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铁匠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近些天,昌平区流村镇西峰山村的铁匠铺明显比以往忙碌,常常有开着小汽车的城里人专程赶来,就是为了见一见打铁匠刘海河。

在近日上映的昌平本土抗战电影《南口1937》中,主人公就是一名世代打铁的铁匠。影片的热映,让这个地处山区的百年铁匠铺和铁匠铺里最后一位打铁匠也跟着火了一把。

刘海河今年54岁,从他爷爷辈儿开始,家里就开起了铁匠铺,传到他已经近百年。从16岁学打铁,他已经做了38年的铁匠。

这几天,北京三四十摄氏度的桑拿天,刘海河的铁匠铺里依旧炉火熊熊,不说打铁,单是在屋里呆上一会儿,都会汗流浃背。一早一晚,成为刘海河打铁的黄金时间,为了不耽误活儿,他干脆在铁匠铺旁边的小屋放了张床住下。每天清晨傍晚,在刘海河这间墙壁被熏黑的铁匠铺里,打铁炉旁,他左手握着一根铁钳,熟练地夹起一块铁片,放在炉火中烤,右手拉着风箱鼓风。不一会左手用钳子从熊熊炭火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铁条或铁块,放在铁墩砧上右手抡起几斤重的铁锤反复捶打敲打着,一时火花四溅。在一双有力而灵巧的双手操作下,铁墩子上的铁条或铁块慢慢地变成了刘海河心目中的形状和器物。最后,有些成型的铁件还要放到水里淬火,铁件“滋”的一声冒出一溜青烟,这样铁件就更坚硬了。

“不管天气多热多冷,只要答应人家几天完活儿,肯定都会按时交货。”快锤打好一把镰刀,刘海河端起茶缸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短促有力地说道:“咱不拖活儿!”

不仅不拖活儿,刘海河还格外重视自家产品的质量。每一把经他手的铁器,都是没有字的广告,山里山外,老百姓就认他的手工活儿。

有一年,当地林业部门找刘海河定制5000把镰刀,这可是个大单子,一单干下来,全家大半年的吃喝就不用愁了。

不过,正是这个大单子,却被刘海河推了出去。原来,按照对方要求的时间,他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出5000把镰刀。

有人笑他傻,“去集市上买一些凑数,谁也看不出来,有钱干嘛不赚?”

刘海河却坚持认为,钱可以慢慢挣,但祖传的招牌不能砸,“手工打的镰刀和市场上的镰刀,一上手就能试出差别。”

刘海河的坚持,也让对方很感动。经双方商量后,最终,刘海河在规定时间里打出了2000把镰刀,既维护了祖传的信誉,也为对方解决了应急之需。

凭着良好的信誉,刘海河的铁匠铺在当今的时代依旧顽强生存着。方圆几十里的山村百姓,想打一把耙子、镐、锄头或者镰刀,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刘海河。更有不少河北、山东等外省市的人慕名而来,找刘海河打一些特殊的铁器,甚至有来打刀剑的。

“只要有图纸,咱就能打,但有一个前提,刀剑坚决不给开刃,只能用于健身、收藏。”刘海河严肃地说。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打铁是个苦差事,传承也是个难题。祖传三代的铁匠铺,到了刘海河这辈儿,面临着终结。

“打铁是特殊行业,又苦又累还有危险,一般都是父子相传,如今儿子对打铁不感兴趣,去市里的大企业上班了,咱也不能强求。”刘海河说,“我还能再干几年,几年后,咱家这传承百年的打铁铺,怕是就要断了。”刘海河有些落寞地说。

“当、当、当⋯⋯” 周围村民也早已熟悉了这样清脆的打铁声。现在,随着农用具的日渐萎缩和刘海河年岁的渐长,也许,再打一段时间就真的放下铁锤,不干了。或许以后再也听不到山间“当、当、当”的打铁声了⋯⋯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