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原创之花绽放乡村舞台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是乡村大舞台绽放的艺术之花,是京郊农村结出的艺术硕果。27个春秋冬夏,乡村大舞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到乡村大舞台播种艺术梦想吧,我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甘甜与快乐。”这是我为第27届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决赛撰写的主持词,这也是我与乡村大舞台相知相伴的切身感受。

我是一名群众文艺创作员,也是一名北京文化志愿者,2013年有幸加入北京农民艺术节文化志愿者团队,开始参加“乡村大舞台”文化志愿服务,至今整整4年。期间为基层农村创作、辅导过文艺作品,也担任过4届“乡村大舞台”的复赛评委,3届“乡村大舞台”复赛、决赛的撰稿,见证着乡村大舞台一年一度的开花、结果,也陪伴着“乡村大舞台”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在我心中“乡村大舞台”的成长是真真切切的、光彩照人的、震撼心灵的。

“重在基层、群众主体、提倡原创,推出精品”一直是乡村大舞台的宗旨。每年全市各涉农区经过村、乡镇、区三级选拔,选送2至3个节目进入市级复赛,再经过复赛的现场演出、专家评议,每个区会有1个节目走上市级决赛的舞台。整个过程中仅复赛就有近40个节目,600至700名来自基层农村的演员参与其中。有一个演员就有一个家庭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知,有一个节目就有一个村、乡镇乃至区对农村文化活动支持。“乡村大舞台”的文化影响力可想而知。

几年前,原创节目的概念在农民的意识中还是模糊的,“乡村大舞台”上很多节目仅仅是对他人的模仿和再现。如今很多节目都有了自己的原创编导老师。这些编导老师有的来自乡镇文化活动站,有的来自区文化馆、少年宫,甚至有的来自专业的院团。一方面说明在“乡村大舞台”的影响下,农民的文化鉴赏力在提高,他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优秀文化、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优秀文化,一方面也说明“乡村大舞台”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对基层农村产生作用,吸纳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参与到基层农村的文化建设中。

原创意识的提高、编导力量的增强反映到舞台上是原创作品的视野开阔。今年“乡村大舞台”节目的题材涵盖了京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廉政建设、农民养老、乔迁新居、喜迎冬奥、家乡新貌⋯⋯覆盖面之广,超过以往。

本届“乡村大舞台”与过去相比,节目涉及的艺术形式更为丰富、更为细化。歌曲独唱、重唱、合唱、广场舞、民间舞、古典舞、民乐演奏、交响乐演奏、京歌、西路评剧、快板、相声、铁片大鼓、小品、评剧小戏、竹马花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像京歌、西路评剧、铁片大鼓、竹马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近年来首次登上“乡村大舞台”。西路评剧是评剧的一个分支,流传于北京周边的农村地区,带有明显的京东特色,目前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濒临失传。此次平谷区演出的西路评剧《唱唱平谷十二月》,把这个濒临失传的乡土艺术挖掘恢复,展现了当代京郊农村的风貌,对于濒危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乡村大舞台”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丰富多样,演员的队伍也壮大了。中青年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呈现出老、中、青、少,各年龄段演员比例均衡的新局面。如丰台区选送的节目《卢沟吟》,主创和主演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热爱文艺创作的他,有感觉于自己的工作地——卢沟桥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创作了歌曲《卢沟吟》,且自己演唱,颇受欢迎。像房山区选送的歌曲《北京人》,主唱也是三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而门头沟区选送的歌曲《灵水韵》则是一位姑娘与几位阿姨的合唱。

“乡村大舞台”的这些变化,来源于京郊农村的发展变化;“乡村大舞台”的成长,来源于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的扶持、引导。京郊农民站在“乡村大舞台”上,用更成熟的文化意识、更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超的演出水平抒发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作为一名群众文艺创作员,我被这个“舞台”吸引着,被这个“舞台”上的农民震撼着,为之喜悦,为之动容。我将继续为群众的艺术、群众舞台的努力创作,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