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物的色彩地图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美丽乡村 作者: 字号:【

  北京的鸭梨,吉林的参;山西的小米,内蒙古的奶;宁夏的枸杞,广西的柚;福建的枇杷,浙江的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可以称得上地大物博,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物产。红灿灿的辣椒、黄澄澄的柿子、紫不溜丢的葡萄、黑黝黝的栗子⋯⋯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长着各种丰沛的物产,这些物产滋养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孕育出多样的文化,同时也令这块块土地升腾出活色生香的烟火色。

  红

  红色浓烈、张扬、热情似火,正如辣椒,它给味蕾带来了痛感,但却让身体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由此给人带来的感官却是愉悦、欢畅的。今天的中国人的口味用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无辣不欢”,人们对辣的渴望、喜爱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味无辣的地步。火红的辣椒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辣椒

  家住重庆石柱县马武镇宝莲村59岁村民谭定华家里种着10多亩辣椒地,从2014年加入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以来,家里的辣椒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收入更是逐年增加。石柱县位于重庆东部,素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石柱红辣椒颜色鲜红、肉厚、味辣、籽少、油气足,是重庆的名优地方品种。2014年,由石柱培育出的、目前全国辣度最高的“石辣一号”品种已大面积种植,达到了近4万亩在石柱。像谭定华这样受益于辣椒产业发展的椒农还有很多。自2010年以来,石柱县的辣椒种植基地一直保持在30万亩以上,辣椒种植覆盖了全县四分之三的乡镇,产业总产值2016年达16.8亿元,受益群众近8万户。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腹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具备辣椒生长所需的光照、水分、土壤质地等自然条件早在民国时期,石柱县就是重庆地区重要的辣椒产地。此外,以辣椒为底料的重庆火锅行业遍布海内外,对辣椒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2007年,石柱县提出“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辣椒产业”。通过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并坚持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推动石柱辣椒从传统种植走向良种、良法并重的标准化生产。

  产业链的延伸是石柱辣椒占领市场的一大举措。最近几年,石柱县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辣椒产业链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产业延伸,并鼓励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辣椒产业的整体效益。根据石柱县辣椒产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该县将巩固、改造现有辣椒基地30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辣椒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

  山楂

  红色的味道总是透着极端,不是辣的烧舌,就是酸的倒牙,这倒牙的就是那酸不溜丢的山楂。山楂在我国北方极为常见,以前多为野生,随着人们对于罐头、蜜饯等山楂副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它的栽培也越来越广,很多乡村靠着山楂产业越来越红火。

  山西闻喜县郭庄镇七里坡村,原本就有山楂树,野生的、栽种的都有,但是因为不能带来收益,几乎都被村民砍光了。一个叫王五法的农民从报纸上获得灵感,想要利用村里的野生山楂资源发展山楂产业。2002年,王五法和村民许青龙的山楂树第一次挂果,一年确实能卖好几千元。这样的收益自然在村中引起轰动。看到王五法他们把真金白银装进了口袋,村民们都上门讨教,在自家地里栽起了山楂树来。

  短短几年时间,七里坡村4000多亩耕地,就有3500多亩栽上了山楂树。2013年,七里坡山楂获得了农业部的地理标志认证,山楂产业已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今年的山楂地头收购价格在一块多,王五法家10亩山楂如今都出手了,卖了4万多块钱。

  如今山楂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七里坡村村民靠着山楂挣钱的办法多种多样,村民独立或者合资建设的冷库有8个,最大的一个冷库存储量就高达1000万斤。

  政府层面对山楂产业引导和推广很积极。看到有游客前来,郭庄镇政府因势利导,在今年的4月份举办山楂花节,纳入运城市“花之海,俏运城”整体旅游规划。开花时山上白如云海,挂果后坡上坡下红如晚霞。春秋两季,开车来看花或者采摘的人往来不断。还有不少人觉得空气好,景色好,吃的东西没农药,放心,要在村里多住几天。

