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安昌且行且沉醉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安昌古镇是浙江绍兴四大名镇之一,“安昌”这名字,听起来有一种安宁、祥瑞的味道。古镇始建于北宋,因战乱多次焚毁,重建于明清,其建筑风格呈典型的明清特色,一衣带水,枕河而居。河南岸为民居,河北岸是集市,仪态万千的“拱、梁、亭”各式石桥挑起了南、北两岸,灌腊肠、扯白糖远近驰名,穿梭往来的乌篷船、热闹非凡的水乡社戏、喜气洋洋的船上迎亲、誉满天下的“仁昌酱油”⋯⋯给这座千年古镇增添了一股别样的风情特色。

  老街深处腊肠香

  清晨,我们赶了个大早,来到安昌古镇,站在镇口桥头上,远远眺望,河面上薄雾蒸腾,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烟,那黑如铁牛背的屋脊,在初露的晨曦中一点一滴苏醒过来:老街临河带顶棚的长廊内陆陆续续摆起了长桌、条凳⋯⋯村民们在自家门前的廊棚檐下,扯起一根根绳子,将早已灌制好的猪肉、酱鸭、青鱼干⋯⋯一挂接着一挂地晾在檐下,红彤彤的酱油浸透着鸡鸭鱼肉,如大红灯笼般高高悬起,油亮的腊肠如帘子般挂满了沿河的廊檐,成了一道别致的护栏。走在一望无尽、撩人肠肚的“一帘幽梦”里,亮晶晶的油脂从肠衣上渗滴出,一股独特的酱香、腊香在老街深处弥漫开来,细诉着一年的丰盈⋯⋯

  三里长街,酒肆茶坊林立,腊肠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酒菜,故安昌也有“无肠不酒店”的说法,安昌人做腊肠选材用料极为考究,一只整猪,只取猪后腿肉上筋骨最好的肉,剔骨除皮去肥,统共才六两左右的腊肉。想起了安昌有句老话“香肠过酒,吃了不醉”。

  别无分号乌篷船

  古镇东起高桥,西至清墩,一条河流穿镇而过,南岸民居,北岸街市,俊爽多姿的石拱桥横跨南北两岸,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桥,全是上了年纪的,清朝、明朝,乃至更为久远的宋朝⋯⋯“吱呀”作响的摇橹船,从拱桥深处的烟雾里飘摇出来,江南多船,乌篷船在绍兴可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来到安昌,终于有缘一睹平日里只能在文字、屏幕上看到的乌篷船:两头尖尖的橄榄形,三爿可开可合的乌篷,船公坐在船艄摇橹,头戴一顶乌毡帽,腋夹舵把,双脚蹬桨,手足并动,水渐渐向两旁荡漾开来,泛起阵阵涟漪。那小小的船身在河道灵活地穿梭,人和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船底,仿佛躺在河面上,贴水而行。两岸民居、肆坊渐次往后靠,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腊货抛在脑后,原本静穆的老街和宅院都动了起来,一卷江南水乡风情图在眼前徐徐摊开。弃船登岸后,在城隍庙古戏台前,拣一条长板凳,看一场热闹的水乡社戏,清婉悠扬的唱词夹杂着当地方言,恍惚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迅哥儿笔下的鲁镇。夜幕降临,来到宝麟酒家,温上一壶地道的绍兴黄酒,叫一碟茴香豆、一盘臭豆腐,酒店的老掌柜头戴乌毡帽、脚蹬圆布鞋、一身长衫,手拈长须,悠闲地坐在自家店门口的藤椅里,他也算得上“安昌一宝”,曾接受过知名媒体采访,和某某明星有合影,看着他这一身打扮,我突然想起了孔乙己,于是,蘸着酒水在桌上划“回”字的四种写法,微醺的岁月很是自在。

