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农人的故事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变革的今天,有一批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农人,他们正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元素与能量,在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现在,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毕慧芳:新农人“行者”

  提起毕慧芳,那可是新农人圈里的大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身上的标签,足以说明:“玉米姐”、新农人联合会创始人、新农人星火计划创始人、互联网农业讲习所创始人、商务部电商认证讲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节目的嘉宾和点评专家、农人圈知名的热心大姐⋯⋯毕慧芳将其一生的热情和爱都给了农业,用她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挚爱三农的乐章。

  虽然不是玉米行业里的袁隆平,但她愿意成为为袁隆平开疆拓土的战士;虽然不是玉米产业里的泰斗,但她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为玉米产业链的玉米姐;虽然可能成不了非转基因良种行业里的统帅,但她甘愿成为为非转基因良种奔走的马前卒⋯⋯这种奉献的力量源于对农业的热爱、源于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农业,不仅成了毕慧芳的事业,更成了她的使命。

  在农人圈,说到“传教士”这个昵称,大家都知道是指“毕慧芳农业”(毕慧芳的微博昵称)。为了更多的传播新农业理念,传播农业新技术,让新农人学会互联网新工具创业致富,她积极参与到农人圈的新农人聚会交流的组织中,在全国组织了多场新农人交流聚会和论坛,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很受新农人欢迎。于是,在新农人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在用心推动新农人的联与合。2014年1月,她倡导成立了“新农人联合会”筹备组,明确新农人的构成、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的平台、搭建生产者资源整合的平台、建立了新农人网商联盟、新农人O2O联盟,系统开展对新农人的帮扶工作。目前,她又把重点转移到了如何让农产品,让土地、让农民变得更加有尊严上而奔走努力。

  “虽已年过半百,但在新农人的道路上,我还是新人,我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毕慧芳说。

  石嫣:生态种植+CSA模式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采用的都是CSA模式。所谓CSA,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把城市社区居民和农场里的农民直接对接起来。“通过健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将农户与消费者串联在一起,实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008年,石嫣将这种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带回国,做了农民。“农业是立身之本,农民更是一个伟大的职业。”采访间隙,石嫣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着秋葵、彩椒、韭菜、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她一边娴熟地打理菜园边上的杂草,询问着猪崽的养殖情况,一边向我们简单地介绍着农场的经营方法与种植周期。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几年来,石嫣及其团队通过努力,减少化肥用量15万斤,服务覆盖北京的社区近2000户家庭。而在他们这个团队中,一半成员都是80后90后大学毕业务农的“新农人”。在石嫣看来,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它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青年”。受她影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10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作为“新农人”的代表,石嫣对上学时期所困惑的“三农”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阐释。她认为,农民不再是身份阶级的象征,应该将农民看作一种职业,有自主权的、有尊严地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农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方式;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不一定都要变成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轻人的加入。

  她表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共同富裕。”

  石嫣说,这是她的愿景,也是全国“新农人”努力的方向。

  杨山:从卖点子到卖龙眼

  杨山,老家广东化州,先后做过广告公司文案策划、房产公司策划经理、房产代理公司策划总监。后来,在长洲岛上租了300亩地办了一个生态园,推行菜地认领、果树采摘和龙眼、荔枝、杨桃等特产水果经销等,正式转型为一名“新农人”。

  杨山的美丽田园乡村俱乐部,位于长洲岛的东南侧,紧靠珠江边,千亩果园围绕,生态园内有钓鱼场、百年古荔、杨桃林、私家菜园。主要的经营模式是菜地认领,一块15平方米的菜地,年收费2800元,包括种子费、肥料费和人工费,认领者闲暇时去播种、施肥,忙碌时杨山会雇专人帮忙打理,收获时会电话通知认领者。

  相比让城市人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杨山更愿意想打造的是一个城乡沟通的平台,将美丽田园乡村俱乐部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这里,有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比如说乡村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推广绿色蔬菜和风土人情,城里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对口扶贫、组建乡村书院。有了这个愿景,就不会去计较一时的买卖盈亏,有了理想就不会孤独。

  关于未来,杨山设想得很多,他打算将自己的农庄打造成一个主题庄园。庄园之后,再打造一个又一个的乡村驿站,组建一个乡村联盟。杨山的另一个设想,是筹办一个主题活动,让都市人带着自己在都市的亲友回到农村家乡,一起去寻找最美的风景和最温情的记忆。

  刘荣:从卖文字到卖土猪

  刘荣的小马驹乡村俱乐部,在清远清新县桃花湖水库附近的一个宁静山村,村子方圆几十里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村民饮用的都是山泉水,白天抓鱼泡山泉,晚上看萤火虫数星星。小马驹乡村俱乐部包括小马驹农庄、白驹园林基地和森公馆田园客栈,除了种菜以外,还钓鱼、采莲、骑马。

  刘荣,1978年生,农民家庭出身,曾经是一名记者,后来去当老板,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近两年开始转型成为“新农人”,农庄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主要项目是种菜、养猪,也种植了一些漂亮的罗汉松、红豆杉。

  “我希望可以从身体和心灵上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快乐农夫。”将来还会计划农庄里未受城市污染的土地可以委托代管,出租给城里的单位和家庭自行安排种植,或由农庄种植专门对口供应,满山跑的鸡,吃番薯藤长大的猪,都可以提前预订,在约定的时间取用。农庄自产或联动农户生产的天然食材可以直接配送到城里。

  当两亿农民离开农村,与土地变得遥远和生疏时,新农们人则开始尝试以不同形式与土地建立关系,建构新的充满生机的农业生态。

  “新农人的出现,既是对谁来种地的回答,也是对怎样种地的探索。”毕慧芳对新农人的前景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