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在雾霾荼毒的都市钢筋水泥丛林中,拥有一方承载梦想与诗意栖息灵魂的空中花园,成为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让今人无法想象的是,早在300多年前的清代,在古徽州莽莽大山中,却有先人迸发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惊人生态智慧,开发出集防控泥石流、休闲养花、晾晒衣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村版空中花园。
雄关险隘才子迭出
鄣源(现名樟源里)坐落在中国第一状元县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樟田村渔瑶公路边,相传村人均为宋朝起义名将方腊后裔,为躲避战败朝廷杀戮而迁徙繁衍于高山峡谷间。在茂密的水口林掩映下,村口一道坚实的石墙横亘于眼前,石墙4米高2米宽,连接两边山体长30余米,只留一个1.5米宽、2米高的门洞供村人出入,石门顶部嵌有石碑上书“石门胜概”苍劲四字。码砌石墙的条石平整匀齐,且条石间的隙缝都灌注了桐油石灰浆,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即便被攻陷村民也能顺利向深山撤退,雄关险隘为徽州地区罕见。石门边,从村中流淌下来的一条欢快小溪汇融进一个深凼里,水潭上方一座斧劈般锋利巨大石壁紧锁水流,仅有一狭小缝隙放流。鄣源水口的另一奇特之处是东水西流,中国地势大抵是西北高东南低,故溪流多为西水东流、北水南流。而鄣源村溪流发源于果岭之巅,一路与玉带般逶迤而下,飞珠溅玉穿村过户,最后汇聚于村口狭促的寨门石崖边。
在徽州,水口堪称村落的门户与灵魂,代表着宗族地位与实力是否兴旺发达。几百年来,在三江源头(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流口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鄣源好水口,冯村好阳基,流口好来龙(山),茗洲好朝山。其中的“鄣源好水口”便是今人对鄣源先祖们严谨科学选址的由衷点赞。鄣源村人明、清时期多在湖州、扬州一带经商积蓄颇丰,村中古建筑亦为当时所建。
沿村中一条青石板小道步入古村,扑面而来的厚重徽文化令人目不暇接,修建在溪涧两旁狭窄空地上徽派民居,那朝天的马头墙、镂空的花窗鳞次栉比,十几座形态各异的木桥、石桥、水泥桥依次横跨溪涧,仿佛在诉说着小村静谧祥和的历史。村口,一块重达700公斤的石碑屹立在数百年前修建的方氏宗祠树德堂前。鄣源历史上宋至清末出了12名进士,其中3位被钦点翰林,是皖南闻名遐迩的“进士村”。为记住乡愁留住文化激励后人,村人募集万余元树起这尊《鄣源进士题名碑》铭刻历史,让人肃然起敬。
古徽州村村有溪流有水口林,保护的方式都离不开村民自治,即勒石加禁碑刻。纵览每一块禁伐碑刻,多是“误砍一棵树者,就要自费勒碑示众加罚实银一两,烧炭者罚实银五钱,见者即报赏罚银一半,见者不报过失查实同罚。”如此严苛村规民约,昭示了先人可贵的呵护青山绿水生态意识。时过境迁,禁碑对村民的约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盗伐林木、河流随意倾倒垃圾,甚至毒鱼药鱼者屡屡有之。在如今的法治文明时代,新安源人真该效法祖辈,爱青山,爱绿水,爱鱼虾,永葆“小桥碧水鱼虾,青山古树林花”的三江源头生态美景。
空中花台叹为观止
清凉秋风拂面,在一户老宅的土墙上,赫然发现一行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红军标语。据史料载,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短短6个月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皖、浙、赣、闽诸省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行程5000余里从事抗日宣传。村中老人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常倚仗鄣源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开展对敌斗争。在鄣源水口林,红军曾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发生过一次激烈战斗,史称“石门大战”,战后村里人看见弹壳遍地都是,足见战斗的惨烈程度。
