包裹起来蒸熟食用,口味就像红薯或者芋头,还带一点淡淡的酸甜。饭蕉一般一枝一枝卖,看似这么一树枝,也有十几二十公斤。卖蕉人说饭蕉每四个月成熟一次,也就是一年三熟。我问他,你们需要怎么照顾庄稼呢?施肥除虫?小黑哥听了不解的看着我,照顾?庄稼为什么要照顾呢?你将树栽种好了,以后每四个月就会有饭蕉长出来啊。他们甚至还不能体会照料庄稼是什么意思。不光是饭蕉如此,木瓜树、菠萝蜜树等都是这样,在村子道路的两旁经常有高高大大的某种水果的树,一看就是生长了不少年头,不时的就看到结满了果实,并不需要专门的人打理,只是到了果实成熟的时候,需要人手上去采摘而已。所以在乌干达,也许很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却不存在饥寒交迫的事实。
上帝的公平也许就体现在这里,它给了这里的人们优越的生存条件,也给了他们怡然自得、不求发展的懒散天性。他们永远不缺基本的食物,但是却也没有更大的志向,大概也是因为如此,乌干达肥沃的土地,并没有开荒种植,而是像非洲很多原始的地方一样,长年累月无人打理,后来,土地渐渐被很多外国人购买,发展成了农场、工地、企业,这其中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当然也有中国人。
在赤道圈的附近,我就曾拜访过一位大姐,她来自中国东北,最初在乌干达帮来做生意的中国同乡带孩子,之后带着全部积蓄在这里租下了一大片土地,开始了在乌干达开荒当农场主的生活。
她雇佣了当地三名工人,亲自下地,开荒种植,豆角、土豆、红薯、百香果⋯⋯还开辟了鱼塘养鱼,短短几个月,荒地就变成了良田,而就在她的农场挨着的土地属于当地人,却还是纹丝不动,大姐说,后来看到她开荒种植有模有样,当地邻居也才开始学着她种植一些土豆等等。大姐带着我们去看她种植的成果,刚撒上鱼苗的鱼塘,一脸满足。归来的路上,我不禁感慨:要说勤劳努力,还属我们中国人,赤道边上开荒种植的东北大姐,在乌干达的阳光下看起来黑黑瘦瘦,但又闪烁着健康的光芒。希望她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世界那么大,很多地方我们未曾踏足,甚至闻所未闻。但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