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祈雨风俗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早在殷商时期,我国祈雨活动已成为主要的祭祀内容之一,这也是歌舞最早的起源。但把龙王作为掌管降雨的图腾来供奉,是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的事了。龙是中国古代神话四灵之一,人们把它作为至高无上的图腾来崇拜,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把各种掌管人类命运的神请进了庙堂,而作为掌管人类生计命运的雨神却不存在,中国人就按照崇龙的心理和尊王的传统,塑造出一个理想中的雨神,这就是龙王。此后,中国人围绕着龙王演绎出很多故事、神话,并形成了汉文化中特有的祈雨文化。

  在我国的神灵世界中,有着复杂的祈雨体系。要下雨,首先要有玉皇大帝的旨意,然后才由龙王、龙母降雨,另外还要有风雨雷电诸神的帮助,行雨过程中要有判官等神的监督,雨后还要有雨师对雨情的测查、记录和报告等等。可以说,在神仙世界里降雨的事情“令出多门”,降雨的过程和程序纷繁复杂。但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认为下雨的事情“比较简单”,阴晴旱涝、福兮祸兮仅系龙王一身,都是龙王说了算。因此,一遇干旱,人们就开始围绕龙王大做文章。龙王本身就是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人们赋予了他的外在形象,但无法塑造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依葫芦画瓢,把龙王理解成人。人们认为龙王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求雨时,或让他高兴、或让他发恻隐之心、或威逼利诱、或怒骂惩罚,这就形成了很多祈雨的行为与仪式。这些行为与仪式积久成习,就成了民间祈雨的风俗。

  在我国漫长的“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只有五谷丰登才能国泰民安,只有国泰民安才有太平盛世。因此,上至天子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就都很重视祈雨“工作”,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祈雨文化。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修建的天坛,就是专供皇帝祈求天神眷顾和庇护的设施,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按“祖制”定期到天坛祈雨。一遇大旱,朝廷甚至会释放监犯,避免冤狱,以平“天恨”。各地州府县官也上行下效,以乞求风调雨顺“为己任”,每年除按制祈雨外,在干旱的年景,还要身体力行,亲自“披挂上阵”,向苍天表“忠君爱民”之心。如在清代官方的文字中记载,康熙十三年,江西大旱,进贤县知县胡鼎生为了祈雨便脱衣赤足暴晒日下,皮尽脱。一连祷告三日,老天仍不开眼,他便“自枷其项”,说:“老天不下雨,是某失职呀!”并大哭,老百姓也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俄大雨,四境沾洽。”

  华北地区的人们祈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行为,另一种是集体求雨。个人求雨随机性强,如天旱了,就到龙王庙去烧烧香。前一天刚播种一片高粱,第二天早上,家里的老太太可能就会到龙王庙去跪拜祷告,求龙王爷(或龙王奶奶)赐雨,如果明天(或几天内)下雨了,还会来烧高香。个人祈雨一是到龙王庙里跪拜烧香,另一个去处就是到就近的龙潭去祈雨。人们普遍认为龙居水中,有水就有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出于降雨的需要,就给很多水潭冠以“龙潭”。如北京延庆地区就有以黄黑白青命名的龙潭数十处,另外还有乌龙潭、马蹄潭等等。在民间传说中,有青白黄黑(乌)赤五龙各居一方,分管春夏秋冬四季降雨之说。在延庆地区,最为著名的龙潭要数永宁镇上磨村的黄龙潭了。黄龙潭在旧时潭深水大、气势恢宏,庙宇、戏楼等文化景观建筑齐全、壮观,且文化传承悠久,人文内涵丰富。旧时人们认为,黄龙潭潭深无底,水可通海,潭里住有龙王,自然是祈雨的好去处。历史上关于黄龙潭求雨的传说、故事有很多,且精彩纷呈,有的甚至神乎其神。如传说中的金章宗缙山祈雨在黄龙潭,明朝胡道台祈雨也在黄龙潭等。另外,在清代官方文字中也有关于黄龙潭祈雨的记载,如“大旱,(道光十二年)六月祈雨黄龙潭,不雨,用虎骨置潭中,甘霖立沛”。足见当地百姓对龙潭的信仰程度。

  华北地区人们的祈雨习俗,通常体现在集体祈雨上。多是以村为单位举行活动,参与人员范围广,一般由一个村或附近多个村村民参与。集体祈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唱戏,另一个就是庙会。这两种传统娱乐形式也源于祈雨。历史上,很多地区都在每年固定时间举办庙会,特别是在春季,以龙王庙或龙潭为举办地举行的庙会,都是用来求雨的。供神求雨讲究“春祈秋报”,春天举行庙会,为一年求雨,一年风调雨顺了,到了秋天还要“谢贺”龙王,就要唱大戏。就是年景歉收也要唱戏,预示来年风调雨顺。

  除规律性的求雨活动外,遇有久旱,还要举办一些临时性的集体祈雨活动。临时祈雨,归纳起来有三种形式,这里姑且称为祈求、苦求和虐求。这三种形式完全是人们按照人的思维、好恶臆造出来的。人们把虚幻的神,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超人”的同时,又把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安到神的头上,并把人的行为强加于神。

