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城外,桑干河与御河交汇之处,有一大片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冲击平原,在这片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名叫“落阵营”的村庄。这里,流传着跨越村庄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那跌宕起伏历史;这里,因为一个家族而显得有些不同;这个家族子嗣除了“耕读传家”外,还有走另一条路——经商。如今,辉煌散去、墙倒屋塌、荒草婆娑,那种沧桑感既让人震撼,也让人心痛。 不过,这云中大地上精致的砖雕代表的文化碎片,值得我们深思细琢。
正
所谓: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就一个专题进行实地考察,这本身就是一个读书的过程,也是躬行践履的享受。
在探寻中经常能听到跨越村庄的故事和这故事背后那跌宕的历史风尘。
位于桑干河与御河交汇处的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村,据说300多年前,一个叫吕天平的汉子来到这里,传说此人系李自成的一个族侄,原本姓李。“闯王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改为吕姓,带着一营兵马隐居在这个村庄谋生。这个村子也因此得名,一个败落军阵的营地——落阵营。
有记载,1644年3月18日,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攻进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拿下了北京的李自成完全没有了闯王的豪情,他的军队也丧失了锐气,只知道烧杀抢掠,奸淫作恶,而李自成则忙着称帝,他匆忙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礼,烧毁了紫禁城,杀害了吴三桂一家三十多口。让大顺农民政权最重要的军事首领刘宗敏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所谓“拷掠索饷”,就是用强制手段向明朝官吏索取钱财。史料记载,“各处搜求渐宏,贩鬻之家稍有赀产,则逮而夹之,老稚冤号,彻于衢路。”北京城内一片鬼哭狼嚎之惨状。据说,刘宗敏在索饷中共获银七千万两,铸成银饼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军中。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放清军进入了山海关,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拨给他一万精兵,让他充当急先锋,去追击李自成,得知自己的家人惨死在李自成手下时,吴三桂怒火中烧,便在受命后星夜兼程,势必要取得李自成的项上人头。据传,刘宗敏杀入北京后,抢掠同时还“挟妓”取乐。他占据皇亲田弘遇府第,将其中数十名女性尽数掠去。特别过分的是他还跑到吴襄府,把正在山海关一代握有重兵的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掠来强行占为己有,从而引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面对吴三桂的强烈攻势,李自成从北京到西安一路撤退,为了稳定局面,安抚人心,在退兵途中他还试图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希望能打好政权基础,卷土重来,但是此时的大顺政权早已不得人心,李自成的这些举动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不久,大清的军队终于打进了北京城,多尔衮也实现了自从努尔哈赤以来大清朝多年的梦想,进入武英殿,临朝视事。与李自成不同,多尔衮明白“得天下易,治天下难”的道理,他首先为崇祯帝举行了重大丧礼,以此来赢得前明官员和百姓的信任,也表明了大清王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接下来又张贴告示,宣布对前明官员概不问责,只要投降大清,就可官复原职,甚至加官晋爵。对于京城百姓,则要求八旗官兵严肃军纪,不能骚扰。更为可贵的是,多尔衮还颁发诏令暂时停止了汉人要剃发留辫的要求,以避免引起官民的反抗。这些措施极大地赢得了民心,为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随后吴三桂带领的清军尾追李自成一路南下,很快就控制了山西、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一年后,镇守关中门户潼关的大顺将领马世耀竟然不战而降,被多尔衮下令杀掉了。李自成得知这个噩耗,心中慌张,战意全无,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自成下令全军收拾金银细软,撤离西安,甚至想再烧掉城池,幸亏他的部将田见秀“阳奉阴违”,西安的百姓才逃过这次劫难。
此时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人心涣散,李自成退出西安后,一路向南,经陕南进入湖北,战略性错误使他再次陷入了被动,重新成为明清两方共同的敌人。当他在湖北盘桓时,清军已经尾随而至,李自成不得不落荒而逃,最终,在江西九江附近,清军包围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经过一场惨烈的打斗,大顺军几乎全军覆灭。
当年的吕天平和很多败军一样,见李自成大势已去,就在溃败途中带着银两隐姓埋名,改头换面,落户经商。在数代苦心经营之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院——吕家大院,显赫地威立在两河交汇之处,“耕读传家”“笃志诗书”这些嵌刻在门匾上的诫勉之词,也说明吕家后来的奋斗目标。
吕家大院保存至今的房舍有102间,大院融合了云南、河南、天津的建筑风格,这在北方民居建筑中别具特色,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十一座大院之一。整个大院建筑面积40亩,主体工程花费了约13年时间。
在其后的数百年中,吕家后人中有成就者颇多。其中,吕塘官至云南总督,是协办大学士李殿林的老师,其子吕生春为清末进士,步入仕途后亦官亦商,曾在李鸿章府中任职并深得信任,后经李鸿章所荐出任清朝财政大臣。据史料称,吕塘、吕生春父子还曾获慈禧太后奖赏。
眼前残破的大院仍不失恢宏,精致的砖雕影壁尽管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夺目。东院的“三元图”,雕刻的是三位潜心苦读的学子盼望金榜题名的情形,上面题有“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以兆三元”的诗句,充分表达出宅院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经查,这是主人于光绪六年(1881)题写的。
夕阳落霞,老羊倌率领着羊群浩浩荡荡地回来了,就在这老宅子前,老羊倌有一种阅兵似的骄傲,这传承了百年的仪式,至今依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