  仁昌酱园传美味

  有人说,锦溪是一个“睡梦中的少女”,那么安昌,则是一位粗粝朴实的中年农妇、不修边幅的本分村姑,这种“灶台里头的秀气”更接地气。

  对景区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工艺品向来很抵触的我,却不得不去镇口的“仁昌酱园”买上几瓶头道仁昌酱油,这家百年酱油店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而驰誉天下。从展厅走到厂区,几百只上盖白尖顶盖的七石缸齐整地摆放着,这些酱缸要晒上足足180天,空气里弥漫着酱香味。仁昌酱园选料严苛,手工操作,讲究质量,恪守“重麦制酱、短水放坯、天然发酵、夏伏曝晒”的祖训,酿出的酱油质地醇厚、黑里透红、味鲜带甜、久藏不霉,成为同行中的翘楚,而安昌腊肠之所以可口入味,仁昌酱油是功不可没的。有句话叫:仁昌酱油使安昌人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来仁昌酱园,除了买酱油,这里绍兴腐乳也是独具特色,其中的火腿腐乳王是我生平吃过的最美味的腐乳。

  老街真的有年头了,摊主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他们从不主动招徕游客,自顾自地灌腊肠、纳布鞋、编竹篮、箍木桶⋯⋯齿摇发落的大爷坐在门槛上抽旱烟,阿婆们戴着老花眼镜一针一线地缝织衣物,光阴,就是这样一寸一寸从指缝间悄然流逝⋯⋯

  如果说河流是动脉,桥梁是骨骼,那么街弄就是筋络,连片相接的墙檐屋廊,四通八达的幽巷深弄亦成了古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牛污弄、王板弄、井弄⋯⋯狭促的石板弄里坐落着一家钱庄,自1850年开始经营,走进中国银行旧址:一个大大柜台内的桌子上摆放的账簿、台灯、算盘、电风扇、挂钟和老电话,让人觉得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下来。安昌,这个曾风云一时的商贾重镇,汇聚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于是,那些“风雪夜不归”的人儿,将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因此,安昌的腊月云集了各地风俗,格外热闹:锃亮的青石板街上,白糖在老人手中好似一条会飞的白龙,忽高忽低,忽长忽短跳跃着,这是一项祖传绝活“扯白糖”,妇女们则手脚麻利地灌香肠,那越扯越长的白糖、越陈越香的黄酒、蔚为壮观的“腊肠阵”,成了安昌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天下师爷出安昌

  如果说,安昌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腊肉、酱油、乌篷船⋯⋯那么,安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师爷。都说“天下师爷出绍兴”,却鲜有人知“绍兴师爷出安昌”,从安昌走出去的师爷不下万人。古镇内星罗棋布分布着众多师爷故居,其中临河而建的民国抗日将领马占山的师爷娄心田故居被改建为绍兴师爷馆。典型绍式黑漆台门,庭院幽深,前后四进,布局曲折深远,门套门、窗套窗、院套院。中国明清政治舞台上,“师爷”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叱咤风云,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官员审案时,总有布衣文人在一旁协助策划,可能看多了电视连续剧的我们对“师爷”这个称谓的第一印象便是刁钻奸猾、唯利是图、专出坏点子、馊主意的“狗头军师”。其实,这些以文人为主的幕僚多是饱学之士,他们大多为人正直,给上司出谋划策,并且参与机要、代拟奏疏、处理卷案甚至执行重要使命,远的有北宋时期包龙图身旁的公孙策,近的有明抗倭统帅胡宗宪的幕僚徐渭徐文长,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抗倭取得全面胜利的真正幕后英雄。绍兴师爷,让安昌这个“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江南水乡更添了一种神秘的文脉气息。

  伫立沧桑的石拱古桥,看天看云看着这水墨画里的古镇,静谧中透着无限雅韵;蹲在斑驳的石埠码头,听风听雨听桨声摇橹,一种回归故里的感觉袭上心头:我的家乡也曾是一个地道的江南水乡,如今却成了一座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眼下来到这样的江南,这样的水乡,童年的梦在心底复苏,须臾间,耳畔响起了一首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碗茶,一只馒头,一块糕⋯⋯”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