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2017年第三期

魏义民要用猴加官『征服』世界

2017-03-10 14:57:11       来源:    作者: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猴加官”,是用红胶泥做成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看似小玩意儿,却融合了泥人、脸谱绘画、布艺、雕刻等多种技艺。通过提线操作,这只活泼可爱的“金猴”,竟能把戴在头上的面具非常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变脸”,滑稽的表演令人捧腹。如今,90岁的魏义民,是全国唯一一个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他不仅成了很多外国人眼中的艺术大师,还要用这只神秘的中国猴子“征服”全世界!

  拜流浪艺人为师,制作会动的“活泥猴”

  今年90岁的魏义民出生在河南南阳,读小学时,他在课本上见到一种名叫“猴加官”的小玩意儿,那是一种用胶泥制成的小猴子,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像豫剧《七品芝麻官》里县太爷戴的那种官帽,神气十足,又活泼有趣。那时候,他就深深记住了这个神秘又可爱的民间纯手工工艺品。

  14岁那年冬季的一天,魏义民偶遇到一位挑担走江湖的民间艺人。只见他通过提线操作,猴子竟能把戴在头上的面具非常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变脸”。魏义民被眼前这个泥猴的“本领”惊呆了,从此,他拜师学艺,与“猴加官”结下不解之缘。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在中原地区流传了300多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泥巴做成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猴身粘着染了五彩颜色的“猴毛”,钉上一指宽的布条做成胳膊和腿,一根细线系住猴头,两根细线分别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张京剧脸谱相连,然后一起绑在木棍上。抖动木棍,就会看到表演了。

  魏义民后来从古籍记载中了解到,“猴加官”是从民间耍猴中衍生出来,流行于清朝,史书上对它的记载是“猴财”、“猴富”、“猴寿”、“加官”。它是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达官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由一个演员戴假面具穿红袍、皂靴,手里拿着“天官赐福”“指日高升”“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表示庆贺,有祝福、祝愿的意思。同时也是是旧时小孩的玩具,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加工和创新,才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猴加官”造型。

  魏义民跟着他一下就苦学了3年。“猴加官”看似小玩意儿,却融合了泥人、脸谱绘画、布艺、雕刻等多种技艺,它的手工制作过程虽看上去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不仅需要在红胶泥球上捏出猴脸,还要有极高的绘画能力。“它特殊的书法和用料如一样有误,也很难制作出完美的作品来。”此外,还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杆原理,这样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地摘、戴面具中经受住把玩。

  他刚出师不久,也干起了靠手艺吃饭的活儿,而且丰衣足食。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日军就攻占南阳,加上又遇灾荒年,人们纷纷逃难而去。接着,他随家人逃难到外地,魏义民只得靠做小工和要饭过活。1949年,魏义民参军,并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公司工作。接着又娶妻、生子,终于在城市里开始了新生活,年少时的这门漂亮手艺,也慢慢地被忙碌的生活掩盖了光芒。

  40年后重出江湖,“猴子”帮他渡过难关

  1980年,魏义民从公交公司退休。几十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有一天,老伴的提醒,让他才又开始琢磨着重拾“猴加官”的老手艺。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转眼间大半辈子过去,手艺早都忘得差不多了。最终,在老伴的鼓励下,凭着对“猴加官”的热爱,魏义民又从制作磨具开始,一步步回想起当年的制作工艺:制磨具、做猴头、安铁丝钩、做猴身、制提线木棍⋯⋯

  最初,由于工具不全以及忘记部分制作细节等原因,做了半个多月也没鼓捣成功。魏义民又经过一阵摸索,渐渐能做出“猴加官”了,只是粗糙些,后来通过不断改进工艺越做越像,让周围的老人们一看,大家都说和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一下勾起了不少人对童年的回忆。

  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找到魏义民家里定做,他们基本上都是老人,买了“猴加官”后主要用来欣赏、把玩、怀旧。

