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对大多数人来说,即是拍出最美的图片,留下“记忆的瞬间”,表达着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是在郑永康的手中,相机恰恰成了工具,成了他对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景、同样的事物的极限拍摄,成了带给他更多的营养,也成了让他心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提起河北蔚县,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里闻名遐迩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蔚县古堡更加令人叹为观止。千百年来,蔚县形成了“八百村庄、八百古堡”,流传到今天,仍有345座。蔚县古堡每年都能吸引数百万游客,郑永康便是其中一员。其实准确地说,郑永康不算游客,他应该是蔚县古堡的铁粉。有多铁?这个地方他一拍就拍了八年。如今,翻开他用八年心血集结而成的厚厚一本《活着的古堡》一书,我们从书中收录的320张图片中,不仅能看出他对蔚县古堡的热爱,更能看出他对摄影的执着追求。
退而求其次
现年67岁的郑永康,从军36年。正是当兵才让他有机会与摄影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郑永康自幼酷爱绘画,一心想成为画家,但家里困难,无法支撑他走这条路。18岁那年,郑永康报名参了军。因为他一直听说部队是所大学校,他想也许这个学校能让他学画画呢。谁曾想,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去了医院,当了卫生员。这一当就是7年,在此期间因为眼活手勤,他还被选送去上了第四军医大学,眼看离自己的画家梦越来越远了。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1985年,一天他在翻报纸时,无意中看到了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招生的消息。他思索着,摄影和绘画有相似之处,都讲究审美和构图,既然不能画画,那就“退而求其次”,能学摄影也不错。但摄影毕竟跟自己的工作业务没有关系,单位能同意自己去学吗?犹豫再三,郑永康试着向部队上级提出申请,没想到上级居然批准了他的请求,条件是要学以致用,为部队宣传服务。郑永康很珍惜这次学习摄影的机会,所以学起来格外用心。
学习结束后,郑永康便扛起了所在部队宣传的责任。部队施工生产、军事训练、新兵入伍、实战演习,随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郑永康说:“我记得很清楚,我拍摄的部队日常生活,第一次见报是跟我们将军视察工作,那会是《人民武警报》。拍摄的内容就是当时部队正在施工的万安电站建设情况,这让我有些小小的得意,感觉拍了那么多照片,专门去学的摄影,终于可以奉献自己的所学了。”
摄影生涯中的里程碑
郑永康至今提起1988年的那一天仍记忆犹新:“那天,我坐102路公交无轨电车去永定门火车站接人,当时火车站出现了一些背着包袱皮、大包小包地来北京城打工的农民,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随身携带相机,当时就拍了几张照片。可是,由于我去的比较晚,大批的农民工大都出站了,没有拍到自己多满意的作品。第二天,我就向部队请假,骑着自行车又去了,这次正好被我撞着了,于是就拍下了这张《进城潮涨》的片子,洗出来拿给老师看的时候,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就投给了各大报纸,感觉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社会反响强烈。”
当年,郑永康的这张《进城潮涨》的照片获得了全国晚报摄影大赛“北京赛区”华北片新闻一等奖。这可以说是奠定郑永康在摄影界地位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当时业内的评价是没想到一个业余的部队摄影小兵,拿下了新闻一等奖。这件事对郑永康带来的影响堪称巨大。从此,他的视野被打开了,各大主流媒体如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相继相邀他为特约通讯员。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件事在他心中翻起的波澜。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后来,我在河北蔚县拍摄的《南安寺塔》一图获得国际摄影比赛三等奖时都没有那么兴奋。”是的,正是这张《进城潮涨》成为郑永康进军“摄影圈”的敲门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有意义的事儿
“摄影不单单是照相。”这是郑永康从事摄影三十余年的感悟。从一开始的用心体会不同视角发现美,到后来通过摄影参与社会事件,对他来说,摄影从来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
2009年,已经退休的郑永康只身一人前往汶川震后灾区,送去了自己精心拍摄并装裱的中国奥运盛况、奥运精神和北京美景图片精选50幅图片,只为灾区的老乡能被奥运精神鼓舞,重建家园。在部队和当地摄影协会的协助下,这些图片先后被送到重灾区擂鼓镇、曲山镇、汉旺镇等集中安置灾民的五个板房区巡回展出。
而在汶川摄影展期间,郑永康也并没有闲着,他翻山越岭,脚趟泥泞,越过堰塞湖,冒着泥石流险情,前往震区,纪录部队抗震救灾和灾民自救的实况,纪录孤儿学校劫后余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一路灾情,一路震撼,同时也带给他一路的感动。回京后,他便发起给绵阳孤儿学校捐助运动鞋和给什邡市灾民捐赠北京美景图片的活动。
从汶川回来后,郑永康便开始琢磨应该用相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农村。本想拍摄重庆长寿的家乡,无奈山高水远,他最后选择了离京城较近的河北蔚县。这一拍就是8年,其中蔚县古堡的今昔、古堡的全景、古民居、古戏楼、古门楼、古寺庙,古堡的砖雕、木雕、藻井、壁画等建筑在郑永康的镜头中呈现出最真实的特色。此外,古堡的民俗文化传承,包括社火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古堡的传统工艺传承和美丽的古堡四季风光,都在郑永康的镜头中一一记录下来,并在之后形成了《活着的古堡》一书,这仿佛就是行走的古堡,最对古堡深度游的活的范本。
就像郑永康说的“有些东西,如果我能用言语讲出来,就不必扛着相机了。而且,景象只有一次,犹如生命一样,每天都在不停地翻新。蔚县古堡,给了我重新记录并认识乡村、有关古村落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契机,更让我自己觉得就该做些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并把这些想法传达给我的影友们。”这里,我觉得用担当和责任感这样的词来形容,也总是有些无力感。
在深度拍摄蔚县期间,他关注到一些硬件条件落后的学校,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在2015年,与余厚民两人合作,动员国家信息中心,为蔚县白乐中学无偿捐赠了50台电脑,解决了中学电脑课只讲理论的问题;每年都为蔚县贫困家庭赵路霞家送去生活用品和零用钱。今年新年期间,他又组织影友为她们家送去生活用品和4500元现金⋯⋯
对乡村的关注与热爱,让郑永康也把视线转到了北京的乡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我要甘愿当北京乡村的志愿者”。在此过程中,他注册成为北京美丽乡村网站的特约摄影师,在北京市委农工委宣教中心的统一安排下,反复多次前往平谷区张家台村、黄草洼村,昌平区八家村,为它们做深度拍摄和记录。“在此过程中,我见证了‘美丽乡村’的新面貌和京郊三农的发展与成就,通过相机,如何把新农村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是我们影人的责任。其中张家台、挂甲峪两幅‘美丽乡村’全景片被选入国家在四川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其实,除郑永康自己多次前往数个美丽乡村拍摄外,他还多次组织军休人、京城影友和团队前去拍摄宣传北京“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为京郊三农的宣传和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如果,你真的想要抓住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某种东西的全部本质,我深信看郑永康的照片就够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