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篇《核舟记》,让古老的手工艺核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去过“台北故宫”的人,相信会对微雕作品《核舟》记忆尤深——这只由橄榄核雕刻的小舟是“台北故宫”最小的珍宝,虽然它只有拇指大小,却被巧妙地雕刻成一叶扁舟,船上四扇花窗可自由开合,船里坐有八人。虽细如米粒,但人物动态神情兼备,惟妙惟肖。如此精巧绝伦的手工艺品除了带给你美的享受外,还有对技艺的赞叹与钦佩。
橄榄核雕又称榄雕, 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据查证,榄雕在广东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在清代属贡品。不过,以橄榄核雕刻,却并非易事。因为橄榄核自身的特点,多有不规则纹理分布,且有孔洞,在上面很难事先规划好创作方向,都是拿到一个具体的揽核材料之后,方可根据它的纹理特点进行创作布局和构思。因此,这是一门天然基础与人工构思紧密结合的工艺。
在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新王庄村,有一位“自学成才”的奇人巧匠,名叫朱海阳,今年40岁的朱海阳痴迷于核雕手艺已有6年,他用一双妙手、一把刻刀,赋予了橄榄核鲜活的生命力。
走进朱海阳家,一座低矮四合院的西厢房,便是他的工作室。不足8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张旧长条案上,摆放着10多件雕刻成品,其中有鸡蛋雕摆件、木雕饰品,一旁还零散摆放着核雕手串。一颗不足3厘米长的橄榄核上,却雕刻着怒目而视的钟馗、张口大笑的弥勒佛,十分生动。
每天清晨,朱海阳便坐在雕刻台前,码上一排刻刀,捏着一颗3厘米长的橄榄核,神情专注地落刀。“核雕功夫都在指尖用刀上,必须得有慢工,才能出细活。”朱海阳说,由于是纯手工工艺品,至少10多天才能出一件作品,人得要耐得住寂寞。
朱海阳从小便喜欢画画,家里墙上的一幅水墨画便是他小学四年级的美术作品。后来,朱海阳在朝阳一家肉联厂工作,下班便跑到潘家园、官园古玩市场,专挑古玩字画、雕刻工艺品看,核雕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一颗果核就能表现。”从2012年起,朱海阳开始买一些果核,查阅美术类书籍,摸索着学习雕刻,平常的雕刻师很多年才能达到的娴熟技艺,他只用了两年便掌握了。他的作品得到不少工艺品店的订购,然而,给他带来的收入却并不多,“一年只能做20多件作品,五六千元的收入。”“匠人”朱海阳也成了村里的低收入户。
前几天,在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帮扶下,朱海阳置办了多功能佛珠机、放大镜、刀具等专业工具。“以前抛光木头、串珠,靠纯手工来锉,特别慢,刻刀也是用水泥钉磨出来的。”朱海阳说,不过,这机床只是辅助工具,只能抛光、定型,而艺术价值的关键还在细刻。
现在,在区里帮扶下,朱海阳的订单也多了不少,一个月里作品卖出了3000元,还有几个核雕订单正在赶制。有了这些工具,他的雕刻效率大大提高,订单也能增加不少。
一件手工核雕工艺品,每一刀痕都是手艺人心智孕育的,承载着审美情趣、技艺水平以及艰辛的脑力、体力付出。如今,时代发展迅速,机器核雕已经充斥于市场,手工核雕属小众需求,收益周期长,能够坐得住“冷板凳”手工雕刻的人越来越少,朱海阳的这份坚守便显得弥足珍贵。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