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旱船乡间的花会记忆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北京延庆,古称妫川,每逢重大节庆,人们总能看到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演出——“花会”,舞龙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上千名演员、几十个表演项目一起上街,刮起一阵“最炫民族风”。其中有一个项目非常吸引眼球:彩船穿梭,唢呐喧天,锣鼓齐鸣,艄公拨桨,它就是延庆旱船,是一项根植在传统生活中的民间舞蹈。

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当笔者置身于2017年元宵节延庆花会的现场时,虎虎生风的舞狮子、舞龙、高跷、秧歌等特色项目正轮番登场,好不热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旱船,它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自1410年始,曾三次出八达岭经延庆御驾北征,史书称“三犁边庭”。1414年,朱棣下诏置“延庆州”,使延庆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长时间稳定、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据明·嘉靖《隆庆州志》载:元宵节延庆要“张灯置会⋯⋯放焰火,三日乃罢。”这里所说的“置会”就指的是花会,即民间舞蹈活动了。清·乾隆《延庆州志》载:“上元节张灯三日⋯⋯用优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名为‘社火’。”延庆民间舞蹈中,“用优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的只有旱船、竹马和老秧歌三个品种。

延庆西五里营村有一个戏楼,大泥河村古代民宅的屋顶,它们都是明代大式建筑,屋顶分前后两部分,前低后高,前圆而后尖。称作“一殿一卷双廊式”,旱船的船顶和这两处建筑的屋顶样式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说延庆旱船最迟产生于400年前的明代初期。

延庆人贯穿全年的节令有20多个,每个节令都有庆祝活动,其中立春、端午、中秋、元旦和元宵等都有民间歌舞活动,元旦和元宵节是民间舞蹈活动最为活跃的时间,全县260余会档,演职人员两万以上,全部走村串巷演出。其中几十档旱船主要分布在延庆、永宁、大榆树、沈家营、井庄等乡镇。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演出规模很大,“男女聚观”场面热闹,各村相互团拜,二月初二才结束。

而据延庆旱船市级代表旱船传承人丁石锁等艺人们回忆,1937年以前,延庆地区流传的旱船表演只是“一只船”的表演。一次,自由街的艺人在与东屯村艺人赛旱船的过程中失利了,自由街的艺人不服气,于是就开始琢磨如何改变旱船的形式。他们看到驻扎在延庆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表演的旱船体积小且轻快,由一人就可以乘驾,无论是跑动还是旋转都很灵活,相互追逐穿插变化的套路也多种多样,便受其启发,将自己的大船也改成小船,用三只小船构成一组互相追逐的表演。

此后,延庆的各个旱船队也分别针对船体大、船身重等问题进行了逐步改良,并丰富了表演套路,渐渐发展出了轻便的“三只船”“五只船”“九只船”和“多只船”等,人数也由“多人一只船”到“两人一只船”再到目前常见的“一人一只船”。

早年间,延庆旱船非常受当地群众的热捧,仅举一例便可说明。旱船的传承人王泉林说,在沈家营北老君堂村的旱船是“三只船”的表演,想要参演的村民非常多,甚至常因为争抢角色名额而闹得不可开交。经大伙儿商议后,就在村里组建了三支旱船队,以便能够让更多人玩上旱船。开始的时候,每队还是各玩各的,后来村里将“九只船”合并起来,在原有表演套路的基础上,又根据“九只船”的特点发展出新的表演套路和场记,形成了北老君堂村独具一格的旱船表演形式。

延庆旱船,表演套路很多,但快、稳、漂、转四个特点不会变。其中,以稳最为重要,即稳中求快求漂,在稳中旋转,在旋转中较量稳的功夫。刘富汉16岁就开始玩旱船,其驾船时,在船沿儿上放一碗水,跑起来一滴不洒。因此,人们用“兼南带北”来形容旱船的玩儿法,从中也体现出玩儿者的个性。“涌舟”和“转舟”要用北方的粗犷豪放来演绎,上身直立,双腿夹紧,双膝微屈,用舞台跑圆场频率很高的步履,表现行船的急如梭快如风。而水平如静、船行如滑,就需要玩者有南方的细腻和柔和。胜利街的段福堂说:“跑船时全凭腿和脚上的功夫,脚尖抓地,这样才可以保证跑船的平稳。”技艺高的艺人,几年下来,大母脚趾的趾甲会抠进肉里,更卖力的,趾甲会由于受力过大而被磨掉脱落。

拨船的艄公,延庆旱船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船的行进路线全由拨船者指挥,丁石锁说:“船头的人费眼,船尾的人累腿”。由于各个船队演绎的故事不同,其拨船者便具有了不同的身份。如一只船的拨船者是丑角打扮,所演绎的是个水怪,“八仙过海”的拨船者是个童子打扮,代表的是一个仙童,“梁红玉抗金兵”的拨船者是个武生打扮,代表的是一名军士。房存相18岁开始扮演这一角色,并将自己在京戏班学到的毯子功用到其中,让延庆一只船的拨船者以丑角的方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另外,他还将船桨换作了一根哨棒,对延庆旱船的玩儿法,做了新的探索。

延庆旱船的另一特色,在于其伴奏的乐器——唢呐。据老人们回忆,很多村落在春节期间,因为没有提前预约或聘请到吹唢呐的师傅,就不能组织起很好的旱船队伍。比较讲究的村落,会不惜花重金,提前一年预约唢呐高手。或者是在本年花会散后,多给一天工钱,以示预约来年。

旱船的组织叫“会”,为显示其历史悠久,各会档都置有会旗,上书“某村旱船老会”或“某村渔船老会”等字样。会有“会头”,冬闲时节,会头组织起会档,在宽敞的场院进行训练或传授技艺。

可以说,延庆旱船就是延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历史上,延庆旱船曾多次代表延庆参加国庆游行表演;近年来,延庆旱船还频频参加北京市端午文化节、北京市“非遗大观园”等民俗展演活动,同时也走出了国门参加“南非中国年”传统文化巡演等国事活动,向海内外人民展示旱船文化。2014年,延庆旱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既是对延庆旱船的肯定,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玩了一辈子旱船的艺人丁春锁说:“过去旱船是延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曾是人们时常‘把玩’的‘日常物件’,如今它则成为‘调味品’,许多年纪较轻的延庆人甚至都不知道旱船为何物。曾经村内抢着玩旱船,不同村之间比赛玩旱船这种自发性的旱船活动越来越少见了。”随着老一辈旱船艺人的淡出,旱船传承也面临着技艺被简化或失传的窘境。

为此,延庆加紧旱船保护的步伐,2011年,井庄镇被确定为“延庆旱船”的传承基地,配备了道具服装乐器,文化馆组织丁石锁等专家对学员们进行化妆、伴奏、套路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员参加各类活动,推动非遗的传承。“这儿再粘的牢固些”,“这儿还需要刷点漆”,“这朵花画的真好看,还是个技术活儿”⋯⋯还未走进井庄镇艾官营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就已听到院里的人在不停地讨论,原来大伙儿聚在一起,不但自己耍起了旱船,还亲手制作旱船。他们正在做出旱船的基本形状、刷漆、刷胶、贴布、在布上作画,忙得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