  橙

  橙色最为醒目,耀眼,它比红色多了一分冷静,又少了一些极端。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因而拥有这个特质的物产也继承了橙色这一特点,柿子、脐橙、蜜橘,无一不是甜味适口,唯美多汁,广受各地人们的喜爱。

  柿子

  金秋飒爽,红柿遍野,陕西富平县有“中国柿乡”的美誉,在日本吉野市世界上唯一的柿子博物馆有这样的记载:“世界上柿子的主产国为中国,柿饼的集散地为青州,柿子的优生区在富平。” 富平柿子种类繁多,有升底尖柿、辣椒 尖柿、珠柿、方柿、四不像柿、重台柿、五花柿、鸡心黄柿、山疙瘩柿、镜面柿、磨盘柿等十多个品种。

  此时的富平县曹村镇马家坡村,漫山遍野的柿子分外醒目。马家坡村一组的村民马高龙家种植了大约3亩地的柿子,一年能收获一万五千多斤柿子,收入也在15000元左右。曹村马家坡是富平柿子的主产地。据马家坡的村民们介绍,每年农历“霜降”之后,柿子就开始成熟,也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就要来临了。

  “我们的柿子可都是卖给外国人的,最主要的是韩国”村民们说,曹村的柿子都是采摘回来经过7道工序,加工成柿饼再卖给韩国人的,当然也有部分台湾客商和西安客商前来收购。富平大尖柿最宜制作柿饼,被专家誉为 “制饼珍品”。村民马新及说,把柿子加工成柿饼7道工序分别是“采摘——打钩——打柿花——去皮——上架——放水——剪”,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认真对待,那样做出的柿饼才好吃。富平柿饼含糖量高、肉质黏软、营养丰富、纤维少而短、柿霜厚、味极甜、口感好,食之热量大,壮筋骨,且具有止咳、化痰、除口疮等疗效。

  “今年可是个丰收年。”马高龙说,“但是今年的价格还是个未知数,希望到时候能卖个好价钱。”“我们要是能打造一个国内市场就好了,你想要是中国人每人吃一个柿子,我们何愁销路呢?”一位村民感慨道。

  蜜橘

  寻乌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江西赣南边陲,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5°21'22"至115°54'24",北纬24°30'40"至25°12'10"之间。寻乌被称为“中国蜜橘之乡”、“中国脐橙之乡”,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冬少严寒,夏无酷署,是种植柑橘类果树的理想之地。

  30多年实践证明,这里种植的脐橙、蜜橘、桃等果树生长快、投产早、产量高。出产的果品具有果大形正、色泽橙黄、皮薄肉厚、油胞细嫩、肉质嫩脆、酸甜适口、汁多味浓、无核化渣的独特品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寻乌经济发展的步伐,提出了“希望在山、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新寻乌”的战略部署,立足县情,选择了优质脐橙、特早熟蜜柑等果树作为“山上再造”的重点,使寻乌的柑橘产业步入第三次发展高潮。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均一亩果目标。

  寻乌蜜橘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面积达100万亩,果业已成为县农村经济及至整县域经济中比重最大、分量最重、效益最好的第一大支柱。今年适逢赣南柑橘丰产年,产量比去年增长约20%,达130万吨。为保证柑橘果品质量,规范了柑橘产业链从果园到生产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了出口果品的新鲜。

  黄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黄色与橙色相近,因为人们常说橙黄,其实,黄色看似灿烂,但并不会用它的色彩去吸引人,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冷峻,比如冰凉脆生的梨子、坚硬饱满的玉米、外表充满棱角的香蕉⋯⋯

  梨

  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有个著名的梨花村。这个村过去叫南庄,位于永定河东岸,属沙质土壤,水量丰沛,所产鸭梨个儿大、皮儿薄、色黄、肉脆。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这里的鸭梨就成为皇宫贡品,400多年来一直享誉京城。该村的万亩梨园是北京种植面积最大、开花最早、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落。据说,该村共有梨树40余个品种,树龄已有417岁的贡梨树曾被封为“金把黄”。 据传“金把黄鸭梨”之名为万历皇帝所赐,至今流传着“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的佳话。

