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的甜蜜事业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苟言 字号:【

  这是最甜蜜的工作,追逐花季,收获琼浆。这是最辛苦的工作,每年奔波近10个月,辗转近两万里。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因为他们一生都追随着花期,徜徉在花海之间。下一个地方,才有花开满地;下一个地方,永远蜂舞飞扬。然而,天地之大,一顶帐篷维系着关于家的一切——这就是养蜂人。

  养蜂传承——父与子

  父亲齐建华1952年出生,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西麻各庄村人,从1975年开始养蜂。老爷子说:当年他还在老老实实地开着手扶拖拉机、拿着微不足道的工资、挣着可怜巴巴的工分,直到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一个养蜂人。“蜜蜂养殖”这个新鲜行业立刻引起了当时20多岁的齐建华的注意,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卖了5只小猪仔,换来100块钱,然后花了80元买了一箱蜜蜂,开始了养蜂生涯。

  因为对养蜂无比好奇和喜爱,齐建华之前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跑遍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去寻找相关资料,又从书店里买了好几本养殖蜜蜂的书籍,开始一点点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到了1975年,齐建华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自己的第一箱蜜蜂。到1976年,他又培育了4箱蜜蜂。到1977年,他终于捞到了养蜂的第一桶金——400元。而如今,蜂群的总群数达到了4300多群。

  随着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手出现了短缺,齐建华之子齐学明为了老人的身体健康着想,毅然辞去了市里的工作,一心投入到了养蜂事业当中。他于2006年在大兴区成立了第一家养蜂场——北京华福顺养蜂场。此外,还与北京的几大蜂产品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如百花、华兴、华林等,逐渐地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不过,齐建华说:“一般养蜂人,都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再去养蜂,因为太苦、太累。”齐建华曾多次受到市、区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奖励、表彰,先后被评为“十佳养蜂户”及“养蜂模范”。现在,父子俩成了北京养蜂圈里鼎鼎有名的“北京蜂王”。

  抱团取暖

  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花儿竞相开放时,总能看到一群人会静静地驻扎在花海边上,陪伴他们的是成群的蜜蜂。一年四季,他们一路追寻着花期,过着游牧般的生活,哪儿有鲜花盛开,哪儿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对养蜂人来说,一排排蜂箱是他们最重要的家当,除此之外就是一顶极为简陋的帐篷。火车是养蜂人最早的运输方式,也最容易丢蜜蜂。 现在,养蜂人的运输方式简便多了,“现在公路基本上都修到了村里,我们到下一个蜜源地,货车大多都可以直接开进去,轻松简单”,老爷子说。

  每年2月到11月,是他们游牧的时节,然后一路北上。一年又一年的奔波中,齐建华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蜂路线。这么多年下来,他更是总结出很多经验,结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也把五湖四海的人发展成了合作社社员。哪里有花期、有合适的蜜源,一个电话就能知道。

  2009年10月,北京顺天建杰养蜂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成立。目前,实行长短途大转地小转地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最南边到云南,最北边到内蒙古,主要产品有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蜜等。从而实现了蜜源的多样化,提高了纯度。同时合作社还制定了产品连带制,每户的产品都有明确的记录与区分,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机制。

  落地归根

  随着蜂群数量的增多,产品的销售曾经出现过问题,齐学明就四处联系销路,先后与多家食品厂、药厂建立了供货关系。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新的营销模式已然占据了先机,齐学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先后在淘宝、微商开了自己的网店,把合作社出产的优质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

  有了新的销售方式、稳定的供货渠道后,合作社从最初的12户,发展到如今近50户,齐建华和齐学明父子俩不得不仔细考虑合作社的未来。巧在合作社曾经与大兴农科所联手在大兴推行了蜜蜂为设施西瓜授粉的项目,先后为大兴瓜农提供了近两万箱蜜蜂,为大兴瓜农节省了雇工费用600多万元,同时减少了药物的使用,从而提高了西瓜品质。2015年,合作社又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熊蜂养殖车间,每年可为农户提供授粉熊蜂1万箱,不但可为农户节省劳动量,还提高了大兴区的蔬菜品质。

  齐学明说:“我们想从两个方面继续为农服务,扩大蜂源,发展准会员。除了免费提供技术,我们也免费提供蜜蜂,可以自用,可以放养。这主要是结合大兴区自身的特点考虑:近3年,我们已经和大兴区技术推广站合作,提供约5万箱蜜蜂给西瓜授粉。这样成熟的西瓜,口感好、个头均匀,比人工授粉的成本要低很多,卖出的价钱却比一般西瓜要高。别的不敢说,到了农户家,西瓜可以随便吃的。每年4月,大兴的梨花节,我们想用壁蜂给梨树授粉,先做个实验,等花谢了,看坐果率,梨成熟后,看品相和口感。等到秋天,我们还想用蜜蜂给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授粉。这个存在的难题就是蜜蜂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温度必须低于34℃,但是大棚的温度一般都高于此,我们正在努力摸索在降低大棚温度,又不影响正常光照的前提下,如何让蜜蜂能够授粉。如果这些都能成功,这将大大地提高食品安全,更能降低农户的成本。”听到这里,我们为之兴奋。

  “第二步就是努力经营好我们的品牌,产品能有统一的标识和追溯码,向更多的人普及蜜蜂知识,成立一个科普基地。在我们村前的树林里,建立一个蜂箱体验基地,形成有效的林下经济。”

  “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技术传承。我父亲现在有七八个徒弟,最年轻的也都40多岁了。流转养蜂是个孤独、辛苦的活,虽然好的年份,也能有个15万元的纯收入。但是毕竟风险大,有的年份不但不挣,赔钱赔蜜蜂也是有的。未来,我想老一辈就负责教授技术,年轻人出去采蜜,形成阶梯式的发展模式。”

  听着齐学明对未来的规划,不禁想起陕西作家李天芳在《赶花》中描写的:“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再过些日子,这里的花落了,我们朝北边走,走榆林地区绥米一带,赶上那里的紫苜蓿花开。然后,转回我们的家乡,那里的荆条花开得金光灿灿,采来的蜜也和金子一般。到七八月,又跑到三边一带,那边粉红的荞麦花开得很盛,蜂儿痛痛快快地采啊,直到凉秋⋯⋯到了腊月,我们又该起程,赶到大西南的巴山蜀水,已是春节的时候。陕北的麦苗还压在冰雪底下,四川盆地的油菜花已经开了。等那里的油菜花开过,八百里秦川的油菜花又黄了。关中平原的油菜花一落,我们就折回延安,不迟不早,正好赶上采槐花蜜。”

  是的,他们的生活并非只有花香蜜甜,更多的却是成年累月转战南北的奔波与清苦。可是,齐建华和他的团队却不辞劳苦地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