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味十足的餐食之旅——“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庆华 李树兴 字号:【

“密云三烧”是北京密云地区曾红极一时的传统美食,据《密云县志》记载,清代及民国期间,“吴家铺”的烧饼,“四海居”的烧肉与“聚源号”、“天聚号”、“汇聚号”生产的红高粱烧酒,合称“密云三烧”,驰名遐迩。烧饼层多而薄、壳似金裹、外焦里嫩、皮酥而脆;烧肉油红光亮、厚而不腻、口味独绝;烧酒甘洌醇厚、清香宜人。

如今,“密云三烧”已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礼物。其中,密云烧饼又被评为市级“特色名点”,古老的技艺再度焕发了青春,又一次凸显了文化的魅力和效益。它也继续承载着密云独特和悠久的饮食文化、乡土文化,凝结着密云独特的记忆和乡愁,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密云人,乃至北京人。此时,“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的出现,成了大家寄托乡愁的一扇窗口。

走入“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迎面而来的是影壁墙上大红的“福”字,“福”字前面则是一瓶烧酒、两个烧饼,其中一个露出了层次分明的内瓤,仿佛还飘着香味,“福”字后面和旁边墙壁上挂着串串老玉米,给人感觉像是误入了一个正在吃饭的农家。“福”字的左边,偌大的展板上方,几个红色大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云三烧”映入眼帘,展板上打烧饼、卖烧饼的黑白照片比对着旁边的烧饼“名片”,块块红烧肉正架在枣木上熏制,辅之烧肉的简介,缸缸烧酒旁的烧酒解说,加上一进门的一口大酒缸,让你慢慢接近并走入了“密云三烧”的深处。

沿着右手边前行,小小的一方天地展示出了农民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晒粮以及粮食深加工的过程,图文并茂地告诉我们,“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旁边墙上的农具展中,碾子、磨、砘子、牛轭、木犁、头杠、二杠⋯⋯瞬间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中:有人推着碾子,有的转着磨,牛儿正在地里犁地⋯⋯接着移步来到烧饼坊,一帧一帧的照片还原了第四代传人李广莲从和面、擀苫子、刷麻酱、撒花椒盐、抻苫子、掐剂、制坯、拍坯、打浆、蘸芝麻和烘烤的详细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叹,这小小的烧饼中蕴含的多道手艺。旁边墙壁上配之烧饼的传承历史,让你对它的前生今世了解的一清二楚。除此之外,每张照片上通俗易懂的图片说明,让来这里学习的中小学生一看便懂。

曲径通幽处,来到烧肉坊,红红的火,码放整齐的枣木,炉灶上满满一大锅的红烧肉,可以以假乱真。从烧肉坊出来后,一下子走到了一处农家,门口的红灯笼透着柔和的温度,一旁晒的麦子颗粒饱满,院子里一口老井,房檐下辫辫大蒜挂放整齐,玉米码放得整整齐齐,煤油灯、葫芦和辣椒则随意点缀着,处处昭示着温馨的农家烟火气息。走入屋子,土墙上挂着笸箩、簸箕和叉子等老物件,辅之旁边的柴火、独轮小车、纺车,八仙桌上的碗筷,窗户上贴着的大红“春”字,让你一下子感受到了家的温度与年的气氛。矮矮的石头墙上错落摆放着一些酒瓶,越过墙壁,烧酒的炉子旁边码放着大酒缸和称量器具升斗。

其实,“三烧”饮食文化与科技教育基地远不止这些:除了一馆(密云三烧体验馆),还有两线、三基地。即:快餐中央厨房流水线和密云烧酒灌装流水线;绿色有机原料基地、绿色有机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商品基地。这里,还是北京市教委指定的中小学生的社会大课堂,不管是在体验馆中推推碾子、转转磨,还是在流水线参观,抑或是到基地去采摘、喂养动物、参与农耕,“三烧”饮食文化与科教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主题,让每一个青少年来到此处必有收获。

在北京通往承德避暑山庄的古御道上,密云、石匣、古北口三镇的“密云三烧”即:“烧饼、烧肉、烧酒”曾享誉京东大地。随着时代变迁,独具特色的“密云三烧”,虽历经百年沧桑仍传承至今,成为密云人民最心爱的美食。“密云三烧文化体验馆”便是今天最好的见证。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