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之滨的木渎,有江南第一园林古镇的美誉,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峰连岭叠,镇内庭院深深、弄堂幽幽、小桥流水。当年,美女西施曾在香溪梳洗;乾隆六下江南时都在此居住。走进古镇,如同走进了千年前的一个美丽梦境之中⋯⋯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西郊大约十公里处的木渎古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溃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的同时,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为了消耗吴国的人力和财物,处心积虑的越王勾践趁机向吴王大势进贡筑宫之木。自越国源源不断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木渎因此得名。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视,六次驻跸木渎,小镇的美丽由此可见一斑。
走进小镇,一股“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灵秀气息扑面而来。镇中一条名曰香溪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穿城而过,河两岸栽满了高矮不一的树木,蓊郁苍翠。关于这条小河因何叫香溪,小镇中流传着一段浪漫的传说:居于此地的美女西施,经常在侍女们的陪伴下到溪边梳洗妆容,洗落的香粉胭脂点点滴滴流进小溪里,久而久之,溪水便散发出淡淡幽香,于是这条原本无名的小河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香溪”。
沿香溪岸边漫步前行,只见不宽的河面上,相隔不远就有一座连接两岸的石拱桥,虽然每一座造型不同,但建造得都很精美,颇具艺术感,不少桥的外侧还藤萝缠绕,裹满绿植,将小桥打扮得绿意盎然。河中不时有船娘摇着木舟驶过,她们边摇边低声哼唱着江南小调:“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声声柔悦耳,娓娓动听。静卧的小桥、轻行的小舟,这一动一静融汇在一起,极富画面感,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记不清是从哪儿上的那艘醉态朦胧的乌篷船了。小船行驶得很缓慢,并随着橹的摇动不失优雅地轻轻摇晃。坐在船上,听着船娘轻哼的江南小调在碧绿的香溪水波上缭绕,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美轮美奂的仙境。
香溪边除了繁茂的树木外,还栽种着各色鲜花,香溪一侧有一条木质长廊,长近180米,青瓦盖顶,青石铺地,朱红雕花的木栏,光亮的石板长凳,古色古香。很多游客走累了,便来到这由先人精心打造的长廊中,坐在已被历史老人抚摸得光滑如镜的石凳上,身依木栏,静静地看着潺潺流淌的溪水,听着驻足长廊飞檐上的小燕子们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缓解着疲劳。
有趣的是,木渎是依水打造,镇中的街巷、房屋都环绕香溪周边,其中最繁华的老街,即与香溪平行,溪曲街曲,溪弯街弯,曲曲弯弯延伸开去。老街上的道路保持着古时青石铺就的原貌,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凸凹不平的石板,默默折射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每当有穿着皮鞋的男女从上面走过,青石在鞋跟敲打下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听起来就像一曲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别有一番韵味。
老街两旁的房屋,基本都是有年纪的老建筑,不过保存得都比较好。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充分体现着当地建筑低层、高密度、造型简洁轻巧、虚实结合、临河贴水的风格,将“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老街上商铺、饭店林立,一家挨着一家,大多以经营苏绣制品和江南特色小吃为主。每家商铺中琳琅满目的苏绣制品,虽然题材不同,规格不一,花色各异,但件件透着浓郁的姑苏之风,制品中不乏出自苏绣名家之手的精品。这些苏绣是女士们的最爱,各家商铺间,上至银发飘飘的老妪,下到年轻貌美的姑娘,穿梭往来,左挑右选,买上一些心仪之物。
悠然踱步的游客将这条百年老街挤得满满当当。游人队伍里闪动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身上的行头却足足跨越了好几个世纪,时尚休闲装、旗袍唐装、汉服霓裳、大清帝国龙袍纷纷登场。沿街的香溪河里,乌篷小船缓缓荡漾,在船娘的吴歌小调中,游客们欣赏着沿岸桃红柳绿的俏媚景色,享受这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人群中,街拍一族也跃跃欲试,准备用手中的相机和Dv记录下这美妙的游程。
木渎最美的地方莫过于位于香溪畔的严家花园了,它是木渎造园艺术最高的园林。在数百年的变迁中,园名园主更迭不断,最初是清乾隆“太子太师”沈德潜的故居,名为“灵岩山居”。道光八年,易手给诗人钱端溪,遂更名为“端园”。光绪八年,木渎首富严国馨购下此园,因仰慕前辈,又将“端园”换名为“羡园”,即今之“严家花园”。乾隆六次下江南都住在严家花园。
进了严家大门看到的第一个房间是怡宝厅。这里是小姐们出门上轿的地方。怡宝厅靠右侧有一乘花轿,叫作海棠花轿,这花轿便是让小姐们坐的。这乘花轿做工十分精美,由六百五十块银杏木雕花板拼接而成,那雕花的奢华程度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述。
该园林占地16亩,主体建筑是三进式院落布局,位于中部依次是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特别是尚贤堂,是明式楠木厅,十分珍贵。严家花园主要有春、夏、秋、冬四个园子。四园独立成景又由长廊贯通,亭台楼阁错落,假山池沼映衬,漫步其间步移景换,裁一角,剪半边,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算读它千遍也不会厌倦。
最有趣的是,走过了这四个园子,在靠近严家出口的地方有一个“招婿亭”。严家的小姐们到了该出嫁的年龄,都要和父母指定的人见上一面。小姐站在招婿亭上,而待招的“女婿”则站在下面的另一个亭子。
来木渎前,就早已听说在古镇上有一座虹饮山房,它兼“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是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时必临之地,且乾隆帝曾在这里看戏、品味、用膳、游园,随臣刘墉、和坤、纪晓岚也曾先后数次下榻于此,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因此在民间虹饮山房又有“乾隆行宫”之誉。
虹饮山房是木渎最大气的园林。其建筑风格融江南文人园林之秀美及北方皇家园林之雄丽为一体,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左侧为小隐园,由翠幄亭、小隐亭、小隐斋等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故居。右侧是秀野园,建有荷香舫、玉音亭、羡鱼亭、蕉绿轩、乐饥斋、秀野草堂、桐桂山房、归耕读书庐等。在二园的中央是待客迎宾之中厅,因此布局端庄、严谨,自南而北分别是门厅、舞彩堂、戏台等建筑。
主人好酒,乾隆名臣刘墉戏称其为“虹饮”,虹饮山房因此得名。山房也像它的主人一样旷达爽朗,房与房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宽阔敞亮,让人看了心胸舒展。天子入民间,它也沾染了皇气。
尤其是园中的二层古戏台飞檐翘角,俨然立于中庭,台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两侧连以廊庑,应是当年皇帝和臣僚们品茗听戏之处。整个木渎只有虹饮山房有这般气派的戏台,它印证其“民间行宫”的辉煌。
再往里走,便是圣旨楼了。这里收集了清朝皇帝颁发的一些圣旨,接受圣旨的官越大,圣旨的颜色也就越多。这里最令我惊奇的便是关于清代科举的那个展厅了。那里收集了考生的一些试卷,试卷上的字十分清秀,就像今天打印机打印的一样。
走出“乾隆行宫”,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山塘老街,就像一轴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卷了边的飞檐,褪了色的桨声渔歌。800多米的青石与灰砖相间的老街,2000多年的历史延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临水人家的窗台前或廊棚、屋檐上的那个属于水乡古镇的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