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腹地的乡村 达里雅布依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广土 字号:【

  跟随新疆公益万里行活动,我走进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乡。

  达里雅布依乡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境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方向,土地面积15367平方公里,全乡374户、1500多人分布在300多公里的克里雅河沿岸。达里雅布依乡有“胡杨之乡”“探险之乡”之称。

  这里没有公路,没有公共汽车,没有娱乐设施,只有望不到边际的沙漠,有发源于昆仑山脉的清清的克里雅河水,有沿途望不到边际的天然胡杨林,有沿河道两岸生长茂密的红柳和芦苇,还有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神秘之乡

  达里雅布依充满了神秘,这片位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的小小绿洲,被中外考古探险家称为“世外桃源”。它的神秘性,不仅在于它独立支撑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心,近千年来未见诸记载,完全与世隔绝,也在于无人知悉它和它的居民们究竟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它曾有过一个地名叫“通古斯巴孜特”,虽然在目前使用的中国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但是,它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地理、历史、考古界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楼兰遗址。它为世人所知,也仅仅只有一个多世纪。

  据记载,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横穿沙漠,曾对“通古斯巴孜特”作过考察,在当地居民引领下,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古城。他的著作《穿越亚洲》使世人第一次知晓,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片小小的绿洲,它的名字就叫“通古斯巴孜特”,在这片绿洲上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几年后,另一位著名的英籍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踏着斯文·赫定的脚印,来到了“通古斯巴孜特”,在赫定发现的基础上,发掘了喀拉墩古城,而且对“通古斯巴孜特”土著居民做了人种学测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末,一个名叫黄文弼的学者作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一员,对喀拉墩古城作了考察,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了中国科学家的足迹。20世纪50年代,于田县政府派出工作组前往考察,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乡说,是达里雅(意为河流)布依(意为河岸),于是,“通古斯巴孜特”便有了一个新的地名——达里雅布依,俗称“大河沿”,有沿河而居的意思。

  据报道,2001年10月,中法克里雅联合考察队进驻达里雅布依,以这里作为大本营,沿克里雅河下游对沙漠深处的园沙古城进行了发掘考察,发现了五处古墓葬、一处遗址和多处居民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使世人对曾经在克里雅河下游生活过的千年古人有了新的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增添了新的篇章。

  胡杨之乡

  开车走了近6个小时,驶过150公里沙漠路,我们进入了有着“胡杨之乡”称号的达里雅布依。沿途到处是望不到边际的活着的和死去的胡杨,胡杨、沙漠、克里雅河是达里雅布依的特色符号,特别是胡杨,被他们视为宝物,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胡杨能遮风挡雨固沙,改善气候环境,达里雅布依人的住房、建院、做饭、取暖等全用胡杨木。

  达里雅布依人的房子是用较粗的胡杨树干做桩柱和房梁,用较细的胡杨树干、树枝和红柳扎成排墙,房顶上铺上较厚的芦苇,芦苇上边加盖一层泥土。住人的房子周围墙上涂抹一层从河道取来的泥土,地面用沙子堆起30多厘米的土台,在土台上加水夯实,在定型干透的土台上铺上毡垫、毛毯或布毯,这就是床了。房子周围墙上挂上地毯或者花色墙布做装饰,房门多是用木板做成或是用半根粗大的胡杨木做成。

  做饭、吃饭的房子也是用胡杨木和红柳扎起的墙,不抹或抹半截泥土,周围透亮通风。达里雅布依人家厨房里的炉灶很独特:没有灶台或炉子,在屋子靠近门口的地方刨挖一个低于地面十几厘米、长宽各约一米左右的坑,坑里铺满沙子,这就是炉灶。在沙子上点燃枯胡杨木,胡杨木烧起来后就可以烤肉。烤肉都是用红柳枝条串起来的,拿在手上在火苗上翻烤。待土坑里积淀一些炭火后,在火堆上放个铁支架或在火堆两旁立两块石头,在上面烧水;水烧开了,坑里的沙子也烧烫了,这时,再用和好的面,铺成圆形面饼,将面饼埋入热沙中烤,沙子凉了,饼子也就烤熟了。饼子拿出来拍打表面,吹干擦净灰土,就可食用了,当地人称其为“库麦其”,在面饼里面加入羊肉等,称为“肉库麦其”,这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

  乡党委书记孟存录介绍:“达里雅布依的羊肉最好吃,品种就是小尾巴羊,但吃的饲草是芦苇、红柳、胡杨叶,饮的全是含碱高的水,羊肉含油少,吃着不腻,好消化。”除了羊,多数人家还饲养牛、毛驴、骆驼、猫,但是没有养马、养狗的,因为马吃不了“粗粮”,当地饲草没有“细粮”;狗要吃粮食,所以村民不养。

  希望之乡

  进入达里雅布依之前,5年前进过达里雅布依乡的吴同树告诉队员,一定要储备三天的给养,那里没电、水质差、环境恶劣;到了达里雅布依后,我们的心理预期被彻底颠覆了。

  现在,乡里已经建起卫生院,一座太阳能发电机组,能够满足乡政府和周围居民、医院、学校、广播站的基本用电,中国移动公司在乡上还建了一座信号发射塔,在乡政府几公里范围内可以使用移动电话。

  孟存录介绍,达里雅布依的居民以畜牧养殖为主,居民收入分三块:政府补贴,养羊收入,出售大芸(学名“肉苁蓉”,一种中药材)。另外,有少部分人外出打工,但由于当地人习惯于悠闲自由的生活,不习惯有约束、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在乡政府附近居住着30多户居民、200余人,其他居民基本上是一家家独居,居住地的距离相距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由于居住分散,现在还不能保证让每户人家都能用上电,但近年来,政府为每户人家打了机井,尽管水的质量还不太好,但达乡人民的生活正在不断改善。乡政府旁边的主街两侧,现在已经有十多户个体经营者,虽然铺面不大,经营的是日杂、食品、蔬菜、水果和小饭馆,但满足附近居民和来客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成问题。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乡政府旁边是一所小学,由于环境和师资问题只能接收1-3年级学生,4年级以上的学生要送到于田县城读书,费用政府承担。现在,村里小学校有40多名学生,他们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孟书记介绍,今年乡里有4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是达乡的希望。

  这里的居民居住条件原始,生活质量不高,政府也考虑让达里雅布依人整体搬迁,但他们不愿意搬离祖辈居住的地方。去年,政府出资修了90公里的柏油路,但从乡里到县城还是要行驶150公里,花上五六个小时通过沙漠地。尽管这样,达里雅布依人依然热爱这片土地。现在,乡里已经与一家旅游公司达成了开发生态高端旅游的意项,以此带动达乡民俗旅游,让外界了解达里雅布依,让达里雅布依人走出沙漠,走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