  走进村里的梨园,深呼吸,花香淡雅,直沁心脾。虽然风很大,但朵朵梨花借着风势竟然开满了梨园。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看那梨花开得悠然自得,那万亩梨园梨花盛开的场景,真是美翻了,暖暖的阳光,和风轻拂,梨园里,鲜花朵朵,漫步在梨园内,老者悠然,少者闲适,别有一番风味。

  而今梨花村已经成了市民赏梨花必去的地方。为此,村里的民俗旅游也红火起来。此前该村进行了多户民宅的翻建工程。通过翻建工程,农宅的厨房、卫生间、卧室以及房子的外观都有了统一的设计,也让梨花村更整洁更美了。现在的梨花村正在着力打造梨花新型生态社区,此前已经引进房车营地,另外还有薰衣草庄园可以让梨园更加生态怡人,同时还新建了 “梨花苑”、“梨花坊”等新民俗院落。

  枇杷

  枇杷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枇杷的主要功效可以治疗肺热咳喘,吐逆,烦渴。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及胃气不足等病症。每年5到6月间,枇杷成熟,与樱桃、梅子并称为“三友”。《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枇杷的全身都是宝,除果实外,枇杷花、枇杷核等都有各自功效。

  在浙江德清,每到枇杷上市季节,雷甸就成了热闹地。果农忙着采摘、游客络绎不绝,镇上还有一年一度的枇杷节⋯⋯八方来客都在“品”枇杷。说起枇杷,杨墩人个个津津乐道。枇杷在杨墩是“老古董”,早在隋唐时期就是贡品,杨墩枇杷一度成为当地人的“金鸡蛋”。

  上世纪90年代初,德清大力发展农业,杨墩枇杷重新进入雷甸“农业圈”,杨墩村积极响应。杨墩枇杷销路不愁,但分散的种植使得枇杷质量不一。为保证杨墩枇杷的品质,2006年,村里成立佳珍枇杷专业合作社,建立“佳珍”枇杷品牌。“合作社统筹,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抱团发展,严格把关枇杷质量。 ” 目前全村枇杷种植面积1050亩,亩产值10000多元。“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 ”每年5月,雷甸一年一度的枇杷文化节人潮涌动,至今举办十一届的枇杷节已成为雷甸的一个文化品牌。

  在杨墩村,优质枇杷香飘满园,外来养蜂户每年也闻风而至,利用当地的枇杷花出产优质的枇杷花蜂蜜,延伸枇杷种植的产业链,每年每亩可增收2000元。去年全镇枇杷种植面积2850亩,可产面积1970亩,总产量610吨,销售收入2100余万元。

  绿

  绿色象征着活力和生机,如今,它不单单是春天的颜色,它也是健康的颜色,是今天最受大家欢迎的颜色,它代表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等一系列正面的含义。

  茶

  猫寨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乡南部,居住着159户612人,村域面积13.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46亩。过去的猫寨村,地方偏僻、气候高寒、遍野荒山,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多数家庭依靠传统农业勉强能够养家糊口。2011年,猫寨村通过学习、考察、调研,决定利用荒山、残次林、闲置地等发展茶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油茶种植,通过“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第一期就发展了5000余亩野生油茶。

  自猫寨村种植野生油茶以来,老百姓从中逐渐尝到了甜头,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8000元。农民不但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有可观的收入。“仅仅靠在这个专业合作社打工,每年就可以增加1.5万块钱的收入,到了年底,我还可以参与土地入股的分红。”猫寨村村民罗忠权高兴地说道,到目前为止,他共有2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进行有机油茶种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猫寨村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目标,用良心做放心食品。“我们的油茶种植、加工过程都是绿色无公害有机的。”猫寨村村主任、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中枢说,该村的有机油茶只施用农家肥,从不施用化肥;除草都是通过人工,从不使用除草剂;产品加工压榨,都是采取冷压榨方式。

