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美好瞬间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7年,7届摄影大赛吸引了上万人参与投稿,2916位影友加入了“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4万余幅图片上传到“北京美丽乡村网站”,其中483 幅作品获得了奖项⋯⋯在这个读图时代,辛勤耕耘的摄影人与方寸之间,从多角度展现了美丽乡村、多娇京郊的可能性,留存了一幅幅诗意与美好;捕捉了一次次感动的瞬间,呈现了更加丰富的风景,与你与我与村。由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文联、北京摄影家协会、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主办,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俨然已成为一项品牌活动,他们坚持从镜头里读美丽乡村,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视觉文化盛宴。

  乡村是生活的多棱镜,乡村是乡情乡韵的驻地,乡村是寄怀乡愁的地方,充满着质朴与灵动,它以斑斓的色彩定格于心境,是永恒又是新生⋯⋯

  “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是北京市委农工委和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市性摄影大赛,也是北京市农民艺术节的一项品牌活动,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吸引了京城众多摄影爱好者参与。大赛以展示首都新农村建设成果为主题,以“北京最美的乡村”及候选村为拍摄重点,以“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为拍摄内容,按照风光、纪实、人物的分类,参赛主题细化为“山村美景”、“城乡新貌”、“设施农业”、“山村民居”、“最美乡村路”、“民俗风情”、“农家生活”、“乡村旅游”等8个版块。

  七年来共征集作品4万余幅, 483幅作品分别获得了大赛设置的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这些作品不但宣传展示了首都三农建设成果,还为首都农业发展积累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正如主办方所期待: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去京郊寻找美、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向市民展示多面多棱京郊,促进城乡融合,为首都农业发展积累影像资料。

  多维度诠释摄影大赛

  为了进一步团结影友扩大交流,为影友提供便捷有序的沟通平台,建立长效的活动机制和扩大展览的影响面,主办方于2011年在“北京美丽乡村网站”开辟了摄影版块,其中举办的每月一评的“聚焦美丽乡村”摄影月赛是摄影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奖作品除了可以直接晋级当年的“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总决赛,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外,还会在《美丽乡村》杂志摄影月赛栏目刊登。活动主办方一直坚持用杂志这个稳固纸媒平台把四季变幻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农家生活、春播秋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现出来,展现出摄影者的辛劳,展示给市民更多的记忆与美好。

  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依托“北京美丽乡村网站”平台,汇集了近3000名摄影师,这里成了他们沟通交流、切磋技艺、相约采风的阵地,4万余幅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的纪实、创作、艺术类高清图片,应有尽有。摄影师们将手头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美丽乡村图片库,可以为作品创造价值;图片使用者,可以尽情挑选满意的图片,物尽其用。这里已然为大家带来了各自的便利和价值,堪称乡村图片银行。

  “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可以说是支撑“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的航母。截止目前,俱乐部已发展会员数千名,其中有多名京城摄影大咖加入其中。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郑玉萍、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池淳、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刘玉奎等。俱乐部会定期组织会员开展摄影讲座、主题拍摄、摄影采风等创作活动。

  为了给“聚焦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的资深会员创造良好的外拍环境,更好地鼓励俱乐部会员外出采风,发现、记录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014年、2015年两年间,“聚焦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分别在怀柔西台子、怀柔八宝堂、密云蔡家洼、房山西白岱、平谷张家台五个行政村甄选了五家民俗户成立了“摄影之家”,并陆续为 “摄影之家”进行了授牌。摄影之家的成立,让会员们在京郊有了根据地。摄影之家所在的村镇干部非常欢迎这种文化入驻乡村的形式,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举措,摄影师们寻找美、发现美,创作出好作品的同时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为当地旅游做了宣传,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农民的审美水平,希望这样的摄影之家多建几个,更希望摄影师多去郊区走一走看一看、再拍一拍。

  影展。月赛评片、年底评奖,作为摄影大赛的成果展示,每年在大赛结束后都将举办获奖作品摄影展。影展展示的不仅是摄影作品、影像资料,也让乡村的变化、摄影者的价值和价值观在影像里得以实现。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心灵之旅。”一位俱乐部成员说,“摄影展不是个人的体现,而是透过镜头,让大家看到留存下来的美好。”继首都图书馆、玉渊潭公园玉和影廊、北京三品美术馆相继展出后,本次展览于2017年元月6〜13日再度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展。

  八家摄影小分队

  除了成立摄影之家,摄影俱乐部在今年还特别成立了定期记录乡村发展的摄影小分队,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拍摄风景、拍摄纪实、拍摄人物,他们或深度挖掘某一个村庄,或深度挖掘某一个题材,或深度挖掘某一个民俗形态,用跟踪式拍摄的深度报道方式,记录它的成长,引导它的传承,留下它的价值。这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家摄影小分队的队员们。

