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7月,北京市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现场会,会上副市长卢彦提出,要突出“节水、融合、科技”,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四张牌”,促农业增效。今天,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国家、北京现代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区这“四张牌”为抓手,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使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进绿色发展新阶段。
薪火相传的科技之光
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的统治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北方长期处于一种的分裂割据局面,直到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中后期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这种政治气象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山东寿光青年——贾思勰。身为官员却长期在田间参与农业生产的贾思勰坚信,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正是这种想法促使他在不断地实践与调研后,写出了一部旷世奇书——《齐民要术》。这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它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占领着中国传统农业科技领域的最高峰。1600年后的今天,《齐民要术》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尽管在农业方面它已失去了实际的指导意义,但它曾经的光辉一直指引着我们对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以期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如今,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最大的贡献就是科技:全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育种大数据平台——金种子育种云平台建成并使用;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打破了蔬菜高端品种国外垄断的“京春黄”“京春CR”“京葫36”等蔬菜新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果蔬绿色防控新技术、“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建立国家母婴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类9种婴幼儿配方奶粉成功上市,并打开了香港市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之一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开工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三农”工作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绿水青山的科技之功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深入推进农业“调转节”,开展生态保护区划定,加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治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全面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从2013年至今,粮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又有三分之一调减的是高耗水作物。大力建设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推广应用抗旱品种、农机深松、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技术措施,农业用新水量由2013年7亿方下降到6亿余方。全市规模养殖场调减到1744家,中小养殖场户特别是散户退出进程加快。
北京市农业严格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化肥减量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培肥土壤地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及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工作,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设施 “无煤化”。加大绿色环保型农机装备引进、示范力度。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等方式,2016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1%,全面杜绝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82%。
在顺义区的一家良种奶牛科技园,首先映入笔者眼帘的是钢架式结构、大跨度的牛舍。这个占地336亩的牧场,目前存栏4000多头奶牛。整个园区,按照功能分割成了多个功能区,母牛养殖区、后备牛养殖区、挤奶区、饲料加工区、牧草种植区、粪污处理区和绿化隔离区等,各个分区错落有致。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最大的亮点是清粪系统,采用了德国生产的自动控制刮粪板及地下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保证牛舍全天干净。所有牛舍内的粪污经干湿分离后直接输送到有机肥车间,制作的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收集沼气并发电,再经过三级渗透处理后达标排放。
安定民生的科技之盾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北京始终坚持顺向推动和逆向监管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措施,持续完善“全程、全面、全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与标准化、技术支撑和应急保障五大工作体系。完善了市、区、乡镇三级监管机构建设和市、区、乡镇、生产基地(企业)“3+1”检测体系建设。
围绕 “吃得放心”,北京市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从满足市民“吃饱吃好”向保障“安全健康”、“绿色生态”转变。成立北京农业互联网联盟,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强化监督,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了密农人家等一批博士、“海归”、白领进入农业创业的“新农人”。围绕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创优,把地方特色品种做成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2014年,农业部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北京市区协同推进,通过两年努力,2016年12月,房山区、平谷区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兴区、顺义区被确认为第二批创建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全面启动了全市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活动。
种业之都的科技之力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种业改革。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种业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发展服务平台”的地位。
北京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拥有涉农科研院所24家,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涉农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0余个。汇聚种业领域过半数的两院院士,聚集“千人计划”等种业高端人才40多人,从事种业基础研究和育种的科技人员3000多人。目前全市共有种业企业428家,种业年销售额120亿元,占全国销售额10%以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占全国的10%;注册资本超亿元的企业16家,种业企业研发投入比达到11%,均居全国首位;世界种业前十强企业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合资企业。
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6亿元资金,搭建服务平台,支持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转化。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余个,约占全国的10%。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西瓜全基因组图谱,建成全球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光敏性BS系列杂交小麦不育系,转基因生物育种专利占全国38%,“京科968”成为全国推广的第三大玉米品种。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蛋鸡品种,占全国市场的50%、世界市场的21.5%,成为世界最大的蛋种鸡企业。
北京市连续举办24届北京种子大会,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建设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立航天育种中心,引入知名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60余家。拥有国内第一个通过ISTA(读音:伊斯塔)认证的种子检测实验室以及“中玉金标记”等国际一流分子育种平台,为企业提供种子检测和高通量分子育种服务。国际马铃薯中心入驻北京,将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齐全、装备精良的国际化薯类作物研发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在海南省新建育种基地5000亩,总面积约1万亩,为种业科研单位、企业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下一步,北京积极争创国家(北京)现代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区,将北京市打造成我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区、体制改革先行区和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创新中心。
科技已成为北京农业变革的核心动能,也是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科技对首都农业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将继续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更大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