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村庄变迁的微缩景观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位于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不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也是一个环境优雅,中西文化融合的国际文化村,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近万人。2014年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成后,更为村里增添了靓丽风景,不少游客踏至而来,品味久远的乡愁,感悟其背后有趣的故事。

走进北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记录北沟村发展轨迹的展板,一件件再现历史风貌的物件。陈列室的展板分沧桑岁月、景观故事、红色记忆、康庄道路、经济发展、走向辉煌六个部分,并以图文并茂、真实详细的史料介绍了北沟村的发展轨迹、演变过程,并根据不同年代的时代特征,配有相应的老物件。为了便于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准确辨认室内老物件的名称和用途,设计者还别具匠心,在每个老物件旁配写了打油诗标签。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北沟,它正在上演着别样的精彩。

北沟村位于怀柔城区西北山区渤海镇域东北部,原名“营儿北沟”,意为辛营村北边的一条山沟。起初这里多为荒野,并有猎豹出没,荒凉程度绝非一般。后有周边村落部分村民在此开垦荒地,并逐渐在此落脚定居。经多年繁衍生息,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早年,在北沟居住的农户均由辛营村管理。当时,北沟村每年都往辛营村纳税、上缴戏份子钱,但唱戏却一直不到北沟。1929年末至1930年初,北沟住户代表曹汉奎、李春庭等人因不满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便到昌平府(当时渤海一带归属昌平府管理)申诉,求取北沟独立。经过近一年的奔波,北沟村终于得到官方认可,由此成为单独的一个村落。

北沟村主要有三大姓氏,即三大家族:曹姓、李姓和王姓。按照在本村居住时间的长短排序,曹姓最长,随后来到北沟的是李姓人家。据村民李德常回忆,其太爷李云永(音译)是来北沟村居住的第一户李姓人家。李云永一家本属山东济南府人,后逃荒来到渤海镇三岔村,并以烧炭为生。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经人介绍,入赘辛营李家。李云永后将田仙峪东坡一片山地买下,开始了稳定的生活。李家夫妻二人为了生活方便,便从辛营搬到了现在的北沟居住,这片山地也就因其主人姓名被叫为“李家峪”,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之后才是王姓人家陆续来到北沟村安家落户。从早年三姓人家各自占有山场的优劣程度看,也能反映各姓氏入住的先后顺序。

在红色记忆展板上,记录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42年7月的一天,时任滦(平)、昌(平)、怀(柔)联合县县委委员的肖尊一正在北沟村处理公务时,遭到日伪军突然清剿,肖尊一被困在了曹进祥家。伪军的枪尖已经挑到了院门前,眼看已无退路,肖尊一掏出手枪,决心于敌军同归于尽。就在这时,曹进祥的母亲孙文兰沉着应对,将肖尊一藏在了自家儿媳房里。

孙大娘对肖尊一说:“已经这样了,先在这儿躲一躲,躲过去最好,躲不过去再想别的办法”。肖尊一刚钻进棉被中,伪军就破门而入,在正房里搜索一通没有发现,最后来到了厢房门口。孙大娘不动声色,坦然地对伪军说:“这是我家儿媳的屋,媳妇正染风寒呢,你们要是不怕传染就进去吧。”没想到,这么简单几句话,却让惜命伪军信以为真,吆喝几句就撤了出去。孙大娘的急中生智,让肖尊一躲过了这一劫。

有其母必有其子。孙大娘的儿子曹进祥,年少时上过几天私塾,思想比较活跃。抗战期间,肖尊一等人与曹进祥有过多次接触,便发展其加入了党组织。从此,曹进祥家便成了我地下党组织在北沟的一个情报联络站。

1943年秋的深夜,曹进祥在村外的小山沟里接收了一批八路军军鞋。但由于叛徒出卖,曹进祥刚到家就被渤海所村的满洲军35团2营营长赵海臣给抓了起来。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曹进祥都一口咬定“不知道”。最后,恼怒的敌人烧了他家的羊圈窝棚,并押着他回了渤海所据点。在渤海所据点,赵海臣对曹进祥施行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曹进祥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但他始终没有吐露实情。在受尽折磨的同时,曹进祥也在暗暗思考脱身之策,最后他决定先带着敌人到山里转转。于是在一次逼问中,曹进祥主动提出带他们出去找找地下党的踪迹。第二天一大早,曹进祥带着敌人启程了。为了迷惑敌人,曹进祥从渤海所一出来就往小山沟里钻,最后在慕田峪的一条小山沟里脱了身。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像曹进祥一家精心护理伤员、掩护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堡垒户”在北沟村不止一家⋯⋯

透过“康庄道路、走向辉煌”等篇章,你会发现,北沟村在不断发展着、富裕着⋯⋯其实,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长城国际文化村的打造。近年来,北沟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富民工程。谈到变化,现年80岁的村民王永明老人回忆说:“10年前,我们这山旮旯还是个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没想到,现如今却成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来旅游,小官儿、大官儿都来考察参观的魅力山村。”

在北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里,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北沟村的成长与蜕变,一天天的美好伴着北沟村、北沟人,让您既可以回忆过去,也可以展望明朝。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