  猫寨村目前已建成了1.6万余亩高效生态油茶产业示范园区,还建起了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油茶加工厂,该加工厂可年产200吨优质精炼茶油,实现年产值近4000万元。

  除了有机油茶产业,猫寨村还不断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荒山上发展有机油茶的同时又开辟了核桃种植等生态产业,既为该乡农旅一体化发展增加了一道新景观,又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笋

  五月的福建仙游仙竹村,漫山的翠竹郁郁葱葱,苦竹林中,一根根苦笋破土而出。苦笋又名甘笋、凉笋,野生于崇山峻岭之中,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该细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走进村里,每位村民的脸上都写满了增收的笑容。深山里的仙竹村民尝尽了苦笋的苦,从心里盼望着“苦竹”变“甜竹”。

  仙竹村地处仙游县最西端,与永春、德化交界。生长于山区苍山翠岭中的仙竹苦笋,笋壮色白,鲜嫩脆爽,但正因交通不便,多年来一直藏在深闺人不识,这里的农民只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两委干部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苦笋产业,成立仙游县仙竹苦笋专业合作社,注册“仙竹”生态有机苦笋商标,带领村民做大做强“竹”文章。

  陈清山是仙竹村的苦笋种植户,他家的苦竹种植从最初的一两亩,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亩。“苦笋销路大,经济收入好,比发展其他林竹经济划算!”与其他村民们一样, 陈清山今年可出产的五千多斤苦笋还没有出土都被商贩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提前预订。仙竹村还实行科学种植和规范管理,指导采收、留种、防病防虫和施肥等技术,要求村民对上市销售的苦笋绝不能掺假掺杂,保证质量。如今,不少外出村民都纷纷上山种苦笋或对低产林改造,靠精管细作种出的苦笋成为当地1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眼下,仙竹村正着力谋划在苦笋包装、加工上做文章,打响“仙竹苦笋”品牌,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成为群众的脱贫项目。

  紫

  紫色给人的感觉高贵、典雅,同样,紫色的物产本身也透着不凡,紫薯、紫甘蓝、紫花生、紫米,这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天然就比它家族中的同类更被人们所喜爱。

  紫薯

  紫薯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硒元素、铁元素和花青素。在日本国家蔬菜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中名列榜首。从“空壳村”到如今集体净收益达30万元,短短3年多时间,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村域经济就实现了“华丽转身”。

  大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1070户、2805人,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等。怎样才能让村里富起来、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经过考察,村两委在2009年确立了“发展紫色农产品助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并在当年成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紫薯试种。

  试种成功后,村干部趁势牵头注册成立了重庆满秋紫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示范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试种,党员垂范,带动农户扩大种植。“效果还真好,比我以前几亩地挣的钱还多。去年我种了1亩,收获2000多斤,赚了4000多块钱。”大河村五社村民王家文说。

  为解决农产品结构单一问题,去年,基地又引进紫色花生、紫色山药、紫黑玉米等试种,以便择优选种,为村民致富再开新路。截至去年底,紫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500余亩,人均增收约10%,达到近万元。特别是紫色花生,因营养价值高、产量高受到村民热捧,今年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户达100余户,播种面积110余亩。“今年,我买了10斤紫花生种子,预计能赚四五千块钱。”说起搞紫色农业,王家文兴致很高。

  九龙坡区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帮助大河村做大做强紫色农业,拓宽紫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并以紫色农产品发展为推手,推进当地特色农家生态旅游。

  蓝莓

  蓝莓虽名为蓝色的浆果,但其中富含的花青素给人视觉呈现的色彩却近似紫色。蓝莓果实的花色苷色素对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够减轻眼的疲劳及提高夜间视力,具有抗氧化作用,号称“可以吃的化妆品”,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黑龙江省桦川县新胜村是省级贫困村,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桦川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全村736户1889人,其中贫困人口119户233人。面对这么多的贫困人口,村里通过寻找产业扶贫项目和政策扶持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

