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历程香水园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历史总是有许多谜团让人无法破解。然而,当我们沿着它的脉络去仔细追寻时,却发现,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竟是那么的精彩纷呈,耐人寻味,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和启示。

  元代统治中原以后,曾在今延庆东部的上、下花园村一带建有一座庞大的园囿行宫。这里作为元朝皇帝北巡的纳钵行宫,不仅曾降生过“以儒治国”的一代明君元仁宗,而且在元代的百年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具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左右着大元帝国的政治格局,这就是史书中提到的“缙山行宫”——香水园。

  纳钵,亦作“ 纳宝 ”。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是元时皇帝驻跸的行营。据《隆庆志》载:“香水园俗名东花园,在州城(今延庆)东北十二里”。《延庆州志》也说:上花园村北五里有香水河,香水园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据实地勘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下花园村还有几条河流从村中流过,村里人对此也记忆犹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上游古城水库(龙庆峡)的修建和连年干旱,当年经过村里的几条河流逐渐断流枯竭,只有几条干河沟见证着当年河流的曾经存在。结合史料推断,当年缙山行宫的位置应就在附近。

  据史料记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第一次率军进攻金朝。经野狐岭、会河堡之战后,金兵全面溃退,蒙古军攻入居庸关,并直逼京城,这也是蒙古军队第一次进入延庆地区。

  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第二次攻金,成吉思汗率元军主力与金军战于怀来(今河北省怀来县)、缙山(今延庆),致金军十余万人大败,蒙古军乘胜直抵居庸关北口(今八达岭),这是蒙古军队第二次进入延庆地区。经过这两次打击,金军元气大伤。

  金正大八年(1231年)夏,窝阔台经居庸关入官山(今延庆官厅水库南山口),随后,拖雷过中都,出北口(八达岭),住夏于官山。这也是史书中第一次记载蒙古人在延庆“住夏”,延庆“夏都”的称谓便出于此时。

  公元1251年,蒙古汗即位,任命忽必烈总领中原汉地。忽必烈“行汉法”,在以汉人为主体的金莲川(今河北沽源)建立幕府。其登基后,升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为上都,改中都(今北京)为大都,连接两都之间的“辇路”便形成于此时。

  元朝统治中原后,每年夏季,皇帝都要北巡上都避暑,秋季返回大都过冬。为了方便皇帝一路住行,便在两都之间沿路修建大量行宫别院,供皇帝及文武大臣休憩。香水园位于两都之间,辇路之上,香水园行宫当建于此时。这也标志着元朝对延庆全面统治的开始。

  元末文学家周伯琦曾跟随元顺帝(元惠宗)北巡上都,其所著的《<扈从诗>前序》中记载:“启行至大口 ,留信宿,历皇后店皁角 ,至龙虎台 ,皆纳钵。犹汉言顿宿所也”并详细地记载了元大都(今北京)到元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的四条道路——西路、驿路、辇路、古北口路。

  皇帝北巡上都的路线被称之为“辇路”,此路平民不能轻易接近或任意毁坏。辇路自南向北建有大口、龙虎台、居庸关北口、瓮山、车坊、香水园、黑谷、色泽岭、龙门等多处行宫,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庞大的当属香水园行宫。该处作为曾降生过天子元仁宗的重要行宫,在元代政治斗争中曾发挥过一系列重要作用。

  在这四条道路中,除古北口路在密云外,其余三条道路都经过延庆。其中辇路与延庆最为密切。辇路,又称缙山道、黑谷道。在今延庆香营乡至今有黑峪口村,黑谷道名称便由此命名。

  香水园之所以如此出名,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隆庆志》载《天成观碑》说:“西有香水园⋯⋯当乙酉上巳,电绕斗枢之时,仁宗皇帝诞祥于此”。也就是说,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就降生在香水园。一个地方上降生了一位皇帝,那还了得,也自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元仁宗登基之后,大力推行“以儒治国”政策,恢复科举,整顿吏治、减裁冗员,颇有中兴之势,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元史·仁宗纪》中记载:“改缙山县为龙庆州,帝生是县,特命改焉”。延庆古称缙山,仁宗登基后于延祐三年(1316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皇庆元年(1312年)五月,令“缙山县行宫建凉殿”,扩建香水园,至此香水园行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大德七年(1303年)春,元成宗自大都出发走辇路(缙山道)北巡上都,当时只有18岁的仁宗,扈从成宗北巡,驻跸香水园。当时元朝的一些顽固贵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便密谋在香水园刺杀成宗,发动政变。成宗对此事全然不知,住进香水园寝殿的一天夜晚,便被叛军包围。千钧一发之际,仁宗急调缙山军队护驾,并冲进寝殿与刺客奋力搏斗。后救驾军队赶到,挫败了这次政变,元仁宗立下大功。

  《元史》中关于香水园的最后记载,是天历二年(1329年)五月 “次香水园”,由此证明,在元文宗前后,香水园宫殿仍然存在。让人不解的是,这么一座庞大的皇家行宫,却无声无息地消逝在了历史的风雨中,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让一段历史成了无法解开的谜团。关于香水园毁于何时,学术界也难有定论。至此民间猜测不断,有说毁于水灾,也有人说毁于战火。不管毁于何种原因,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一座行宫的消逝,也让一段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