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山高 脚比路长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旗 小卞 字号:【

  一封书信、一份报纸、一张汇款单,勾勒出一位大山深处信使的身影。

  一辆自行车、两只挎包、一声问候,见证着“绿衣使者”21万公里邮路的行程。

  一辆自行车,两个挎包,满载的是周围大山里村民的期待。55岁的王怀敬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邮政所唯一一名邮递员。15个投递点,200多户村民邮件收发,他一人全部包揽。当大多数人都选择离开大山的时候,他却一直坚守,只因不舍的情怀。这一坚守就是整整25年,在21万公里的乡村邮路上洒满真情。

  王怀敬是土生土长的沿河城王龙口人,1993年便进入沿河城西门外的邮局工作。前些年,他的工作安排是10时到12时“坐班”等待村里人来办理业务,其余时间骑车投递邮件。2006年,邮政局的柜台业务取消,邮政局也变为邮政所了,他的那辆自行车就变成了流动的业务车,邮政所也成了他的“家”。如今,这个院子和邮局已成为沿河城村的一个地标性建筑。虽然已经停止办理业务,但它却依然矗立在村口。邮局里的院子有很大一块空地,王怀敬种满了蔬菜,这里褪去了曾经的繁忙景象,却多了一份人气。盛夏的傍晚,乡亲们便会到邮局门口的空地上坐着乘凉、唠嗑、打牌⋯⋯

  山路崎岖,这15个投递点的邮路并不好走。沿河城古称三岔村,位于火车站、向阳台、龙门口三条邮路的交汇处而得其名。三条邮路的每一段,往返都是约35度的6公里爬坡路。

  通往龙门口的路至今还是“搓板”石头路,山谷里吹来的狂风飞沙打在脸上生疼。每次他都要拽着乱扭的“邮车”,逆着风爬上半山腰的村头,再挨户分发邮件。每天这三条山路上,总有他在独自前行的身影,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灌一口清泉,累了就停下来歇歇脚。25年山路上的风吹日晒,使他的皮肤黝黑,早已与大山融为一体。

  “习惯了,就不累了。”王怀敬憨厚地笑了。

  虽然他平时的工作仅仅是收发信件,但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里,像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到几十公里外的大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等一些和他不搭边的事,他从不觉得麻烦,搭把手也成为习惯,而王怀敬也因此成为流动在村民身边的“大型超市”。村民急用的生活用品、女儿捎给留守母亲的孝顺钱、火车站农民工寄往他乡的血汗钱,都放心地交给他办理,他都一一跑到镇里悉心地办好。“人家找你是信得过你,干好本职是本分,工作以外是情分,一分都不能少。”他笑着说。憨厚朴实的他在村里人缘甚佳,渐渐地在村上王怀敬不再是一个邮递员,而是大家认可的“热心肠”。

  投递完全天邮件,王怀敬回到“家”,开始寂寞的生活。王怀敬的妻子和女儿在门头沟城区工作,每次往返沿河城的公交得4个多小时,每月全家团聚仅有两次。想家人时,他就看看门上贴着的女儿的奖状、手机上妻子发来的短信,一个人发呆。然而,在多年熟悉的山路上骑着邮车,和山村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让他已经不再感到冷清。

  “这都是我的工作,服务乡亲是应该的。”平凡的工作,普通的人,25年来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车轮丈量着山里的邮路,造就不凡的传奇。那身墨绿色的制服,一路热情的问候和爽朗的笑声,已经成了村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大山里人都往外走,当王怀敬退休后,不知谁会接手这辆邮车?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