  2015年12月份,由新胜村委会主任王大江等17人发起成立桦川县百禾浆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与企业合作,以农民合作经营为主体吸纳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入社,走“公司+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的果蔬基地不仅种植了蓝莓、蓝靛果,还种植了山药等。王大江说,蓝莓、蓝靛果到了丰果期,产量还高,山药等长势也不错。这个果蔬基地建设总投资1075万元,种植面积2000亩,其中,蓝莓500亩、蓝靛果900亩、树莓100亩、套种草莓90亩、甜玉米500亩,观光旅游采摘园2.7万平方米。

  王大江算了一笔账:蓝莓亩产1650斤,每斤最低6元,亩均收入9900元,种植成本6400元,盛果期每亩纯利润可达3500元左右。蓝靛果亩产2500斤,收购价格每斤最低2.5元,种植成本4200元,每亩纯利润2000元。蓝靛果达到盛果期后,预计利润达到600万元。“这些小浆果带来的效益,能让村里的百余户贫困户彻底脱贫,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王大江说。

  白

  白色是纯洁的颜色,人们往往会对白色怀有一种崇敬之心,仿佛一场飘飘洒洒的冬雪给大地的一片白茫茫的宁静。

  牛奶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如今,人们不仅能喝到新鲜的传统牛奶,更有珍贵可口的藏牦牛奶可供选择。

  牦牛与企鹅、北极熊并称为“全球仅存三大源种动物”。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动物未基因改良,也不能被改良,至今还以最原始的生理状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有科技无法对牦牛基因进行改良。

  一头头体格健壮、毛光色亮的黑牦牛,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帅。牦牛是青藏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适应高寒生态条件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牦牛奶口感浓香醇厚,凝固性好,营养价值高,被称为天然绿色浓缩奶;它的乳制品是一种独特的、高营养价值、稀缺的高端绿色食品。

  “以前养殖过青海毛驴和藏细羊,没想到在青藏牦牛养殖上找到了农牧民特色养殖的新路子。”青海省德令哈市红光村苏海峰说,2008年买了几十头牦牛,试着养了几年后,发现牦牛比自己养的传统牛更加好养,耐旱、耐寒,省内外销路方面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今年合作社准备再贷一些款,继续发展合作社的牦牛养殖,我们打算再过一两年,合作社开始注册商标品牌。”苏海峰说,通过几年的养殖,2017年已出栏400头牦牛,2017年预计出栏800头,纯利润有160余万元,带动农户30余户。

  通过青藏牦牛特色养殖,苏海峰渐渐走上了自己独有特色的致富路。现如今,红光村合作社的农牧民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模式,他们立足特色养殖,将眼光瞄向了省外市场,走出了通过发展青藏牦牛养殖拓宽农牧民收入的新路子。

  羊毛

  西藏种绵羊的羊毛,属异质毛类型,是中国的主要粗羊毛品种之一。原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故称藏羊毛。这里的羊毛非常适合织造服饰、地毯。在西藏拉孜县的锡钦村有一位年轻能干的姑娘,名叫次央。2011年大学毕业,在做了三年的石油公司会计后,2014年辞职回乡创业。在职期间她每次回到家乡都会收购乡亲们纯手工制作的氆氇、邦典、藏式毛毯、藏式卡垫等民族特色羊毛制品,然后通过网络和实体店在拉萨进行售卖,由于家乡的羊毛制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又是无污染纯天然矿物质颜料染色,所以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光是利润就能达到十万元。

  2014年,次央辞职回到家乡,成立了“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发动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妇女作为社员加工羊毛制品,以制作销售后藏民族服饰为主。经过三个月的运营,合作社进行了首次分红,每人分得4000元左右。这就为贫困户家庭解决了就业和温饱问题,由于大家多少都有点功底,很快都上手了。

  现如今,合作社已吸纳贫困“双联户”95人,拥有504平方米的作业产房,主要生产协玛、氆氇、邦典、藏装、藏靴、藏被、藏式毛毯、藏式卡垫、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深受区内人民的喜爱,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还销往上海、山东等地。2015年3月~2016年3月,合作社总收入251万元,带动贫困“双联户”95人一年创收150万元,平均每人一年间增收了1.5万余元。

