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与现代的交响 ——走进绿色乌审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地处蒙陕宁能源金三角的核心区域,是自治区的“南大门”,毗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靖边县、横山县等地,与陕西省行政区域界线长283公里。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东西104公里,南北194公里,下辖6个苏木镇61个嘎查村,总人口13.27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6.3万人。乌审旗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革命传统光荣,是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全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境内资源富集,天然气探明储量1.2万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650亿吨、水资源总量7.75亿立方米;现有水浇地65万亩,基本草原1060万亩,森林资源面积570万亩,林地面积896万亩,植被覆盖度达80%,森林覆盖率达32.8%。

  萨拉乌苏的回声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由此可知这里的河水终年浑黄,在河的两岸长满了摇曳多姿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红柳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因此也被称为“河流的印迹,历史的窗口。”

  清晨,大峡谷还笼罩在晨雾中,静静的水面倒映着茂密的古树,远处溪流传来湍急的水声。遥控小飞机升到谷顶,监视器中看到了金色阳光斜射的草原。

  萨拉乌苏河是黄河支流无定河流穿过鄂尔多斯这一段的名称,在乌审旗境内长度80公里,流域面积为2269平方公里。曾经是亿万年前的洪荒世纪,洪水在这片厚土上旋转出深深的沟壑,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沟湾,深厚壮观的北方沟川地貌和水回田绕的南方水乡风光,绘就了一幅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情画。每当夏秋时节,漫步在沟顶,青砖红瓦,车来人往,草原辽阔,一派生机盎然;穿行在沟底,古窑悬挂在峡谷壁上,溪水潺潺,古木巍巍,一派原始气息。好客的民族风情相伴,一碗金杯盛满酒,一首长调情悠扬。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等人在这里发现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齿骨化石,经加拿大人步达生研究,定名为“Ordos tooth”。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并称这一旧石器时代文化为“河套文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考古学者继续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察,相继又有许多新的发现,最后将这一文化遗址定名为“萨拉乌苏文化”。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说到萨拉乌苏不能不提范金山,从小在这河湾中长大的放羊娃,每日赶着羊群走遍河床、崖畔。对河谷中那些奇石怪骨似乎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缘分。9岁那年,他和一个小伙伴在河边发现了猛犸象牙。此后,他多次为科研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挖掘和送交化石和石器,仅1972年至1980年,就为中科院送交古人类化石3件、石器10多件、动物化石15种60多件。

  六十年来,行走于萨拉乌苏河畔,无论是引导科学考察队,还是孤身守候在河谷中,范金山心中的爱护之意从未削减。从很早以前,每当狂风暴雨或者洪水奔泻后,他就赶紧跑到沟湾,整个儿巡视一遍,发现有裸露的化石,马上掩埋好,以防风吹日晒或人为破坏。遇上鬼鬼祟祟想挖化石的人,他就出面喝止。如今他被乌审旗文物管理所聘为文物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保护萨拉乌苏遗址和附近的古城。

  现在这里已成为萨拉乌苏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站在河谷顶端,阳光把我的身影长长地探向沟底,田垄阡陌,溪水缠绕,候鸟竞翔,我似乎听到那数万年前河套人的回响。

  敖包胡热乎

  “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因此也是人们聚会的地方,“胡热乎”就是蒙语聚会的意思。蒙古人至今仍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因此,祭祀敖包,也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庄重的祭祀活动。

  十五的月亮 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 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 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 还不到来哟嗬

  ⋯⋯

  脍炙人口的民歌《敖包相会》是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情真意切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传唱多年。而且翻唱版本也非常多,早年有王洁实、谢莉斯合唱版,后来有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于布仁巴雅尔与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语版。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刚从沙漠出来,烈日的暴晒和黄沙的烘烤让人喘不上气来。中午喝了两碗酸奶,急忙跑到树荫下乘凉。

  敖包起源于原始信仰,定型于萨满教时期,发展于佛教文化传入期。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

  2015年7月,由中国蒙古学学会、内蒙古民俗学会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依据全区各地敖包和敖包祭祀的历史知名度、类型特点和当代影响力,对普查到的敖包进行评审,最终确定72座敖包为内蒙古知名敖包,其中乌审旗就有3座。2006年乌审旗荣获“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称号,并相继成立了“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保护基地”“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博物馆”。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一座书敖包。它是一座用一万多块嵌刻着蒙文图书名字的石头堆砌而成的敖包,是牧民阿拉腾毕力格兄弟俩在2010年5月修建而成的。

  阿拉腾毕力格一家的特殊之处是爱书、读书。由于弟弟哈斯毕力格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因此家里的藏书越来越多。2010年,兄弟俩在自家的大院里盖起3间蒙古包,全部用于藏书,起名为毕力贡仓蒙文图书博物馆,“毕力贡仓”就是智库之意。

  该图书博物馆占地1500平方米,内存3000多册蒙古文书籍,其中不乏蒙古族文学大家的珍贵书稿和绝版图书。《大藏经》影印本、《梅力更召蒙古文诵经集成》《17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脚本集成》等书籍均为珍品,《搏克传奇》《阴山殇》等当代蒙古文巨著原始手写稿等均为独家之藏。博物馆片区在住家东侧,还设有蒙古文图书印刷史、蒙古族著书造书习俗史、蒙古文书刊封面设计展、蒙古文原始打字机、铅印工作台及印刷机等实物展等六个展区。藏书两万余册,手稿400多册。

