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6个民族之一。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关于赫哲人祖先的传说。赫哲族最直接的远祖是隋唐时称作“靺鞨”的“黑水部”的先民。至辽金元明时期,赫哲族的先祖又被称为“女真”、“女直”。直到清康熙二年,“赫哲”这个称谓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赫哲族直到20世纪初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渔猎为生,穿鱼皮衣,有犬陪伴,人们习惯称其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日本侵占东北时,曾对赫哲族实行野蛮的种族灭绝。抗战胜利时只剩数百人。目前,赫哲族人主要集居地在黑龙江省同江的街津口、八岔和饶河的四排、抚远的抓吉等地。
赫哲人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因渔而食,因衣其皮,自给自足。树叶、草秆、羽毛、兽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鱼皮则是大自然给予赫哲人的恩赐。有史以来,因为赫哲族人生活的地方都是偏远的边境地区,与世隔绝没有棉麻制品,可以用来做衣服的原料只有鱼皮兽皮,鱼又是相对容易得到的,因此聪慧的赫哲人创造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历史上“鱼皮部”的别称因此得来。
鱼皮衣,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温暖了赫哲族。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赫哲族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渔猎生活渐渐地被多种经营所替代。他们开始买棉布做衣服,又省事又时髦。而鱼皮衣工序复杂、制作费力,慢慢地自然就没人做了,也就没人穿了。
鱼皮衣制作技艺的传承岌岌可危。
就在为此奔走呼唤的时候,人们幸运地得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尤文凤从母亲那里传承了鱼皮衣的制作技艺,每到冬季,尤文凤都会在家制作鱼皮衣,为的是不让母亲传授给她的“绝活”生疏。
这是一位典型的赫哲族妇女,60多年的沧桑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言谈举止中,她开朗豁达的性格展现无余。她的手上,两片鞣制好的马哈鱼皮在其利落敏捷的穿针引线中,缝合成了鱼皮上衣工整对襟的一半,一件鱼皮衣初现雏形⋯⋯
“我这是给国外的一个博物馆制作鱼皮衣呢。这家博物馆专门珍存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服饰,他们和我签订了提供一套赫哲族鱼皮衣的协议,要把我们赫哲族的鱼皮衣永久地收藏”,自豪写在了尤文凤的脸上。
尤文凤自幼跟着母亲学习做鱼皮衣,因为制作工序复杂,对手艺的要求极高,所以在十七八岁时尤文凤才学会独立扒鱼皮,制作鱼皮衣。在她母亲尤翠玉去世后,尤文凤继承了这门手艺。截至今日,已有60多年的时间。尤文凤制作鱼皮衣,完全承袭赫哲族古老技艺,2006年,她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鱼皮衣制作技艺繁琐复杂,环环相扣,需要制作者具有相当的耐力和定力,当然也需要制作者具备艺术鉴别力和组合力。
“又腥又粘的鱼皮是怎么样做成柔韧丝滑的鱼皮衣的?”
尤文凤说:黑龙江里几乎所有鱼的皮都能用来做衣,当然最好的是大马哈鱼的鱼皮,不仅结实而且纹理细致美观,成衣后更是光洁鲜亮。但如今大马哈鱼属珍稀鱼类,要想剥几十条大马哈的鱼皮来制衣几乎不可能。所以目前一般都选用大草鱼、大鲤鱼以及胖头鱼和鳇鱼的鱼皮来缝制衣服。一件鱼皮衣服从剥鱼皮到缝制成衣、绣上花纹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尤文凤介绍说,获得了从江里捕捞上来的鲜鱼以后,接下来就要“扒鱼皮”了。扒鱼皮时先把鱼沿着脊背和腹部划开,在鱼鳃处将鱼皮掀起一个小角,再用楔子形状的木头刀一铲一铲地将鱼肉和鱼皮分离,木头刀不伤皮子。鱼的两面是分别扒下的,如果鱼不新鲜,那么就会给扒鱼皮带来麻烦,鱼肉和鱼皮会粘连不易扒下,也就是行家口中的“跟肉”。
“这活儿可累人了。”尤文凤介绍着:“熟皮、裁剪、缝制和装饰,加起来总要50多天,光熟皮就得20多天。这是个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尤文凤说的“熟皮”,是鱼皮衣制作的关键步骤:先把鲜鱼鱼皮上的鱼肉剔除干净,贴在门板上风干;然后一层鱼皮、一层玉米面摞起,把这样摞好的十来张鱼皮用袋子包住,放进槽形木砧,用无刃的木铡使劲捶打;捶打一次,翻转一次,让鱼皮的表面纤维松动,互相牵制,变得强韧。千锤万打才能将鱼皮“熟”透,变得像布一样柔软服帖。在“熟皮”过程中,玉米面的作用一是吸油去腥,二是这些细微颗粒有助于清除鱼鳞并加快鱼皮纤维的软化。
缝制鱼皮衣,是考量鱼皮衣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缝制时要根据深浅不一的颜色将鱼皮一张张拼接美观,缝制所用的线也是鱼皮。鱼皮线是将鱼皮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使用时再勒一勒,就更细而柔滑流利了。心灵手巧的赫哲人会用野花等制成的染料给鱼皮染上紫、蓝、红、黑、白等颜色,还把用鱼皮剪成的富于本民族特色的云卷等吉祥图案和鹿、鱼、花、草等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造型,以补绣或黏合的方法装饰在袖口、领托、襟口、前胸、后背和下摆边缘、裤角等部位,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之类的装饰品,使得鱼皮衣更加别致美观。黏合饰物的工具是用一种极其珍贵的鱼——鳇鱼的鱼鳔熬制的特殊黏合剂,形状像是透明皂,颜色也像是透明皂,用的时候先把饰物在衣服上摆好,把鱼鳔胶在嘴里舔一舔,趁着湿润擦在需要黏合的部位。就这样,一件可以称得上是工艺品的鱼皮衣制成了。
尤文凤告诉我们:鱼皮衣美观实用,具有轻薄、保暖、耐磨、防潮的特点,且不透水。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御寒防水。
尤文凤传承鱼皮衣制作技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尤文凤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娶妻生子。三个儿媳妇都跟她学做鱼皮衣,三个媳妇做的鱼皮衣,也都被几家博物馆收藏。尤文凤还有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从小她就教他们说赫哲语,如今,孙女已经会唱伊玛堪了。
“我的孩子们都喜爱赫哲族民族文化。近几年来,我除了向家人传承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还在乡里和市里的鱼皮文化传承培训班上向鱼皮文化爱好者们讲解鱼皮衣制作技艺。”除此而外,尤文凤还“手把手”传承鱼皮衣制作技艺,已教授学员尤俊丽、尤秀梅等10余人,使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得到传承。“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赫哲族鱼皮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尤文凤的话语掷地有声。
赫哲族用鱼皮制作各种服饰(包括萨满宗教服饰)等艺术表现已有千年历史,如今,在尤文凤的带领传承下,赫哲族鱼皮文化的衍生开发得到了全面的彰显和提升。如今,以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挂件等为代表的赫哲族艺术品,以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为题材,通过赫哲族艺人传统的粘贴、镂刻技法和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创造,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成为赫哲族的民族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批“尤文凤们”活跃在鱼皮文化的制作前沿和领域。
这种文化,从远古走来,在“三江”的波浪间跳跃,佐证着赫哲族从先民到子孙后代,接力前行,对自然既敬畏、顺应,又优化、提升的和谐之道,包蕴着道法自然的精神;这种文化,也告诉来到赫哲族渔乡的人们,这里曾是一个充满了神奇和美丽的“鱼皮部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