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本刊记者 解雯 字号:【

  今年的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一个 “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庆祝丰收的节日,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来说,这个节日的设立可以得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广泛认同。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今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会在农民中乃至全国汇聚起一股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黄河长江之水孕育滋养起来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神州大地上子民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创造出瑰丽多姿、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而“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尊崇和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与表达,它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进一步呈现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蟹肥菊黄秋分起

  被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编纂的韵文,囊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一直是学龄孩童的启蒙读物。这部浓缩了一千个汉字的经典读物,在开篇就指出了物候的发展规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却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农业智慧的结晶。如果将这种把气候与农业相结合的智慧拓展,我们又会得到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没错,这首歌谣就是黄发垂髫皆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时令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节气上看,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恰好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的一半。此时昼夜平分,秋高气爽,又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我国北方有这样一句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这一时间段里,有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但当时并不是在如今的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日,百姓则在八月半庆祝丰收,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每到八月中秋,蟹肥菊黄,圆月当空,不仅诗人,田夫野叟也沉浸在赏月话丰年的喜悦之中。

  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二十四节气”所集中的古人智慧的致敬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所秉承的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个不一般的节日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此时设立农民丰收节又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农业部长韩长赋认为:“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引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是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尊重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不误农时是我国古代农人一直清晰遵循的规则,由此才能获得人人期盼的丰年。而我国有很多经典的诗歌就是专门反映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向往,如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中最有气势的莫过于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按照上句“唯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来看是缅怀现在的丰收场景都是烈士们的生命换来的。如果从当时农民劳作的场景来看也是歌颂劳动人民才是英雄的意思。的确如此,劳动人民的确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它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就是当代平民英雄的节日。

  林林总总话丰年

  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很多地方也举办了独具特色,与农事相关的节庆活动。“元旦”一词,是我国古代的“土产”,并非舶来词。很古的时候,我国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日庆祝丰收节,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亲尝百草,开创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子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民众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节流行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的藏族地区,“望”在藏语中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转圈”,字面上讲是“转地头”。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庄稼成熟之际举行。“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开门节,是傣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米阔鲁节是鄂温克人庆祝牧业丰收的节日。5月的草原铺满绿草鲜花。除了庆祝丰收,人们要进行生产经验交流,采购狩猎生产所需的子弹、火药等。瑶民的耍歌堂,通常是在农历十月十六后进行,这时秋收已毕,较为空闲。耍歌堂也是群众庆祝丰收的节日。

  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同样,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习俗,其形式固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与过去血脉相连。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是一次节庆,更是一种唤醒。它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过往民俗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当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