  巨大的书敖包上,一块块刻着书名的石头,在天地之间静沐着阳光和风雨,在花开花落之中经历着斗转星移,她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沧桑和不屈的精神、理想,她期待着更多的愿望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崇拜、敬仰。

  2016年4月28日,台湾蒙古族作家席慕蓉特意到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寻访书敖包,并在留言簿上写道:两兄弟的文化理想,成就了如此美好的境界,我想,内蒙古的族人必定一如我今日的心情,想要诚挚地向您二位致谢,并且献上深深的祝福⋯⋯

  走马也精彩

  我们常说“走马观花”、“走马上任”,殊不知,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项民俗活动,就叫“走马”。这次到乌审旗有幸看到了“走马”比赛。

  正值一个小镇举办那达慕,人流熙攘,汽车马车停满了路边的空地。骑马的、步行的,人们涌向一片草场。走马比赛开始了,先分组赛,决出第一名,然后各组第一名进行决赛,裁判严格按照规则和马的走势判定名次。看着每位选手那专注,略带着几分紧张的神情,还有人身着民族盛装,足以说明当地人对这场比赛的重视。可当我问过乌审旗文联马主席时,他说说:“走马比赛谁都能办,谁家办喜事、盖房子就可以举办一场走马比赛。就像汉民族办喜事,请戏班子唱大戏一样,不过是一项民俗活动”。

  走马可不是跃马扬鞭,甚至都不能扬鞭催,骑者既不能让马四蹄飞奔,又要走出最快的速度。走马需要多年的训练。就像人的竞走一样。据说,要最好的骑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较着劲,长年累月把马扳成顺拐走路的习惯;也有把马的一侧腿拴在一起,迫使马的一侧蹄前进时,必须前后蹄同步,走马的骑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马常常会颠起来或者跑起来,能把走马骑得轻松自如的,那份潇洒得意和引来的啧啧称叹,绝非纵马飞驰的感觉可比。

  走马用的马鞭,不是用来策马的,多是用来装饰和显示身份的,因而,鞭杆上面常常会有些很名贵的装饰物,十分独特。

  一轮、两轮⋯⋯,马蹄坚实地踏在地上,发出一串咚咚声,草场扬起一阵尘烟,也是一场激烈的角逐,最后胜者的角逐,一匹白马获得第一名。

  一个民族的习俗诠释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蒙古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誉,牧民把骏马当作最忠实的伴侣,甚至当作最崇拜的偶像之一“神骏”。因此,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马是一个神圣的动物。

  蒙古族有一首叫作《走马》的长调,唱的是:枣红色的走马呀,让它尽情地驰骋吧,前方的路途是如此遥远,只有心怀刚毅的信念,才能到达。

  巴音淖尔唱晚

  草原人勤劳,连草原的太阳也落得晚,都快晚上八点了,太阳还执意地悬挂在草原的尽头。只是牛的颜色变得更红了,连雪白的羊群都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薄纱。似乎这时的草原安静了,静得能听到草丛中窸窸窣窣的虫鸣。

  乌审旗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达一千多万亩。巴音淖尔草原被称为最后一座原始的草原。境内水草丰茂,河流纵横,沙滩相间;大小湖泊泉眼,星罗棋布;在这里,绿草蓝天相接,羊群如流云飞絮,牧人举鞭歌唱,处处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忽必烈统治的大元朝时这里名为巴音查干淖尔,意为富饶圣洁的地方,是蒙元十四大牧场之一。历代札萨克王爷均在这里设府,乌审旗第二代札萨克达尔扎于1661年至1694年在巴音淖尔滩北部的萨萨梁上设王府执政34年,第十代王爷巴德日呼在草原北侧的巴特尔敖来上设过王府。

  巴音淖尔草原也是乌审旗独贵龙运动的发源地,独贵龙(蒙古语Duguilang,环形、圆圈之意)亦译“多归轮”。早在1828年时,巴音淖尔一带牧民在丕勒杰沙格德尔的领导下首次组成牧民独贵龙,反对王爷苛捐摊派和王公官吏贪赃枉法,坚持持久战取得了胜利,将桑斋旺沁王爷革职治罪,这个运动点燃了后续爆发的“鄂尔多斯风暴”。

  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文化机构联合拍摄了一部民族史诗剧《鄂尔多斯风暴》,是以抗日战争作为宏大的叙事背景,描绘出草原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面对日寇入侵蒙汉团结共同抗日的兄弟情谊的故事。

  太阳终于落进草丛里,“吃饭啦⋯⋯”远处传来同伴的呼喊。

  草原牧家的主人专门为远方的客人,用蒙古民族传统的方法宰杀了一只羊。这种宰杀方法十几年前我曾在好朋友、撒罕塔拉草原的青格勒家见到过。

  牧民珍爱自己的羊,哪怕是宰杀,也要用最轻柔的方法,最快的速度,让羊免于痛苦。

  如今,乌审旗人正在实施全域旅游的规划,打造自驾游、乡村游和红色游。

  草原拉上了深蓝色的夜幕,牧家的大院子中燃起了篝火,当音乐响起时,草原人立刻表现出能歌善舞的特性,或欢快或悠扬,伴着跳跃的篝火在深邃的夜色中回荡。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