  之后的几个月里,魏义民一口气做出上百个“猴加官”。没想到,由于魏义民做的“猴加官”做工精致、配色鲜艳,而且年轻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觉得很是稀奇。时间不长,老伴手提“猴加官”的表演,便引起很多人的围观。只见她双手捏着小木棍,棍上的细线与悬着的“猴加官”相连,而后轻轻地转动着手中的木棍,形象逼真的小猴子便会反复地戴上、摘下手中的脸谱,一扯一动,一个“猴加官”的动作便完成了,小猴子滑稽可爱的动作,惹得众多围观市民笑声不断。一位老大爷激动地说,“好几十年没有见到这个东西了,欢喜得很,给家里所有的小孩子每人买了一个。”

  一次,一位豫剧大师看到魏义民做的“猴加官”后赞叹不已,她说,这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品”。还进一步解释说,“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脸谱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古时候在老百姓眼里,这可是个吉祥物。最后,这位老艺术家,还特意让魏义民给她做了两个“极品”用于收藏。

  “夏天我就在家里做,等到过年的时候老伴带出去卖。每年春节能卖掉千余个,得来的钱让本来紧巴巴的生活有了些滋味。”那是魏义民最快乐的3年,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里甚至还添了一台当时还属“奢侈品”的大彩电。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老伴忽然患上重病直到离世,魏义民做的“猴加官”越来越少,到最后再也提不起劲儿,“猴加官”这门手艺再次停了下来。

  2004年,在河南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契机下,魏义民重拾手艺,并于次年获得了国家专利。2007年,在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他制作的“猴加官”一举摘得金奖,让魏义民又有了精神头儿,创作劲头一发不可收。

  英国艺术家千里寻找“猴加官”

  2009年,“猴加官”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和四频道的记者们专门来到郑州,为其拍摄了30分钟的专题节目。后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洛杉矶时报》及英国BBC等,都对其进行了报道。魏义民的这手绝活,令无数外国人为之倾倒,并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

  2015年,一位名叫汤姆·克鲁克的英国艺术家,在一本西方摄影杂志上看到来自中国的“猴加官”大吃一惊。原来,他曾祖父的姐姐艾伟德(Gladys Aylward)是一名独立女传教士,1930 年,28岁的她曾来到山西阳城传教并从事慈善活动,在抗战中,她几经生死,孤身一人带着百名孤儿完成千里大迁徙,将孩子们从战火纷飞的山西,护送到西安以宋美龄名义设立的陕西第二保育院,并且成为首位加入中国国籍的西方宣教士。汤姆·克鲁克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家里有一张照片,就是艾伟德与几个中国孩子在玩这种“漂亮的东方猴子”——“猴加官”!

  2015年10月,汤姆·克鲁克特意从伦敦来到中国,参观了当年艾伟德工作过的阳城教堂遗址,还按照当年先人走过的路线,从山西阳城徒步480公里来到西安。在有关人员帮助下,他拜访了一位北京的收藏家,在他家里终于看到了一个“传说中的猴加官”。在他的真诚和执着下,老人分文不取,将自己收藏的“猴加官”赠送给了他。

  魏义民从朋友口中听到这件事后,既惊喜又感动。想不到,一个外国人为得到一个“猴加官”,竟甘愿出那么多钱,费那么大劲!他开始认识到做“猴加官”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文化瑰宝。

  一个最尴尬的情况是,虽然“猴加官”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但当年和魏义民一起学习的两个师兄弟都已离世,如今能够掌握此项技艺的在全中国只剩他一人,而且老人又年已9旬,说不准哪天就“走”了。也就是说,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魏义民说,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觉得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喜欢、收藏“猴加官”,就是对这项手艺最好的保护!“我希望能有一些年轻人来学习,把这种制作绝技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果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珍贵技艺在自己手里“断了根”,他就成了千古罪人。

  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魏义民收了顾鹏、杨洁两个徒弟,堪称美女+帅哥组合,而且都是高学历,老人相信他们有能力继承“猴加官”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截止到2016年7月,在汤姆·克鲁克先生的热心推荐下,“猴加官”已先后被伦敦民俗博物馆、法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挪威和德国多家私人博物馆收藏。2017年,师徒三人还要到欧洲各国进行巡回展出和表演,魏义民要用这只神秘的中国猴子,“征服”全世界!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