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换了个活法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陕西省岚皋县堰门镇青春村,白墙黛檐的新民居鳞次栉比,核桃、泡桐林绿了村庄,羊群正咩咩地吃草,紫的、粉的、白的野花开得美丽,新民居外墙上,一幅幅新民风图画引人注目。青春村支书曹光春说,这得益于县里实施的“宜居、宜业、宜志”乡村工程,村里变了模样。

  宜居:从土坯房到新楼房

  岚皋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全县17万人,2010年前,60%的农户还居住在高山野坳里,土坯房年久失修,破烂危险,人畜同屋都很常见,加之洪涝灾害的侵扰,搬出大山成了千家万户的心愿。

  “现在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下雨、涨水不用担心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条件,石门镇芙蓉村村民吴明全颇感欣慰。两年前,他和父母一直居住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两间土坯房几十年了,被烟熏火燎弄得黢黑,裂开了不少口子。为了防止野兽侵袭,到了晚上,牲畜也都在堂屋里休息。

  2016年,吴明全家被列为搬迁脱贫户,根据规划并结合自身意愿,搬迁点定在了山下集中安置小区。在这里,106户农民都搬出大山,住上了新房子,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以前的林地和撂荒了的土地都成了园区,用来养殖黑山猪和种植中药材。农民的土地有的入股分红,有的流转有租金,农民们有的到园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宜业:荒山林变成“金银山”

  岚皋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人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土地开始逐年撂荒。如何让荒芜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政府在这里打造新产业。

  “以前这儿都是荒坡,现在挖出来种魔芋了。”在南宫山镇桂花村九组的一面山坡林下,十几位村民正在忙碌,村民小组长刘兴春介绍,全组土地流转给了烛山魔芋食品公司建种植园区,林地、荒地按30元每年每亩,耕地按150元每年每亩给农户兑付租金,农户入园打工再按照每人每天100元领工资。

  “既不走只种苞谷、洋芋糊口度日的老路,更不走只管发展、不管市场、让群众亏本流泪的歪路。”岚皋县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探索,县里依托山、水、林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魔芋、茶叶、林下养蜂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利用荒地林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0个,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同比增长11%。

  宜志:新风尚美了新村庄

  官元镇古家村村支部活动室前的文化广场上,龙腾狮跃,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晚会,所有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参演者最大的年龄74岁,最小的12岁。

  “活动是由几个返乡青年发起的,买道具的钱也是他们凑的。消息一出来,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搞后勤、排节目,好多年没有这样热闹了!”村支书田正权介绍,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过去那种爬到树上看电影、一个院子能坐几席的热闹场面越来越少了,如今有了文化活动,村里的人气又聚起来了。

  乡村振兴,必须文化同步、文明同行。岚皋县出台文化发展奖励扶持办法,扶持乡村文艺班社34个,培养乡村文艺骨干80余名,年巡回各村演出160余场次。

  近年来,岚皋县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各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狠刹人情风、奢侈风和赌博风。初步统计,去年,全县农村节约“份子钱”3000余万元,200余户贫困户从兜底脱贫转为自主发展产业脱贫。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