  黑

  黑色是夜空的颜色,它空冷、寂寥,像一个无人可以看透的洞,吸纳着身边一切颜色,但同时,黑色也是大地的颜色,黑土地代表着富饶、丰沛,其中富含的养料滋养着大地上的一切物产。

  栗子

  栗子的颜色说确切些并不是黑色,而是深棕色,而这深就有黑的意味。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为珍贵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中医认为栗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有了“肾之果”的美名。河北承德宽城地区板栗、河北唐山迁西地区皆含有机成分铁,因此特以有机板栗著称。

  刚刚进入初秋,栗乡河北迁西就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尽管这里的板栗开秤价格比起全国多数地区价格要高出很多,但仍然让国内外的客商趋之若鹜,板栗尚未落地就已被订购过半,板栗产业产值达12亿元;各个采摘园人头攒动,今年以来到迁西县旅游观光的客人已超过百万人次,“农家乐”真正让农民笑开了花。农民深有感触地说:“迁西的绿水青山,真的就是咱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迁西县是唐山市范围内唯一的纯山区县,境内山岭纵横,耕地稀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就是在那个时代,部分农民为了吃饱肚子,经反复试验,摸索出在山区中缓坡开挖“水平沟”(后被命名为“围山转”)栽植板栗树的成功模式,不仅绿化了荒山,涵养了水源,度过了饥荒,而且随着板栗出口的扩大,经济效益越来越高。

  近几年,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兴起,迁西县着眼打造“京津唐”的后花园,围绕板栗园区春绿(芽)、夏白(花)、秋红(果)、冬黄(叶)四大看点,将板栗园由生态园、经济园进一步打造成风景园,在碧海森林中绘出最美的旅游图画。目前,该县北部率先集约建成的杨家峪、尖山峪、太阳峪、石梯子等板栗田园游览区连片成线,总面积达到3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

  螃蟹

  我国螃蟹的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长江下游的固城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蟹楼大闸蟹、兴化大闸蟹、洪泽湖大闸蟹出产的大闸蟹为上品。国人对食螃蟹的钟爱自古有之,不仅很多古诗中有描述,就连《红楼梦》中都专门有一章“螃蟹咏”。说到螃蟹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阳澄湖的大闸蟹。而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阳澄湖生态美景和富饶物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本地村民也顺势在阳澄湖“美人腿”和莲花岛上开出了482家渔家乐,其中,常年经营渔家乐的本村村民就有200多户,占到全村村户的20%,因此,清水村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渔家乐专业村。近三年渔家乐井喷,规模大的年收入500万

  春天看菜花,夏天赏彩稻,秋天品蟹,冬天捕鱼⋯⋯随着渔家乐的知名度逐渐打响,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与农村年轻人老爱往外跑不同,清水村的中青年很少外流,还有的摸爬滚打了几年又回乡开店。47岁的村民孙明,前年花了100多万改造了老宅。他说,以前就是单一地卖蟹,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有了渔家乐螃蟹多了条销售渠道,去年蟹季开业,一个蟹季就做了200多桌生意,有了盈利。现在孙明一家老小都在渔家乐帮忙,还外聘了厨师。“我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但清水村渔家乐的名气还是给我带来了好生意。”他说。

  靠着一家带一家的联动效应,清水村成为了江苏省渔家乐专业村。去年清水村的渔家乐接待游客50多万人,渔家乐产业不仅成为村级经济中流砥柱,而且还带动了1000多个本村劳动力就业,以及水产、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4万元。

  这一种种物产的背后是一个个富裕的新农村,一个个富裕的新农村背后是我们日渐强盛的伟大祖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道路越来越好,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现代物流体系也深入农村,在农村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这些都为乡村的振兴奠定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乡村富饶的物产能给越来越多的乡村带来新的气象,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