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土布服饰设计大赛”,一下颠覆了人们对“土布”的传统印象,观赛者不由惊呼:原来它也能这么洋气!模特穿在身上展示,结果一下就登上《时尚》杂志头条。这些辉煌都离不开一个村妇——何永娣的努力,她15年如一日在乡下收集“老布”,并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土布博物馆,让人仿佛置身于600年来男耕女织的时空隧道⋯⋯
村妇踏上土布收藏路
何永娣1970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常常坐在院子里纺纱,她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长长的纬纱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河,然后又变成一根根细长的纱线;到了晚上,妈妈会点一盏油灯,在屋里纺棉花,巨大的身影在墙壁上晃动,洁白的棉条在纺车声中一点一点变成细纱,何永娣就躺在一旁的小床上看,然后在“咔嚓咔嚓”的声音中睡去。
8岁时,何永娣就开始学纺纱织布,她用两只手爬上又高又宽的纺纱凳,然后模仿妈妈纺纱的样子,到了13岁时,何永娣已经能够到踏脚板,于是,她开始正式上布机。
在崇明的农户家里,尤其是有将要出嫁的女孩家里,哪怕再穷,也会藏着几匹土布——这是女孩最好的嫁妆。何永娣说:“以前结婚,先不看媳妇的长相、个头,而是看看家中柜子里布有多少,看看布织得怎么样。”
何永娣结婚时的嫁妆是28匹土布,是她和妈妈一起织的,有满天星布、回纹布、胡椒眼布、细纹布⋯⋯“梅花布寓意坚强独立,井字提花布寓意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称心布是妈妈织给我的,希望女儿称心如意。最特别的是猫脚布,像猫爪,在方言里的含义为猪(赌)来穷,猫(熬)来富,意思是节俭生活。”
这种织布手法最早源于明朝初年,据《崇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的崇明知县夫人来自广西,她把自己娴熟的织布技巧传授给当地百姓,此后400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崇明土布却以人间蒸发一样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到何永娣儿子这一代,已经没人织布了。
2000年的一天,何永娣偶然看到有人把家里长辈嫁妆里的土布拿来做拖鞋,她心疼不已。于是,何永娣踏上了土布收藏之路。因为她不愿见到年轻人糟践“宝贝”,“就像有些人喜欢奢侈品,有些人喜欢包包一样。我的爱好,就是土布。”
土布承载着女人一生的荣耀
刚开始收的那几年,何永娣就借一辆三轮车,拉着老公去乡下转悠,几乎每天都能拉回来两三车。起初,只要是地道的土布,她都会收入囊中,可仅仅一年的时间,家里就被堆满了。丈夫就劝她说:“以后那些常见的布款就别收了。”何永娣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收布“标准”,比如,专门收那些带独特的“城墙”花纹,或者“千鸟格”花纹的,或者收那些做工精致,织法特别的。
每年的黄梅季节,都是何永娣的“收布旺季”。崇明乡下的婆婆奶奶们怕老布受潮发霉,一般都会在7月份把大樟木箱里的老土布搬出来,然后放在院子里敞亮的地方晾晒。一次,她如常跑到乡下,有一匹布一下子吸引了她——上面除了错落有序的“喜”字,还重复排列着“去北京”、“ 王大春”、“ 王美丽”等字样,一看就是一匹有故事的布。
这是一匹“十六叶棕”的土布,由于织法复杂,周期长,当年会这种织法的人就不多,现在已经失传。“要同时驾驭16个脚踏板,手还得使飞梭,脑子还得想怎么配色、构图⋯⋯”何永娣越看越心动,就登门拜访了那匹布的主人。
她满怀好奇地打听起这布的过往,已经81岁的老人略带羞涩地说道:“这有什么好说的,我怎么好意思给你讲。”原来,它的主人叫王美丽,布是老人结婚前花了7个多月织的,讲的是青春年少的她,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叫王大春的男孩,也是崇明人,王美丽觉得很幸福,后来他们就订婚了,婚期是10月1日。听完故事,何永娣更想收了,然而王美丽说,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
半年多后,何永娣还是惦记着这匹布,就又找到她家。她说:“我从小就是穿着咱崇明土布长大的,是真喜欢这匹布,求求您卖给我吧,我一定好好保存!”可王美丽还是舍不得,她道,“你知道这匹布对我意义有多大嘛?反正我不想卖。”
又过了一个月,何永娣第三次上门,她对王美丽说,既然您不卖,我就来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吧。然而回家后,何永娣每晚对着照片,心里更不踏实了。她第四次来到王美丽家,开始谈价钱⋯⋯就这样又谈了两次,直到第六次,何永娣又加了两千块,王美丽考虑了很久很久,才终于松了口。
爱布如痴的何永娣说,有时候一匹好布,很多人是不愿意转让的,只能靠一次次的登门,才有希望,收好布等上三年五载是常有的事。对于大多数人,土布或许仅仅是呈现出昔日上海周边农村女人的那一丝丝精致与讲究,可在何永娣眼中,土布却承载着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和荣耀。