走进64岁的方炎茂老人名曰“新屋”宅中,主人径直引领我们来到屋后山坡上,只见一座青石垒砌高大雄阔气派的护坡花台映入眼帘。在鄣源,徽商大屋花台大抵以房屋开间为宽,紧贴房屋地基修建。集晒台、防控水土流失与泥石流地质灾害、休闲小憩养花等功能于一体的护坡堪称奇观,青石砌就密封严实,呈阶层式逐层递进上升,三层相互承重结构紧凑严谨,工程浩大堪称“空中花园”。护坡底层高约3米,伸出部分宽约1.5米,台面上多培土栽植果蔬;中层高约3米,宽约4米,花台伸出山坡悬空面积约15平方米;顶层为高约3米的防护层,径通后山没有台面。各层之间石阶相通,如履平地。底层、中层的石板间还外镶有圆弧形石耳,外露半尺内凿圆孔,插进不易腐烂的栗木或藤本植物浑然天成,既可搭架晒物,又可在藤蔓织荫下置桌椅怡情养性。厚实工整的3层青石板层层垒砌,几与屋顶平齐。流连在山腰花台青石板上,发现这些方正的青石轻则百十斤重则一吨,悉是就地取材于附近山上质地密厚坚硬的玄武岩,在当时没有精密现代化机械挖掘切割搬运的背景下,如此浩荡精细的工程令人不得不感叹先人智慧与耐力是何等惊人。
这些青石板在经年岁月侵蚀下经脉凸显密布青苔,写满沧桑。环视花台左右,但见整个花台呈“太师椅”结构,敞开襟怀静享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在狭促的山坳里这份享受实在是高端奢侈。粗略一算,一座花台所用石块量竟在两栋房屋地基之上。伫立花台至上,正面朝南高耸巍峨的马头墙在秋风中啸傲岁月的风霜雪雨,温和的阳光从马头墙左右两侧与邻居山墙缝隙间斜射进来,早晚不误,花台地势的巧夺天工令人啧啧称奇。转身仰望青石板垒就的坚韧护坡,坡顶植被葱郁,浓浓荫翳犹如伸出华盖为花台遮风挡雨,雄浑壮观一气呵成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尤其是“新屋”和毗邻的“宝厅”、“下学堂”三座徽商豪宅花台相偎相依连为一体,却互联互通并无围栏隔阻,足见先人邻里间和谐友睦。
在世界建筑史,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曾让多少热爱生活的人们艳羡渴慕,而鄣源老宅花台更是别样的因地制宜接地气,古人的大智慧和创新能力实令今人可望而不可即⋯⋯散落在方氏宗祠边的五座名为太屋脊、新屋、宝厅、上下学堂、黑门楼的徽商大宅,屋后均有巨资建造的护坡花台,成为古村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情趣先人石砌鱼塘
鄣源村人笃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阳德五读书”。“下学堂”隔壁的“新屋”前后两进,前有一块偌大场院,青石板垒砌的庭院面积达140多平方米,中置一口精雕细琢、配有青石护栏的罕见通体石砌方形鱼塘,边长3.8米,塘深2米以上光洁青石板垒砌成池塘四壁,石板之间百年之后不见丝毫缝隙,取材之优雅手工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鹅卵石铺砌的石塘边地面上四个白石勾勒的精美图案跃然入目。鱼塘正面居中位置为一头回首张望的鹿,左右铜钱各一枚,方塘右边上角为一个葫芦。饶有趣味的是,缠绕葫芦的飘带被独具匠心地勾画为一个中国结,整个葫芦颇像“福”字的右半部分,寓意“福禄双全”。徽州人吃鱼最好幽冷清冽山泉中长大的乌溜溜活水塘鱼,美味滋补健脑益智。遥想当年,新屋主人案牍劳形之际,执羽扇轻吟诗书缓缓踱到塘边,足不出户就可坐看游鱼嬉戏争食,该是何等的惬意与舒畅⋯⋯
告别鄣源之际获悉古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目录,国家即将投入800万资金维护古村,届时古村必将形同古井边的老桂花树一样再绽新芽。古香鄣源,读你百遍不厌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