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大马村,最让我兴奋的事,除了过年,就是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红事就是喜事,莫过于结婚娶媳妇。只是这喜事太短、太快。而且我所关心的只是扔喜糖一个环节。呼啦一下子,烟糖从主持人的托盘中抛洒下来,像是一碗小虾扔进滚烫的油锅里,地上一通炸乱,往往收获甚微。
为此,我不太喜欢红事。
我最喜欢的是白事。
白事就是丧事,专指死人。人既然已死,也用不着着急忙慌了,尽管从容来办。少则三天,多则五日,也有放一期(七天)的。这其中,打“装裹”(做棺材)入殓、烧纸哭丧、传灯贡饭、出殡掩埋等等环节我都喜欢。但最喜欢看的还是哭丧。
哭丧有许多说道: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婿哭像驴放屁;闺女哭如诉如泣,媳妇哭有气无力,老太太哭如同唱戏。
我们村的老太太都很会“哭”,四六言,长短句,转承起合,有板有眼。村南头方老太太老伴儿死时哭老伴儿,动听之极:“高粱叶子满天飞,没儿没女我靠谁?”,“东边的碾子西边的磨,谁给我推磨扛笸箩”!
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方老太太失去老伴儿的痛苦惊天骇地。但从哭诉的内容来看,好像别的她都能克服,唯有这推碾子、磨磨的活计,无人帮衬,实在令人伤心。
在农村,推碾子磨磨是件苦差事,也堪称表现苦难生活的活茬儿。电影《白毛女》中喜儿就是在磨坊里被黄世仁霸占的;电影《甲方乙方》中“傅彪”想尝尝被剥削压迫的滋味,被安排体验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推磨。老话儿讲“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虽是金钱的魔力,可暗中也道出了一个事实——这活就不是人干的!
二
推碾子磨磨这活真的很苦吗?确实!对于无儿无女的方老太太来说,确是这样。可对于干惯了农活的农村人来说,也没那么邪乎。
我想,这或许都是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的文人们对农民艰苦劳作的想象。文人的话大多不能全信。他们认为艰苦的,或许没那么可怕;他们认为美好的,或许艰苦异常。比如文坛泰斗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主人公小明子与小英子一起踩水车的情景何其美好。可是,有现实中人指出:踩水车是一件非常辛苦、残酷的劳作。江南许多农人常有踩水车造成睾丸下垂以致脱落的。
推碾子磨磨没那么可怕,只是腰酸腿疼而已,睡一觉也就过来了。或许是这种活计单调乏味,走一天路也走不出一个圈,有一种宿命般的隐喻和生命的无奈在里边,从而引发了悲天悯人的文人们的同情而已,以至于连大字不识的方老太太都拿此诉说自己的无助与孤独。
早年间那会儿,农村没电。人吃的粮食和牲畜的饲料粉碎都要靠碾子。那会儿,生产队早上派活儿,要是谁能被派去磨坊劳动,那是要与生产队长有点关系才行。起码,在磨坊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再加之有毛驴助阵,勤快一点根本累不着。如果辗轧的要是红薯干、黄豆之类的,还可以过细箩、烧开水、冲一碗茶汤喝喝。何累之有啊?
当时在农村流行着“四累”之说:打墙、打坯、割麦子、“日X”。最后一项不能说,太流氓。
总之,这里边并没有推碾子磨磨什么事儿。
三
碾子是乡村的胃,没有什么是它消化不了的。
我常与八十岁的老娘唠闲嗑,说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村民们吃树皮的事。我问:树皮怎么个吃法?水煮吗?我妈说,哪能水煮,树皮剥下来晒干,之后上碾子轧碎,过细箩筛面,之后再掺上玉米面,白薯干面,高粱面等,蒸发糕、做“轧擦格儿”(家乡的一种面食)。妈妈说,树皮中榆树皮最好——出面多、口感好!这还算是最好的饭食了,后来树皮吃完了,就吃玉米瓤子,棒子皮子,白薯秧子等等,依然是晒干,上碾子磨面⋯⋯总之吧,只要是碾子能碾碎的东西,人的胃就能对付。说碾子是农村的胃,不为过。
我妈极喜欢碾子轧出的粮食,说:好吃!我问:机器粉碎出来的不好吗?妈妈说:不好!机器打出来的东西,干涩无味,熬不出油,因为那是“熟”过一遍的东西了。
这样的解释,我前所未闻。
记忆中,我们大马村东南西北好像都有碾子。有的“大户人家”(这里指人口多的人家)自己院子里就有一盘碾子。而石磨好像就只有生产队才有。
石磨是专门加工细粮的。如磨豆腐、做粉条,它是升格为“2.0版”的碾子,不到年节很少能派上用场。
而碾子就很普及了,它不拒粗细,横扫千军,摧枯拉朽。电影《大决战》某集的片头就是一盘碾子在缓慢、沉着、坚定地辗轧滚动,极形象地预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局势的不可逆转。
碾子啊,你不知疲倦地转呀转——千载轮回徒步走,朝夕只为口中餐;惟有深夜残勾月,抚摸伤痛透骨寒。
前年回故乡探亲,发现村中碾子荡然无存。碾盘弃置路边,石轱辘不知去向。可怜的碾子——有名无实的粮食加工厂,生命就这样被定格在荒芜之中。
唉,咋说呢!再坚硬的东西都会被时光碾碎。而岁月,才是名副其实、无坚不摧的碾子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