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一般不需要去市场买菜,菜园子是自己的菜市。往日里,到农村一看,几乎家家门口都有一块儿地,菜地里不外乎随着季节而栽种的几种蔬菜。这些蔬菜大多是土著,谁也记不得就这几种蔬菜,伴随父老乡亲多少年,多少代。从春天起,菜园子里最早是菠菜,这种菜耐寒,当然天暖更是求之不得,会疯长。接着,韭菜开始发芽。韭菜的根长期埋在土下,不断长出叶子,叶子长到拃把长就贴地割掉,不久又逐渐长出新芽。有人爱把一些难以消灭的事物比喻成割韭菜。韭菜的根长了几年后,发芽的劲头不足,就是垫根了。要彻底拔起,把老根切掉,重新栽上,叶子逐渐开始茂盛。三月到来,家家种菜,小青菜,撒下去种子,几天就发芽,不要断水,再几天就可以间苗,嫩苗炸汤,很鲜。小青菜最怕糜虫,书上说叫蚜虫。极小,但队伍庞大,它们一旦到来,一片青菜地很快不青了。黄了,叶子纱网一样。乡亲们有办法,撒青灰给菜叶子上。蚜虫畏惧青灰,灰溜溜地走了,死了。虽然洒农药来得彻底痛快,但对人不痛快。
天渐渐暖和,霜冻不再,开始栽辣椒、茄子。这两样几乎是家家都有。这两种蔬菜产量高,味道好。茄子炒辣椒,不知吃了多少代,也没人说吃腻了、吃够了。辣椒不仅开胃,更是老百姓取暖的好东西。寒天天冷,喝上一碗辣汤,就是添了一件棉衣,每道菜里没有辣椒好似缺了激情,缺了灵魂。辣椒老了就红了,其火辣溢于言表,晒干,挂在屋檐下,随吃随揪几个下来。多了,用石磨拐点辣椒酱,下饭。茄子不仅可以炒着吃,可以烧着吃,还可以煮着吃。这煮熟的茄子捞出水,配上麻油、盐和醋,再加点大蒜糜子,就是美食家也不敢吹牛说,他吃遍了天下美味。这两种蔬菜寿命长,奉献时间长,能从收麦子一直吃到下霜。到了秋天,白露之前,家家就种萝卜、大白菜。它们也是深受大伙儿欢迎的蔬菜,产量更高,有水有肥料就不遗余力地生长。白菜是卷心的好,雪白细嫩,哪个女孩不希望自己的肌肤像菜心一样啊!白菜和肉确实有渊源,任何肉类都和大白菜和谐融洽,锦上添花。肉与大白菜烹调,往往人们会青睐大白菜,剩下的往往是肉。
白菜鲜吃当然好,不懂窖藏的就晒干菜,榨酸菜,腌咸菜,虽说不太科学,但也解决实际问题。萝卜用项更多,烧猪肉是流行的菜谱,萝卜切丝做丸子、包饺子、卷饼,还可以腌制萝卜干子,天下谁人不识?霜冻来临,菜园子日渐萧条,即使不怕寒冬的大蒜、葱、芫荽,也都青头紫脸,面目皆非,不是原来绿油油、郁郁葱葱的神情。但是,它们毕竟能坚持越冬,都是那种叶烂皮枯心不死的。
菜园子各家都有分界线,有的用秫秸扎成篱笆、有的用泥土踩成矮墙,互不侵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他们在种菜时,既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也暗暗较劲。菜园在门前,门前和菜园之间就是村路,路上就是全村子人的长安大街,你的菜长得好坏,就是你家的形象工程的好坏。所以,队长总批评社员,农民要是把种菜园的劲头拿来队里干活多好。队长显然不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奥秘,不懂管理学。
菜园中以茄子、辣椒、白菜、萝卜为主,边角地、篱笆上还有一些辅助的蔬菜,藤蔓植物比如丝瓜、茶豆就沿着篱笆发展、成长。高干的比如苋菜、刀豆,也都靠边栽种。至于黄瓜、西红柿、马铃薯、芹菜、西兰花、甘蓝等也有,但种的人家少,老百姓吃这些东西总觉得味道来自遥远的地方,有点儿曲高和寡,难以接受,也可有可无,不是那些通俗易懂的白菜萝卜、茄子辣椒。那些外来菜,老百姓不仅不喜欢,还强行把它们的名字都改了,西红柿叫洋柿子,马铃薯叫地蛋⋯⋯
小菜园真方便,这边烧锅,那边去拔、去摘、去割都来得及;小菜园也真安全,没有化肥农药,什么补药保健品,也没有这里的菜养人。小菜园也遵守自然规律,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它们就长什么菜,反季节蔬菜把人的胃口都搞反了。现在经常听人说,这样没味道,那样没有过去好吃。真是乱了,反了。小菜园,不仅是菜园了,也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的家园了,是我们怀念的圣地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