开土布博物馆,再现“土布时尚”
据初步估算,何永娣已经收集了476个品种,2800多匹崇明土布。自从她开始收崇明土布,就有很多人说她“傻”、“有病”、“不务正业”⋯⋯可她根本不在乎,她最大的困扰是“收了15年崇明土布,现在我们家几乎全被土布塞满了。”
有一天,儿子抱怨说她收的土布既占地又没意义。于是,何永娣就从自己的收藏柜里抽出一匹老布给儿子看。布上有一个“小女孩”,还织着“早”、“东南西北”等字,何永娣说:“纸会坏,但布可以传家,夏奶奶用这匹布记录了自己的一生啊!”说完就给儿子讲起了布上的故事,“小人画”代表老奶奶自己,小时候她很幸福;“东西南北”四个字代表她十二三岁时跟做生意的父亲去过很多地方;长大后她在崇明做了工人,就在布上织出了“早”字,结婚后,她生了个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何永娣说:“这匹布原本是10米,可剩下的那4米被夏家儿媳不知拿去做什么随意剪掉了。你说我收布有没有意义?”
听后,儿子也很感动,于是就在网上给妈妈申请了一个“豆瓣小站”,然后把家里的土布都拍成照片上传到了网页上,还给那些有“故事”的土布加了文字补充。
没想到,第3天就有人专程赶到她家看布。那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他在何永娣家里待了整整5天,白天看布,拍照,晚上直接打地铺睡在她家。摄影师回去后,又有一批人慕名前来看布,甚至还有一所上海高校要邀请何永娣去他们学校进行“土布讲座”。
可庞大的布机不可能随身携带,要传承土布织造技艺又不能纸上谈兵,何永娣只能守在崇明家中,为每年夏天从各地高校前来求教的学生免费教学,从图案、纹样到织法、含义,一手一脚地讲解,也包括那些布的故事⋯⋯前来参观土布的人越来越多,何永娣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一个崇明土布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会说话”的土布。
2013年6月,在我国第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崇明土布馆”隆重开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亲自题写了“崇明土布馆”的牌匾。该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征集了大量的土布纺织工具和崇明地域的色织土布,介绍了600多年来为崇明土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再现了“一朵棉花做到头”的全过程:滚地垄、棉田、卧室、布荘、裁缝店等实景再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600年来男耕女织的时空隧道。
除此之外,土布馆的负责人还邀请了设计师,用土布裁衣、制作各种纪念品,采用其他工艺点缀。从茶巾、杯垫,到布偶、包袋和帽子,手工的质感再加上朴素的纹理以及色彩相得益彰,这些土布艺品刚一推出就倍受欢迎。
2015年10月,何永娣受邀参加了“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民艺论坛”,她能感觉到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喜欢土布。当时,有位服装设计师找到她,希望和她合作,这给了何永娣一个新启发:让土布与现代元素结合,再现“土布时尚”。于是,何永娣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己的“豆瓣小站”上。没过多久,就有一家时尚品牌联系她。这家品牌公司在她那购买了几批样布,然后让设计师把这些土布做成西服,成品出来后再穿在旗下知名模特身上展示,结果一下就登上《时尚》杂志头条。
2016年5月,上海举行了“土布服饰设计大赛”。T台上,模特们身穿土布制成的衣服、披肩、裙子、挎包⋯⋯这场“土布秀”一下就颠覆了人们对“土布”的传统印象,既潮流又充满了个性,不仅时尚还接地气。
如今,土布因其纯棉手工制作、无化学品且透气吸汗,再加上加工过程中丰富了色彩,一下成了都市人的抢手货,淘宝、天猫等购物平台上的土布制品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何永娣开心地表示:“以前崇明土布曾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现在我就盼望着哪天再创造个‘时尚天下’的辉煌。”
2016年上海,“土布服饰设计大赛”的T台上,模特们身穿土布制成的衣服、披肩、裙子、挎包⋯⋯这场“土布秀”一下就颠覆了人们对“土布”的传统印象:原来它也能这么洋气!又因其纯棉手工制作、吸汗、无化学品等特色,土布一下子成了都市人的抢手货。让土布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一时间“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正是一个普通村妇何永娣,她15年如一日在乡下收集“老布”,并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土布博物馆,让人仿佛置身于600年来男耕女织的时空隧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