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各庄村的新宅经济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北京朝阳区何各庄村是个有名的“国际村”,200多个四合院里住着外籍人士,还有国际学校、西餐厅、画廊⋯⋯同样的旧宅子,农民自己“吃瓦片”时是出租大院,交给村委会统一经营后,变成了月租近万元的高档四合院。何各庄首创“民宅组织化租赁”,村民不用投入一分钱,收入比自己“吃瓦片”增三倍。

  “吃瓦片”

  何各庄不大,只有301户人家,可是地理位置好,刚出五环,又挨着机场高速。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的耕地没了,老宅院成了他们最大资产,一时间,家家户户“吃瓦片”。

  没想到,好事变成了坏事,为了多招租客,村民动了歪脑筋,有的在院子里见缝插针,四合院成了“大杂院”;有的把平房改建成了三层四层“小炮楼”,自家院子实在没地儿了,就在马路上私搭乱建。没多长时间,好好的村庄就走了样。

  “最怕雨季和冬季,”党支部书记田兴说,一下雨就淹,一入冬就要提防安全事故。村里每年都要花几十万元改造设施、治理环境,可是,几百人的村庄住进了五六千人,花再多钱也是治标不治本。

  很快,村民也从“坐地捞金”的兴奋中回过味儿来,胡宗禄家250平方米的房子住进10多户租客,一户租金每月200元,除去水、电和修房子的钱,每年也就挣2万多元。“那么多人挤在个小院里,环境脏乱不说,还得担心他们的安全,冬天怕有人中煤气,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胡宗禄说,那些年,他没出过一天远门,就怕家里出乱子。

  辟新路

  环境跟租金,真的是两难选择吗?

  当时村里正好在搞“新农村建设”,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有的说村庄全部拆掉建成楼房,有的说盖二层小楼,一层出租、二层自住⋯⋯

  这时,在村里承包果园的外村人吴运涛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极力反对拆掉村民老宅:“老四合院就是最宝贵的资产,重新装修改造,专门租给高端客户,收入还能增加呢!”

  想法不错,可是,装修改造少说也得花三五十万,没有一户村民舍得这笔投入,再说,又有几个村民能找到“高端客户”来承租?就算一户两户改造了,村里的环境还是这么乱,又有谁愿意来住呢?

  但是田兴觉得这个思路可行,他又找来几位“智囊”,大伙一商议,火花又碰撞出来:如果由村委会出面把村民的老宅子集中起来,统一改造后出租,几个方面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经过几轮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民宅组织化租赁”的方案初步确定下来: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以及另外4个社会投资人分别注资100万元,成立一家公司负责村民房屋的改造与运营,村委会出面代管村民的老宅,按照户均70万元的标准,出资对房屋进行装修改造后,再按照“一户一租”的方式整体出租,房屋的所有权还是村民的。房屋每年租金标准为166平方米6万元,每3年涨10%;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年租金提高100元。算下来,一平方米一年租金达到360元,比自己“吃瓦片”增长三倍,这个方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

  每年年底前,村集体向签约村民支付房租,“200余户村民,每家租金基数不一样,三年递增的时间节点不一样,还牵涉到扣除村民租住楼房的租金,这都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村会计武晓东说。

  尝甜头

  胡宗禄、刘长才等8户人家住在村西头,离村口最近,“老北京四合院”的招租广告一打出去,来村里看房的人最先相中的就是这几个宅院,“民宅组织化租赁”就从这8户开始试点。

  2007年10月,8户村民与村委会签约,将房子租给村委会,租期10年。不到半个月,这些村民就拿到了第一年租金。胡宗禄拿到8万元租金,去附近租了房,“舍不得走远,想常回来看看呢。”

  胡宗禄前脚出门,施工队后脚进了老宅。“我一看,结婚时最时髦的吊顶给铲了,木头梁柱全露出来,墙皮也铲了,剩下红砖本色,我还纳闷,这是怎么个装法?”

  过了几天,胡宗禄悟出点味道。原来老宅子的瓦片、窗棂、影壁都刻意装饰得更醒目,老辈人建房时的雕龙画凤让工人又仔细地描了一遍。院子里新搭的建筑全部拆掉,相反,老物件哪怕是一块砖、一块木都仔细留下来。房子装好,胡宗禄自己也吃了一惊:“原来我家的房子这么漂亮!”

  门楣挂上一块题写“李唐春秋”的木匾,老宅改建的餐厅开张了。推门进来的食客,先不忙吃饭,而是逛风景似的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品味老北京独特的四合院文化。

  胡宗禄常常到餐厅来,沏上一杯茶,看着往来食客,静静坐上半天。“这么多人喜欢我家的小院,心里当然高兴,”胡宗禄自豪地说,“奥运会期间,罗格的夫人还来过两次呢!”

  再看其它7个院落,在恢复四合院肌理的同时,各具风格,有的被改造成瑜伽房、录音棚、咖啡厅;有的租给艺术家开办工作室;有的则吸引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居住。

  首批8户试点成功。“李唐春秋”的经理黄正磊又把胡宗禄家隔壁租下,餐厅规模扩大了一倍,他说,“当初看中的是和村委会签协议,比跟村民一家一户谈要稳妥。现在,这个村子形成了稳定的商圈,再想进来都难了。”

  “国际村”

  何各庄村首创的“民宅组织化租赁”模式,把村民的房屋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租赁经营,实现了村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从8户试点到全村推广,目前,何各庄已有200余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200多个出租大院改造成了高档四合院,私搭乱建没有了,村庄逐渐恢复了传统北方村落的肌理。剩下的100个院落,也正在和村委会协商逐步进行改造。

  “民宅组织化租赁”的优势在于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出租。田兴说,“我们借鉴了苏州周庄的江南水乡、江西婺源的徽派建筑和云南丽江的纳西古镇等开发保护模式,改造前就统一规划出以北京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四合院建筑群落,然后再针对艺术家、使馆人员、外籍人士对四合院的爱好,对村民老宅进行统一改造,外观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内涵,最后再由村委会统一出租,租户、村民双方都吃‘定心丸’。”

  2010年,何各庄被市政府确定为都市里的传统村落加以保护。村里外籍人士和涉外商户聚集,小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村”,而原住村民统一搬进了新建的农民新村。

  房屋租约到期后,村民可无偿收回这些花费了几十万元进行装修的房屋。可是,胡宗禄等人却没有这个想法。“有免费的楼房住,每年轻轻松松就能拿到一大笔房租,老宅子也永远是我的,感觉比做梦还要美。”2015年年底,村集体与签约村民重新签订改造合同,对计算租金的宅基地面积基数进行了调整,起步租金也提高了。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