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华古老文明的创造力在乡村。当乡村的宽阔具有容纳力和包容性,乡村的美,因为与城市和乡野之间混合而产生了新的“世界观”,赋予时代新的意义。资源、禀赋各异的大小村落,为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广袤的乡村之中,也蕴藏着无数的民间高手与能人巧匠。
从乡村到舞台,凝聚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演绎着时代的万象更新。当古老的文明在文化中传承,乡村的生活也在舞台上绽放。北京市第27届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在2016年的尾声中与我们如约而至,历经27年,这一代表着乡村艺术的文化盛宴,已经成为每个乡村人的共同期盼。艺术源于生活,当一个个由真人真事改编、记录乡村新貌的故事,化身为绚丽夺目的舞台作品时,乡村新生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从多面人生到艺术舞台,唱响时代的变迁
在“乡村大舞台”上,有很多作品都在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部反映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评剧小品《考官儿》,获得现场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村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上一轮土地流转早已到期,面对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无人愿接的“烂摊子”就成了悬在新支书头上的利剑,偏偏小舅子又来添乱,上任后困境重重的新支书,又该如何选择?这部作品根据顺义区赵全营镇忻州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杰的事迹改编,波澜起伏的剧情,生动鲜活的人物关系,触及当前农村敏感问题却又恰当处理了矛盾的冲突与发展,作为充满正能量的喜剧小品,《考官儿》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深入挖掘了京郊农民纯朴、正直、诚信的美好品德。
时代在变迁,乡村在新生,乡村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区留守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山区养老问题也随之凸显。近年来,密云重点开展 “幸福晚年”工程,通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难题。密云区选送的群口快板《七女祝寿》,从七个女儿的视角唱出“百善孝为先、百顺福满天、敬老行孝顺、爱老代代传”的传统美德。作品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反映子女在外工作、父母故土难离的新型农村养老问题,而村里建设的养老院解决了子女的担忧,让 “就地养老”成为乡村老人的“幸福晚年驿站”。
反映时代变迁的节目,还有大兴区选送的群口快板《大兴新歌》,“新机场、新地铁、月季花开动京城”,四个平均年龄12岁的小演员,打响手中的快板,将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演绎成“数来宝”。怀柔区选送的京歌《怀柔赞》, 用京歌这“一声入耳,荡气回肠”的传统表演形式,将怀柔盛世、怀柔风貌、怀柔人情演绎得“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从前的鱼塘,现在变成了一片新楼房;从前的麦田,现在变成了美丽的大公园;从前的大棚,现在变成了一座水晶城。短短几分钟的节目,却凝结着几代人的情怀和变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京郊农民的舞台,不仅是在炫丽的灯光之下,乡村的广袤大地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在他们的故事里有土地的情感、山水的声音和无尽的乡愁。
新老交替,文化重在传承
北京市在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扶持过程中,格外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出一批传承民间文艺、蕴含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关竹马”,是延庆永宁镇南关村保存了300多年的节日欢庆舞,属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永宁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年战争频繁,所以盼望和睦的永宁人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造了当地的竹马舞。延庆区选送的民间花会《快乐竹马》,由16名平均年龄10岁的小演员组成。演出现场,演员们个个妆容精致、神采奕奕,当音乐响起、灯光聚焦,在一片锣鼓声中,乘坐在竹马上的“骑手们”从舞台两侧霸气登场,她们脚踩金靴,身穿红色铠甲,左手拉动马头,右手高举“鞭子”,迈动轻盈的步子,随着锣鼓的旋律变换阵型,形似驰骋沙场,好不威风。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身手矫健的舞姿,完美地演绎了这一非遗项目的精髓所在。
据节目编导老师盛爱芳、闫海红介绍,16名小演员均来自延庆区永宁学校,“南关竹马”作为非遗项目早已走入校园。传统文化重在传承,年过八旬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迎老人,就曾亲自在永宁学校为学生们传授“竹马”技艺。而学习竹马舞,现已成为学生们平日里的必备课。
非遗项目是传统、是经典,但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非遗文化需要走出深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内外兼修,具备新的生命力。朝阳区选送的歌舞《激情鼓乐》将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与现代元素水鼓相结合,通过子孙两代人的演绎将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京西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在京城内外极为盛行。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曾经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因其取自“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
