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梳着一个“小辫儿”、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鸡油黄”蜜蜡戒指、清瘦脸庞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给这个貌似“玩主儿”样儿的人增添了些许文化的气息。他叫姚金龙,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房山人,也是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的传承人。
雕漆,古称剔红。工艺繁复,巧夺天工。每件精美的作品,都要靠着工艺师手中的刀具,慢慢修整而成。在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瓦井村的北京姚漆匠雕漆艺术中心内,姚金龙正在制作一件工序极其复杂的雕漆作品。尽管尚未完工,漆盘上的花朵,已是呼之欲出,仿佛立于眼前。
在姚金龙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拉、起、铲、片、钩等上百把工具。姚金龙手持一把铲刀,用手指顶着刀头,在漆雕上行云流水般地游走,线条流畅、深浅适中,每次下刀,都在最准确的位置上,偏斜一分,都显误差。做工如此,人生亦然。19年的功底,让他手到心到,而过往人生中的每次调整,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妙至纤毫。
36岁的姚金龙出生在瓦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我们那时候上学,不是像现在一样普遍上大学。我们班同学们考进中专、技校,为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转户口。幸好我恰巧从小热爱美术,考进北京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转了我的户口,还没有丢掉自己的爱好。”
从1997年进入学校后,姚金龙便与雕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校,他的专业是雕漆技艺,两年半的学习结束后,1999年,年仅18岁的他进入北京雕漆厂实习,成为一名小学徒。
学徒,都是从磨刀开始的。做漆器的刀具,大多没有现成的,都要靠自己去磨,把厚厚的刀刃,磨到蝉翼一般。最难的,莫过于针刀。普通的缝被针,去除针眼部分,将圆针磨平,手指根本无法着力。磨刀时,不仅需要用力平稳,就连呼吸也要注意。在做学徒的日子,每天下班,姚金龙的手皮都磨没了。前几个月,光是磨刀,就磨平了不少性子。直到半年后,姚金龙才开始练习画简单纹样。此后,从最初的锦文雕刻,到简单的花鸟制作,姚金龙很快就能上手。
姚金龙说,雕漆是门手艺活,工序特别繁复,对学徒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最重要的是要坐得住,还真要认真钻研这门技术。
一件完美的雕漆作品是“无处无艺”,就连空白处也都要刻出严密规整的“锦地”,一个基本方锦需要刻上4向32刀。那段日子虽然苦,却给他的雕漆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一同进厂实习的38个人中,每次考核,无论是速度还是雕工,姚金龙都名列前茅。厂里便安排他在车间轮岗,跟随多位名师学习雕漆的每一道工序,因此他掌握了雕漆整个流程的技艺,成为一名雕漆全能型人才。
“2000年,北京雕漆厂解体。为了生存,我干过买卖,当过司机,换了不少工作,但心里始终放不下雕漆这门手艺。”直到昌平的雕漆艺人杜忠召集姚金龙时,他激动得一夜没睡好,半夜爬起来翻出珍藏许久的刻刀,重新练习起来。“很多人说技艺放下了就手生了,但我经历过这次沉淀,反而心态变得更加平稳,一心扑在了雕漆上。”那段日子里,姚金龙帮助雕漆大师完成作品,曾参与台湾中台禅寺目前世界最高的雕漆作品《剔红梅瓶》的创作,还协助殷秀云大师制作了号称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一幅6平方米的挂屏,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让他更进一步了解了红雕漆,逐渐地,他手下的作品呈现出细致、丰满的特质,刀工也越来越纯熟圆润。
姚金龙说,漆雕工作非常辛苦,对眼力、体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件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为了确保其久经岁月不开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晒干。天气好的时候,一天最多只能刷3遍漆,刷15毫米厚的漆就需要近百天时间。由于漆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高,完成这道工序时,必须在20?30℃、湿度达60?80%的“桑拿房”里。由于漆雕工艺流程中,需多次进行水磨操作,在寒冷的冬天,他也只能光着双手在流动的水下边冲洗边用砂纸打磨。
从制胎、退火、烧蓝、做里、入印光漆,到画图、雕刻、打磨、抛光,一块不大的雕漆圆盘,需要多达十余道工序,加之自然风干的时间,完成一件作品要花费近半年时间。看不到利益的同时,做雕漆的人越来越少了,姚金龙逐渐意识到雕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2009年,他回到家乡,召集起6名漆匠,成立了北京姚漆匠雕漆艺术中心,给雕漆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雕漆艺术中心里,印房、工作室、展厅一应俱全。2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大到60厘米高的“狮狮如意”,小到6厘米长的雅趣挂牌,摆放着上百件雕漆瓶、盘、立体摆件和挂件。虽然成品不少,但是,想要买到姚金龙的作品,却并非有钱就可以。“我会看这个买家,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物件,喜欢雕漆的艺术。只有真正喜欢的,我才会考虑。因为,我相信每件作品都是有灵性的,我要为它们寻找到最为恰当的去处。”
“平时,我会带着这些作品参加龙门庙会、文化产业创意市集和民族文化展,还带着这门技艺走进了校园,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雕漆。” 姚金龙说。
房山区内的非遗在传承雕漆技艺的过程中,姚金龙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成了朋友,他也把大家集合起来,抱团发展,他们将毛猴、泥人、编绳、香珠等工艺品放在展厅内共同展示,邀请学生们来此参观。现在,这个小小的艺术中心,已经成为手艺人共同的“家”,他们一起坚守着这份执着,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坚信,雕漆有着令人敬畏的历史,更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漆雕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其技艺始于汉,唐。 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漆雕是一种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元、明时期传入北京。经漆雕艺人们的辛苦钻研,漆雕技艺逐渐完美成熟,漆器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而不失庄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内外漆雕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