  昌平区八家村,是个典型的浅山区,全村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在北京市农村比较而言,属于经济薄弱村。2016年,八家村被北京市列为文化试点村建设项目,如何打造八家文化,让其助力八家经济发展,这里的“第一书记”李昀已苦思冥想很久了。郑永康,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军休摄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高级会员,多年来一直深入农村拍摄,在他看来:“(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不光是摄影爱好者的切磋展示平台,更是宣传和推介首都三农建设成果的平台,好的作品,既可以让市民通过镜头了解乡村,记住乡愁,也可以让传统的乡村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今年北京市委农工委宣教中心牵头的一次会议上,郑永康与李书记在关于昌平八家村的文化试点村建设项目上“一拍即合”。

  很快,在郑永康的倡导下,成立了由军休退休干部组成的固定成员15名的八家摄影小分队,他们一次次地策划、组织、参与八家村的个个活动,并用不同视角去记录八家村的大事小情、八家的乡村文化、八家的历史故事,“第一书记”的成长等多面内容。从2016年3月合作之初到年底,从八家村的电子商务、清明祭扫、春暖花开、村委会选举到八家村的苹果疏花、结果,乡村步道的建设等内容,变化的不仅是视角和图片,还有村民、果农和环境。

  谈到村庄的变化,郑永康感慨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刚一开始入村拍摄时,村民看见我们都说,别拍我,别拍我,现在一看到我们来了,都主动邀请我们去自家拍摄。我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这说明村民充分认识到了摄影对他们的真实帮助,对文化也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其次,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村庄有了更高的认同感。看到我们拍摄的片子摆在益农信息合作社里,会禁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村这么美好。文化立村,文化强村,只有农村这种内生的文化,表达出村民实在的诉求,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才会更有温情,整个村子的凝聚力才会更强。这样,我们的摄影师才真正用镜头影响了他人,体现了微薄的社会责任。”

  八家村的每一点变化,摄影小分队都记录在镜头里。“我爬到了最上面来拍摄步道,那里可以看到‘之’字形的步道建设情况,人和马基本是立着上去的。我觉得那个视角是对它的一个全记录。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觉得,文化扶贫也好,文化立村也罢,不能只是一味地送,还要为村子以后的发展谋取路径,不能简单地‘输’,更要‘造’。所以,这个步道的建设,我们小分队的人都特别喜欢,铆足劲拍摄。”成员之一的李树兴说。

  对于摄影小分队摄影老师无私的奉献精神,李昀心中充满敬佩:“其实,让我感动的不仅是农民,还有我们的摄影师们。因为八家村正在全力打造特色民俗旅游,一条连接西峪橡树林和蟒山天池的登山步道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由于山高路险、坡陡道难,大概有1公里的步道铺设完全没有路,就是从山中树林靠畜力驮着砖块运上山,人基本没法爬上去。可是这帮平均年龄在六七十岁的摄影师们,不畏艰难,汗流浃背、已近中午,才爬上山顶,用心拍摄这一过程,着实让我感动,这给我们八家村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更让我觉得愧疚的是,一直以来,只要是八家村一有活动,咱们摄影小分队的老师们,就自驾拿着各种设备从四面八方赶来拍摄,拍摄完毕留下图片后,从来不停留,都是各自解决或交通、或午饭的问题。”

  摄影究竟为乡村带来了什么?或许八家村“第一书记”李昀有切身的感受:“摄影小分队的到来把八家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视角传播到个个角落,提升了八家的知名度,对它的成长很有帮助;其次是记录了八家的成长,让乡村回忆可感可知可看,让乡愁有所寄托;再次是,让八家人重新审视了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温润了,整个村庄更有温情和温度了,大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了,这一点是最难得的。其实,文化就是在这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改变了彼此,传承了门风与习俗,是所有村庄长远发展必须具备的力量。”

  从花海草甸四季变幻的自然风光,到民俗历史生态多样的农家生活,从蓬头稚子到耄耋老人,从春播秋收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性的、直观的、快感的视觉文化已然成为一种风尚。以一贯之的摄影大赛,每一次都在不断成长,不断延伸,不断打开更多的可能性,让摄影和摄影师之间,让摄影和村庄之间,让摄影和文化之间,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火花,留存下更多的美好。

  又是一个严冬,寒风呼啸;而中华世纪坛中心展厅里却人头攒动,热闹异常,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的百余幅优秀摄影作品,在这里展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留下了记忆,留存了美好,温暖了人心。这一届大赛的完美收官,同时又伴随着新一届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的开启,美丽乡村期待着摄影家们再次踏上寻美之路。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