  祈求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到龙王庙里集体叩拜、焚香许愿,祈求龙王普降甘霖。另一个就是临时凑班子或拉来班子唱戏。唱戏的初衷是锣鼓家什响起来,惊动一下龙王,让“懒龙出洞”;让龙王娱乐一下,“哄”龙王高兴一下,龙王心情舒畅了,就为人间赐雨了。如果祈求不能感动龙王,人们就想办法折磨自己,让龙王看了受到感染,掉下泪来,化成雨,这就是苦求。

  旧时人们发明的苦求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如挽起裤腿膝盖跪在石子或玻璃碴子上,用针刺肉、刀拉肉皮等等。人们用得最多的办法,是在赤背的年轻汉子双臂的肉皮上穿铁丝,再吊上一副铡刀片儿,跪拜在龙王面前,一边焚香叩头,一边往地上滴血的苦求。为什么非要吊一副铡刀片儿呢?可能是要吓唬吓唬胆小的龙王吧。当然还有其它苦求的方式,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江西进贤的知县,就是“苦求”的范例。总之,苦求就是要把祈拜的人在龙王面前弄得血淋呼啦、惨不忍睹。只要是让龙王看了不忍心,下了雨就行。

  如果遇到“心肠硬”的龙王,即使苦求也不见效,那最后一招就是虐求。所谓“虐求”,就是虐待、威逼龙王。既然龙王“不吃敬酒”,就让他“吃罚酒”。最多见的“虐求”方式就是晒龙王。晒龙王,就是把庙堂里的龙王塑像抬出来,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此举的初衷听说是“龙王嫌热了,就该下雨了”,“龙王晒出汗来,汗水就变成了雨水”。还有趁热天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游街的,想让龙王爷开眼,看看人间的干旱景象。最极端的虐求行为就应该是打龙王了。打龙王,就是把龙王从神台上搬下来,人们用柳条轮番抽打。还有直接往木胎龙王上洒水的。祈雨者认为,从龙王身上流下来的水会变成雨,人们的想法就这么荒唐。按常理讲,往龙王身上浇水应该是惩罚龙王的最好办法,因为泥胎、木胎或石胎,通过泼彩描金才成了龙王,用水把彩绘浇掉了,龙王自然就不是龙王,也就得不到人们的敬仰、贡奉了。但泥胎就是泥胎,木胎还是木胎,任你把他咋样,也不能“挤”出雨来。

  习俗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信仰。千百年来,人们信奉祈雨,就把祈雨说得神乎其神。

  在延庆地区,最有名的祈雨活动当属传说的胡道台“求雨”了。胡道台在延庆地方史志中确有其人。延庆地区古来穷乡僻壤,出了一个道台,成了地方的荣耀,就在地方志中大记特记一笔,大家共同荣耀一番。胡道台求雨之所以有名,不仅限于他地位显赫,还缘于求雨的方式特别——往黄龙潭里扔虎骨,而且是整架虎骨。据说黄龙潭底住着龙王,虎骨一下潭,便引起龙虎斗。龙一活跃起来,便开始下雨。暴雨下了一天一夜,滋润了永宁地区48村的土地,胡道台也就“名垂青史”了。胡道台扔虎骨的传说和前面提到的道光年间祈雨扔虎骨的记载相吻合,不知是不是一回事讹成了两回事。

  在旧时代,人们很推崇干旱祈雨的行为,认为祈雨可以感动上天。在清代的文字记载中,记录156次祈雨案例,通过祈雨,三天以内下雨的占79.5%,执着祈雨而降雨的占5.8%,祈雨成功率达到85.3%。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一定是一个迎合某些(人)意图的数字——封建统治者为民祈雨的行为,被看作是体恤民苦、忠君爱民的表现。民间祈雨,更被看作是仁善之举,功德无量,人们自然要把祈雨的效果夸大。据我所知,祈雨的行为确实出现过一些机缘巧合的奇异现象。在迷信色彩浓重的旧时代,人们普遍着迷于神仙鬼怪的神奇,仅那么几次,人们就完全信服。人们对于人力不可为的天象总爱夸大其辞,甚至说得神乎其神,以至于徒劳的事做起来也乐此不疲。正因为有那么几次巧合,正因为人类对干旱无可奈何,所以信奉祈雨灵验的人就多了,流传就广了,信奉的历史就长了。

  在我国北方地区,把农历五月十三称为“雨节”。据说,五月十三是关老爷“单刀赴会”的磨刀日, 这一天无论如何也要下几滴雨。在民间,人们很信奉这句话,如果是春旱耽误了农时,人们就会在五月十三前几天耕种一些晚熟或生长日期短的农作物,等着这一天下雨。依我看,“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也和祈雨一样没有多大准头,只是人们的一种企盼和寄托而已。但也有碰巧的时候,因为农历五月十三在正常年份(不闰月)应处于夏至和小暑间,彼时已进盛夏,北方已进入雨季,五月十三日或前后几日下点儿雨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