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勤——收藏,就要藏出文化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北京的收藏圈子里,一提起“王胖子”,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为啥?眼“毒”呗。

“王胖子”是王连勤在圈内的雅号,他从事收藏几十年,眼光好,鉴别能力强,连很多港台地区的大收藏家,在大拍卖行买东西前,都会恭敬地请他帮着“掌眼”呢!

那么,王连勤是如何练出这双“毒”眼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一个字——磨。

钟情于一件藏品,往往是因一份情结

王连勤的老家在河北省滦平,现居北京密云。1990年代初他来到北京时,才二十多岁,工作单位是北京的面粉九厂。那时每到周末,他都会去琉璃厂、大钟寺闲逛,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卖瓷器、玉器的古玩店,当时,一看到这些老物件,他的眼前就一亮:这些坛坛罐罐的在老家那边几乎家家都有,我也可以做这个买卖!

那个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但是,每次从老家收来各种老物件拿到琉璃厂、大钟寺等市场上一转手,一件就能赚个几十上百,最高的竟卖了三百多元,“当时,看到搞这个能赚这么多钱,非常兴奋,不过有时从老家收到特别喜欢的物件随手就卖掉了,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于是,就开始收藏了!”王连勤说。

他最喜欢的藏品是瓷器和木器,特别是对老木器情有独钟。

在他的藏品里,有一个清早期的黄花梨小半匣,是他最钟爱的藏品之一。他说,小时候,奶奶对他特别疼爱,那时,奶奶就有这样的一个小半匣,主要装一些钱物、房契之类的东西,是奶奶的陪嫁物,而且,被放在家里板柜的最下面。“我那时候小,好奇呀,有一次就给偷着拿了出来,没想到还是被奶奶发现了,慌乱中小半匣摔在地上把盖子都摔劈了,奶奶虽然没有责骂我但是能看出来她非常伤心。这个事一直记在我的心底,觉得对奶奶总有一份歉疚。”从开始搞收藏的时候起,他就在寻找同样的小半匣,一直到2012年的时候,他到承德平泉,在当地的一家古玩店见到了这个黄花梨的小半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二话没说就买了下来。

“其实,对于收藏者来说,钟情于一件藏品,往往不是因为它值多少钱,而是因了一份情结。”王连勤说。

别总梦想着捡漏

在他的藏品里还有一件木器,名叫清早期松竹梅紫檀笔筒,在笔筒上还有两个标签,第一个标签的内容是“内杂6”,而另一个标签的内容是:“梓枟(紫檀)刁花(雕花)笔筒,价6——”。

这个笔筒是2008年他从扬州的一位藏友手里以1万元的价格购来的,他说,“那位藏友2002年在扬州文物商店,以6块钱的价格购买了这个笔筒,而且,标签一直保留着,我后来买下来后,也一直保留着这个标签,现在这个笔筒的价值超过了10万元,也算是捡个漏吧!”

说到捡漏,很多初涉收藏的人都希望有捡漏的机会,能够一夜暴富,王连勤在给学生授课时,也常常会被问起这个问题。王连勤说,想要搞收藏,就不能总梦想着捡漏,说俗一点,就是不要总梦想着用买假货的钱,买到真货!在收藏界,关于捡漏的“神奇”的故事确实时有发生,不过如果能捡到漏,也是靠着经验、实力和鉴别能力,仅凭运气是不够的。

他就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2007年,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王连勤,在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当时,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知道你喜欢收藏木器,在张家口崇礼有一位老太太家里有一个黄花梨的案子,正在出售呢,快过来吧!

放下电话,王连勤当天就开车去了崇礼。那位老太太的家看上去很破旧,她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在阴暗潮湿的堂屋里放着一个看上去很旧的木案子,老太太说,这个案子是她公公的爷爷当官时留下的,怎么着也有100多年了吧,祖上说这个案子是黄花梨的,很值钱呢!

王连勤听了老太太的这个故事,又看老太太一脸诚恳的样子,就信了,“那个案子我也很仔细地看了,基本上断定就是黄花梨的,而且老太太出的价格低于市场上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心想着这回可捡了一个漏,谁知道买回来到家再仔细看时,才发现竟然是白酸枝的!”

他经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以此来提醒他们,在搞收藏、鉴定的时候,总想着捡漏,有可能就会打眼。而且,如果仅凭着自己的一点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到产地去看,不断地投师学艺,因为在收藏和鉴定的时候,面对那些藏品,就像是在和历史捉迷藏。那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经历,与时间、与历史玩的一场神秘游戏。只有当时间和灰尘被拭去,真相被你逐一打开时,才会有那种快感和成就感,而这绝不是靠运气就能得到的。

我们“藏”的是文化,更应做文化的传播者

王连勤的鉴别能力强,眼“毒”,除了来源于他不断的学习之外,也来源于他在生意场上“赚”来的经验。

刚开始走进这一行的时候,王连勤确实曾想只做一个小古董商,由此,他接触了大批北京的古玩店老板,“他们是见过世面的,是古董鉴定行业里真正的专家、行家,他们精明,他们在这个行里磨练出了各自毒辣的眼光和嗅觉。”王连勤说,那时候,没事的时候就跟着这些有十几年经验的古董店老板讨教、切磋,练出了自己的一双“毒”眼,一双“慧”眼。

他说,这一行里的大古董商,既是鉴定专家,也肯定是收藏家,你看哪家里没有几件镇宅之宝,那是绝对不会出手的,而他自己想做的就是像张伯驹、孙瀛洲那样的集文化人、古董商、鉴定家于一身的收藏家。

在他的家里有一件瓷器,名叫光绪仿乾隆清华矾红龙纹鹿头尊,他在刚入这个行的时候,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里见过,一见之下,就特别喜欢,但当时标价近万元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2012年,保利春拍,在预展上,他再次见到了它的身影,那一次他准备将其收入囊中,但最终拍卖价叫到了85万,再次失之交臂。直到前年,他的一个藏友从英国打来电话,说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了鹿头尊,问他要不要了,他当即回电,并请藏友代买了回来。

历尽波折,为什么一定要购买这件瓷器呢?他说,很简单,一是喜欢,二是因为文化。

鹿头尊从康熙晚期创烧,是模仿青铜器中尊的造型而创,收口、双耳为鹿首,腹部上敛下垂,龙是五爪龙标志着清代宫廷皇帝用品,且存世非常得少,这件鹿头尊虽是光绪仿的,其内部和底部采用的却是松石绿釉打底,属于典型的乾隆官窑器做法。“鹿头尊,既展现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乾隆、光绪官窑的制法,同时,鹿头尊亦有喜庆吉祥意味,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一直是收藏爱好者所喜爱的器物!”王连勤说,“收藏,不仅看重器物的市场价值,更应该看重的是其文化价值。”

在王连勤家中,一共有各类藏品几百件,每一件藏品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源头,他说,中国老一辈收藏家、鉴赏家均带着一种捃古雅集的文化涵养,而且,他们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的中国艺术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们要学做他们。

如今,已经成为国家注册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顾问、京东方世纪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席鉴定专家的他,在2015年又受聘担任了中艺藏文博教育的副校长,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面向全国进行免费鉴定评估。他说,藏品如人品,人品如藏品,一件藏品,历百年、千年而保全于世,背后有众多收藏者的代代传承,更源于文化的守护与荫佑,作为一名藏家,我们“藏”的是文化,我们更应该做文化的传播者,因为,这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