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美湖州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走过巍峨长城,越过辽阔山川,有人说最忆仍是江南水乡湖州。她婉约动人,风情万种。人们放慢脚步,浸润山水气息。

  地处浙江北部的水乡湖州,自古便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如今这里,乡村成了城市后花园,城市成为乡村CBD,化身“创业天堂”的广袤乡村不再宁静,开民宿、卖土货、搞休闲,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如日中天。有人兴奋地评价: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抬头望去, 一群白鹭在湖州市乡间飞翔,正如诗人杜甫曾寄怀的那样“一行白鹭上青天⋯⋯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这样生态优良、经济繁荣的景象在湖州随处可见。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行其道的今天,湖州探索并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已清晰可见:变村庄为景区,变农庄为景点,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把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把风景变产业,把美丽变生产力,演奏着一曲“两山”转化的动人篇章。

  乡村旅游的湖州之路,除了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去年,湖州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4300多万人次,占当地旅游总人数的一半,直接经营收入125亿元,直接为农民人均增收639元,贡献率达到31%。

  没有名川大山,也没有世界知名景区,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湖州靠的是立体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茂林修竹间的乡舍别墅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民宿,这种“洋式+中式”的模式主打绿色生态理念,颇为吸金;长兴水口乡的顾渚村又称“上海村”,从游客接送到吃饭游玩,“经理人”全是原住村民,户均年营收超70万元,这种“景区+农家”模式已席卷全县;山区安吉不走寻常路,通过“生态+文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乡村景区打造相结合,余村、高家堂等一大批乡村景区脱颖而出;吴兴、南浔两区同样可圈可点,所主推的“农庄+游购”模式,极具乡野气息和风土人情。

  如今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已成为红色旅游基地,接待游客人数与日俱增。到了长兴县,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紫砂壶制作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紫砂器具的美妙,向游客宣传保护当地紫砂矿藏的重大意义。在余村村,多年来通过发展民宿乡村游及竹业工艺品等生态产业,全村经济稳步增长,村民制作的工艺品竹丝供不应求。在吴兴区妙西镇,一个以不改变地貌生态为理念,集风情休闲、自然科学研究、森林禅修养生等于一体的原乡小镇在崛起。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品牌,在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扶持下逐渐壮大,“洋家乐”这样简约不简单的“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模式,正改变着德清农村的面貌,为德清乡村旅游注入一支强心剂。

  湖州位于太湖南岸,11年前由于乡村旅游未形成气候,那时的湖州人戏称“身处太湖不见湖”。今天再看南太湖,这里已成为乡村旅游观光带。迎着湖风吃“三白”(白鱼、白虾、银鱼),踏着月光赏灯光秀,带着孩子去哈啦水乐园,还有那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旅游目的地”的梦想照进了太湖南岸。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浓缩着湖州的“旅游梦”。

  这些年湖州市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让老百姓分享了巨大的“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充分彰显了“两山”重要思想的伟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