演出现场,太平鼓在奶奶们的手里收放自如,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扭起身驱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孩子们手里的水鼓在激昂的乐曲中鼓动节奏、水花四溅,炫酷的舞风和鼓韵在光影结合的视觉中让人目不暇接。老少两代人,在一片锣鼓喧声中,展现时代的印记与传统的精髓。
平谷区选送的西路评剧《唱唱平谷十二月》也是京郊非遗项目,西路评剧形成于1900年前后,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唱腔曲调奔放明朗并富有喜剧性。高亢的唱调与浓郁的乡土曲目相结合,虽然是小众的非遗项目,但是西路评剧在平谷却拥有强大的“粉丝团”。
非遗项目是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传”到“承”是两代人的奉献,也是责任。乡村大舞台给了这些非遗传人更多展示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作品不止是舞台上的精彩,更是历史中的瑰宝。在时代浪潮中,当非遗文化在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有机结合时,这一“薪火相传”的艺术才能随时代而动,找到新的归属。
青春无极限,“舞林辣妈”正当时
农村文化建设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群众获得新知识的需要,也是百姓热爱生活、歌唱生活的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大批的基层文艺团体在日渐壮大。京郊农民的“阵地”也从田地变成舞池,从足不出户到“舞动人生”。
优美的舞姿,悠扬的旋律,一幅新社会健康时尚、文明进步、幸福安康的美丽图画在眼前展开。昌平区选送的舞蹈《跳起来》汇聚当下流行的健身方式广场舞,动感的节奏加上“舞林辣妈”们热力四射的表演,现场气氛即刻达到“沸点”。这个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的节目,演员平均年龄却在50岁以上,最大的一位65岁。指导老师冷国兰说:“这个团队来自北七家镇昌北舞蹈队,演员从50后到80后都有,几年时间,如这群从未跳过舞的农民从跟不上节拍到变成团里的台柱子,从在这里打发时间到‘痴迷’于这样的文艺表演。很多人因为跳舞和健身,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越来越年轻。”
当《跳起来》的节奏在现场响起,不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在跳跃身姿,观众席上的群众也在暗暗扭动身躯。舞蹈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怀,当数以万计的中老年人的生命在“舞林”中再次飞扬时,激情的舞曲与火辣的内心水乳交融。
广场舞彰显生命的活力,那么幸福的生活里应该注入温柔与感恩。在一片云雾缭绕中,一群姿态婀娜、身着粉红纱衣的女子在舞台中穿梭,她们高举粉红色的花朵,翩翩起舞,如仙女、似蝴蝶。海淀区选送的舞蹈《当幸福来敲门》,用牡丹花型的手绢和牡丹花伞,体现了生活在灿烂、花的海洋中的人们,幸福快乐的美好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台上的灯光一片温柔,这些如梦似幻的演员们同样是来自基层文艺团体——西北旺镇百旺艺术团。这个由25名农民舞蹈爱好者组成的队伍,曾获得北京市健身腰鼓大赛一等奖、北京市民族杯乡村组金奖等奖项。舞蹈给了她们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而她们的生活也如同作品的名字一般,绚烂至极。
有人说广场舞是一种社交,那么如果想成为一名社交高手就必须具备“舞林绝学”。乡村大舞台上的这些“舞林辣妈”们,用悠扬的舞姿征服和感染每一位观众。经历过几届乡村大舞台后,她们也从 “舞场菜鸟”化身为“舞林高手”。
印刻在记忆中的乡情、乡韵和乡愁
本届乡村大舞台,很多节目都是以时代为背景,立足基层生活的原创作品。丰台区选送的歌曲《卢沟吟》,在一幅卢沟晓月的画作之下,浓缩历史的脉搏与人文的情怀。在饱含深情的演唱中,不仅有对卢沟美景的无尽留恋,还有一声呼唤、一种温暖、一份真情。该作品创作与演唱者是卢沟桥乡的一名村官李艺伟,毕业于中央戏曲学院,在担任了三年卢沟桥乡村官后,创作了这首《卢沟吟》。“三年来我走过无数遍这座桥,旭日东升的时候,夜半星辰的时候,欢欣鼓舞的时候,垂头丧气的时候。它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位长者,陪我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李艺伟说。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落户乡村的基层文艺工作者,李艺伟的创作与乡情贴近紧密。文艺工作需要热情,文艺创作更要具备专业性。当温柔的旋律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朴实而生动的歌曲呼唤着乡村的情、乡村的景。
同样是以地方特色为创作背景的节目,还有房山区选送的歌曲《北京人》。三个白衣青年在舞台中央唱着“北京人的祖先家在龙骨山,住在周口店,五十万年时空,时空漫漫。”当舞台灯光渐渐将凹凸有致的黑影照亮,十几个老北京活体铜人惊艳亮相。他们有的在拉车、有的在遛鸟、有的卖糖葫芦,一幅老北京的生活画卷在舞台中重现。
沉睡的记忆就此被唤醒,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北京爷们、北京丫头嘴里的京腔京韵,北京的豆汁和焦圈⋯⋯北京人,唱着北京的故事思绪辽远。北京人,唱着北京的变迁,走向明天。
同类的节目还有门头沟区选送的歌曲《灵水韵》,“对着那灵水村,流水堤、青青柳;对着那爨底下,明的砖、清的瓦。”在清脆高亢的歌声中,将村庄的美激情道来。
当十二个节目完美落幕,来自郊区的近千名农民演员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每年一次的狂欢。二十七年,是一种坚持,更是一份浓情。大赛评委、国家著名导演王荣起感慨地说:“这个在北京、乃至是全国坚持了27年的活动,唯一不变的是初心,是鼓舞三农、激励三农、歌颂三农、宣传三农、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初心”。
乡情,让乡村成为心灵的故乡;乡韵,让乡村成为中国文化的谱系源头;乡愁,让乡村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27年的乡村大舞台,浓缩了无数个春耕夏耘与秋收冬藏。大地上的农民在土壤中恣意地挥洒汗水,舞台上的演员在灯光下畅快地体味收获。一幅幅乡村新生的画卷,抒写着山水的声音、田园的舞步和村庄的故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