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农民精神 守护乡土文化 ——弘农故事汇的由来与力量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何慧丽 谭英 字号:【

  我叫樊少欢,1983年生,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人,初中毕业,家有4口人,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现任弘农书院总干事,也常常跟大家讲“总干事”其实就是“总是干事的人”,4年前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化,每天的工作就是油盐酱醋茶、洗衣、做饭与看娃。如今与村民与参加乡建的大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一起打腰鼓扭秧歌,在弘农书院经过4年的学习与成长,使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我觉得我最大的使命是尽力让每个家庭都能和谐、美满,每个人都能提早预防疾病⋯⋯

  我叫陈振丰,罗家村人,今年38岁。2002年以前一直在郑州打工,因为厌倦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回到老家罗家村,开始了我的农耕生活。2013年接触到了南方来弘农书院的一些老师他们的生态农业和自然农耕的理念(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用环保酵素取代),开始试着做生态苹果。完全无农药化肥生产出来的苹果个头小,颜色也不鲜艳,放到市场几乎无人认可。作为真真正正在做生态苹果的我,受到的打击无法用语言形容。后两年经过用沼液、沼渣、酵素取代化肥(每亩苹果园化肥年用量约700元左右)防治蚜虫、红蜘蛛,效果非常好。我会坚持着不放弃,我坚信,人们最终会选择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产品⋯⋯

  我养鸡,我快乐。我王登超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从小生活在小秦岭脚下的罗家村。在弘农书院接受了生态养鸡的理念后,便尝试在山上养了900多只鸡,虽然常常往山坡上一袋一袋背玉米,在树林里、草窠里、土洞里捡鸡蛋,非常辛苦,但我坚信我这样做一定会让我的鸡卖个好价钱⋯⋯

  这就是农民,拥有朴实厚道、勤劳善良、不畏艰难精神的农民!

  这是弘农书院四周年院庆之日,呈现出来的为期一年的40余篇弘农故事汇中的几朵浪花!翻阅一本厚重的弘农故事汇,读着这些见微知著的文字,真让人感慨万千⋯⋯

  弘农书院开办在小秦岭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山村——罗家村,这真是一个“为难”。

  为难在哪儿呢?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天底下的书院,有几个是开在村里的,还是由村里人撑着的?不是有那些古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人心无常,惟惠是怀”(《书》)吗?你们这些人来到乡村,不去立竿见影地给村民弄几个钱,帮村里搞个来钱的经济项目,却想做书院,寄望于弘扬什么“尊道贵德”的农耕文化,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可咱就“为”了这个“难”的,相信: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2012年8月,开封敦复书院王英杰院长受何慧丽(弘农书院的发起人)之邀来到了罗家村,先是在罗家村村中心为村民开会,第二天又在小秦岭砥石峪搞起了“道德讲堂启动仪式”;后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的大学生们来了,广东儒商李文良先生一行来了,中原油田退休工程师衡生喜老师来了⋯⋯这故事接连发生着,发酵着,直到次年4月12日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主席杨凡、北京温铁军先生等人来到灵宝,在地方党政支持下搞了一个揭牌仪式,弘农书院就此诞生了。这一切的因缘际会都是一串串“为难”的故事。

  弘农书院要可持续存活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只有“求之于乡野”,这又是个大大的“为难”。

  诞生不易,成长更不易!弘农书院咋活呢?一般而言,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活!原初制度设计是寄望于“精神化物质、物质化精神”,弘农书院这个文化组织与弘农沃土合作社这个经济组织形成相辅相成、虚实相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然而种种不足,主要是青年人才准备缺乏的原因(这是后来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原初设计只好搁浅。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培养新人,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说,书院秉持着“一二三”的初心,即“一”个弘农书院,有“二”句宗旨——尊道贵德、和合生态,想做“三”类事业——乡村和合的、生态的、本土文化的三个方向的扎根复兴工作。而这“一二三”的实现需要一个明理达道的青年力量作为行动主体,它该如何成长呢?换句话说,起初一行行的外来力量进入罗家村,为的是“外发促内生”,其间被激起的乡村内生力量在外力撤出之后,如何形成有效的新团队力量,走向“人能弘道”的正轨?多年来的教训太深、太多!外来者水土不服,成事多,成本更多;既有乡村力量,旧有惯性大、各种损耗也大;好不容易有几个似乎接受了外来新鲜理念的乡村年轻人聚在一起了,其心性、能力、资源又多少有局限⋯⋯人才难得,团队更难得!没有能够弘道的人及其团队,书院前景及其宗旨的实现只能是夜茫茫,路漫漫!

