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0 14:50:37 来源: 作者:
在众多吟咏密云的古人中,清乾隆皇帝是留诗最多的一位,收录在册的就达一百余首。密云是北京的东北门户,说白了,就是清朝之前为皇帝镇守东北大门、防止蛮夷进犯、守卫都城安危的地方。清后,便成为出入京城的通道。热夏去承德避暑,秋冬到围场狩猎,于清代皇帝们是常事,尤其康乾两位帝王。从京城到塞外,一路车马劳顿,必得经密云,出古北口。因此,光密云境内的行宫就建有四处。晚来赏月,晨起观云,乾隆皇帝常雅兴忽至,诗情勃发,仅以《出古北口》《入古北口》为题作的诗就有数十首。一出一入间,韶华悄然而逝,景相同,人相似,个中情绪却迥异。
皇帝出游,随行的臣子也众。张廷玉、纳兰性德、纪晓岚、和珅等当时的名臣将相,都为密云留下了墨笔。
追溯得再远些,留下墨笔的还有唐朝的陈子昂、李白,宋朝的欧阳修、苏辙,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顾炎武、孔尚任、洪昇⋯⋯许多让后人如雷贯耳的星宿。因此,说密云的文脉悠远厚重,丝毫不夸张。这些人面对密云山水,畅叙抒怀。“大运沦三代,天心罕有窥。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千载古,今则也无推。”这是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的《从征左补阙乔公于幽燕邹子祠》。邹子名衍,战国时哲学家,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子祠位于密云城南黍谷山上,传说此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邹衍善律,吹律以温其气,故曰黍谷山。所以,又有了大诗人李白的《邹衍谷》:“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南有黍谷,东有雾灵。位于密云东北部的雾灵山主峰海拔2118米,为燕山山脉高峰之一。《天府广记》载:“山上时有祥光如雾。又多奇花异草,故又称万花台。”雾灵山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称,被誉为“避暑凉岛”。四季美景,皆有奇处。冬季雾灵在清吏部尚书宋荦《雾灵积雪》里是“雾灵回出万山颠,白壁千层殊皎然。地涌银屏开紫塞,天垂玉带绕幽燕⋯⋯”而在顾炎武笔下的雾灵山则是叮咚有声:“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明代蓟辽总督刘应节在《登雾灵山》时,见到的又是一番景象:“芙蓉丰插青云色,檐笏时飞花雨香。”这些文字亦如杂花生香,使巍峨的雾灵山有了文雅的灵气。
密云境内多奇山,除黍谷、雾灵外,还有云峰山、云蒙山、卧虎山等,这些地方皆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现在都已成为旅游之所、避暑胜地。
在密云,值得一提的还有“三路一口”,即:墙子路、石塘路、曹家路、古北口。之所以提出这四个地方,是因为它们在过去都属交通枢纽、重要关隘,有重兵把守。这些重镇穿越千年,至今存有历史遗迹,默默地向今人诉说着过往的沧桑。尤其古北口,写密云的名家诗作中大部分是写给它的,而仅1933年的古北口长城抗战就值得大书特书。古北口,是北京地区打响抗击日寇侵略第一枪的地方。冯玉祥是这样说《古北口》的:“古北口,古北口,北平的重要关口。热河不战退走,古北口,无人守。逃将张大将,带队经此走。后援会王君恳请留军固守!说之至再,不准请求。打电话问:‘副司令守不守?’答应了既派王某为司令——古北口防守。留下一团阵地就走。王说埋地雷,团长恐怕得罪日本小丑,只准三个埋在外口。果然敌人坦克来到,地雷响了,炸得敌人烂额焦头!车叉住路不通了,日本人不能乘胜长驱进占古北口。敌炮轰了三昼夜,我们后援却没有,古北口依然失手。”由此打油诗作,可以想见其时战况的复杂与激烈。
如今,去古北口,去古北口长城,依然能看到当年的累累弹痕。不过,今天的古北口走过硝烟弥漫的历史,正以新的姿态迎接世人。有塞北江南之称的“古北水镇”,静卧在险峻的司马台长城脚下,婉约与豪放并置,柔美伴硬朗依存,别有情致。
密云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说过山,更要提到水。密云的水更是名扬京畿。尤其最有名的密云水库,在多年的保护下,已真正成为纯天然的一湖净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内湖的水可直接饮用。茂盛的植被,清新的环境,使密云的空气质量常年在北京市居于首位。正如陈毅元帅诗云:“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
“密云景色冠燕州,何必风荷烟柳?”赵朴初先生的《西江月》一语中的。密云山水有清音,这音是景,是情,是文,是史,更何况不乏风荷烟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