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年过30不学艺。不过在密云区穆家峪镇阁老峪村,一位老太太70多岁才拾起针线,年过80仍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在当地传为美谈。老人名叫梁金荣,今年84岁。
走进阁老峪村的新民居里,梁金荣把自己的刺绣活计儿摆了一大桌,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看得人应接不暇。一幅高90厘米、宽60厘米的十字绣作品往桌前一搁,“这是上个月在闺女家早起没事干绣的。”老人言语轻松,发音清脆,动作麻利,让人难以和八十多岁的高龄相联系。
所谓刺绣,又称丝绣,俗称“绣花”。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或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底布)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据《尚书》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孩子多,净带孩子,一门心思干家里的事儿,没时间弄自己喜欢的东西。”梁金荣说,她有3个儿子、5个女儿,大半辈子时间,都在和老伴儿谢宗江一起拉扯孩子。
进入老年,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有了出息,老人没了牵挂,开始享儿女的福。在家当姑娘时的爱好重拾,老人拿起了针头线脑儿。“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线织布缝衣,哪有现在那么便利。那个时候有功夫的人家还会在布上绣个花什么的,看着就很羡慕,挺好看的,自己也喜欢的不得了。”
于是,老人就从相对简单的纳鞋底儿开始做起。一开始,一双鞋底要纳上好几天,从简单的菱形块到小兔子、荷花造型,梁金荣可不满足简单图形,自己琢磨着一点点创新。后来,“看见什么就做什么,对绣活儿就是特别喜欢。”梁金荣说,大到老虎枕、十字绣,小到香包、花鞋垫,这些年她都记不清做了多少件,但是这么多作品,她从来没有卖过一件,遇到有人喜欢,她都慷慨相赠。周围的邻居、家里的亲戚,大人小孩,都没少收到过她的绣品。有不少市区的手工爱好者听说阁老峪村有这么一位精于手工的老太太,常在周末来她家请教,每次她都不厌其烦,耐心讲解。
也许是山里的空气水土好,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个爱好,梁金荣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依旧眼不花手不抖,穿针引线得心应手。绣品越做越精,心态也越活越年轻,自家女儿都玩不转的智能手机,梁金荣却玩得很顺溜,还时常用微信和家人分享新做出的绣品。
“这绣花本身就是个有年月的细活儿,到了这岁数又重拾起来,感觉是蛮充实的。尤其是时下还有一些年轻人挺喜欢这个,乐意跟我学,我是真心地高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