  现代化背景下社会主流趋势是物欲横流、人心拜金。在身心分离、人与自然对抗、人与人不和谐的今日,弘农书院的主体力量,能被滋养的精气神的根脉在哪儿? 好在,我们清楚:这各种现实机缘,除了外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农民合作、生态农业以及城乡互助的先进经验和理论之外,最主要的是扎根乡土,“求之于乡野”,汲取那些在环境困难的境况中还能活着的真实经验。你不能舍近求远,缘木求鱼,你必须放下小资小知的办公室做派,走到农民中去,坐到田间地头,去接触、去寻找天底下最基层、最受苦,然而又活出味道、活出品质的那一部分人;去在“干中学”里,感受平凡中的伟大,细微中的精神,去融会贯通,去“发陈以荣”(《黄帝内经》)。

  就这样,1个,2个,10个,20个,30个,40个⋯⋯一组组被发现的弘农故事就汇聚成“弘农故事汇”!

  再强调一遍,弘农书院不能只玩小资小众,其经验,其办法,根本上只能从大地母亲那儿去找,只能从“礼失之于都城,求之于乡野间”的“乡野间”去找。弘农青年人,从自身出发,从既有水平起步,由近及远地,以“寻找农民精神,守护乡土文化”为宗旨,先就近发掘罗家村20余农民的故事;然后,再延展至附近其他村,上升到乡县市、省会及外省市,并且涉及青年返乡创业篇、农村组织篇、文化与信仰篇、小农生计篇、社会故事篇、生态环境篇等6大篇40余文。这个从零开始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一路做下来,就“本立而道生”!现代化天底下,那一个个被拾捡起来的弘农而非损农的故事,被串提成“弘农故事汇”,正如小秦岭的山泉水涓滴汇聚而成了滔滔的弘农涧河水!而那些弘农故事的主角们,则以其活泼的生命,在天地间至真至实的舞台上,在不存在排练机会的人生大舞台上,演绎了什么是农民精神——那是包容滋养、任劳任怨的精神,埋头苦干、生生不息的精神;演绎了什么是守护乡土文化——那是以爱故乡、爱家乡、爱本地文化的姿态和行动,来守护作为中华民族之根的天天发生着的生产生活样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们,在豫陕晋广阔的黄河三角地带,在城乡之间真实的时空张力里,为我们呈现出大地般质朴、秦岭般坚忍的品格,黄河般包容、社火般绚烂的境界!

  书院总干事樊少欢不止一次被这些日常故事感动地流下了热泪,这些文字大部分由她起草而成;干事刘巧珍在倾听和交流故事的过程中,从以前说话的语无伦次到叙述有了基本章法,思想和看法也渐渐丰润起来了;年轻人孟春凤面对这些用真实生命熟练应对日常生活的长辈,也似乎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坚强。故事本身是精彩的,虽然从文字上受制于她们有限的表达水平——就弘农故事汇的作用而言,这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她们体验了这个过程之后心性与文化素质的大提高。因为这些乡野故事感染了、震撼了她们,使她们从农村邻家小媳妇、书院青葱小干事,渐渐地成长为较为通情达理、敢于担当的一个群体力量——新农民团队。她们,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女性代表,似乎明白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德经》)是怎么回事,表现在:从苦难的智慧农民那儿,她们体验到了什么是包容、忍耐,以及能上能下的托底与担当,而不只是满足于攀比、抱怨,以及虚荣浅薄的拔尖与成功;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干一番事业所需要的内省、团结和通情达理,而不是现实流行的外求、自我和傲慢固执。她们做事的方式,也越来越学着在日常行为中去示范、引领、感染别人一齐干,而不是去管理、支配、要求别人⋯⋯

  这就是弘农故事汇的初步力量。从根本而言,弘农故事汇,是弘发农民精神的播种机,是守护乡土文化的宣传队,是熔炼弘农人才的大学校。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