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桥村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笔墨纸砚,文人的看家宝贝。开蒙时候学写字,家里觉得宣纸过于高端,于是给买便宜的元书纸、毛边纸,字写得好坏先暂不表,破纸磨坏了不少笔倒是真的。后来逐渐用宣纸,即便是很好的宣纸,也都是论刀买卖,一刀一百张,再论三尺宣还是四尺宣还是长卷,再分生熟或半生半熟。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造纸术更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可在中国黔东南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石桥村位于贵州省南皋乡政府的西部,丹寨县城北部,地处清水上游。东与雷山县望丰乡接壤,南与太平村毗邻,西接清江村,北和凯里市舟溪镇情朗村交界,是进出南皋乡的大门。它更是一个以古老的手工造纸而远近闻名的村子,这个苗族村寨里居住着250户人家,而以造纸为生的就高达40余户,是名副其实的造纸村。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这里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渔网以为纸”很相似。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药等丰富的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两个流程:麻料制作和制纸来造纸。麻料制作需要纸甑、踏碓和木碓、料槽、洗料袋、料耙、料杆、石灰、柴火灰等。制纸需要纸浆槽、纸帘、压、纸架、刷把、纸焙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石桥现有露天煮甑10口,露天浸泡池10口,纸房36间木榨34个,抄纸槽50口,木碓3张,踏碓5张,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地方。

  最初,这里的工匠在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销量大增。后来村内其他人家也纷纷开槽造纸,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的造纸户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南方各地等地。1949年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1年,恢复开槽24家,从业人员120人。1953年到48家,从业人员153人。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古纸主要分为迎春构皮苗纸,书画纸、白皮纸、特种工艺纸三大类,其中迎春构皮苗纸,主要专门为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定做,用来修缮古书;书画纸主要是将煮好的构皮和梳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碓碎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再生产成书画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原料,具有纯天然性,保存时间长、纤维等特点,主要是荣宝斋,宝翠斋及各地书画家的订单。白皮纸指纯的构皮纸,主要用途为当地居民用来制作窗花、纸挂、包裹银饰、画符等。特种工艺纸可分为云龙纸、褶皱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由于石桥古纸靠纯手工操作,工艺细腻,纸质优良,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原料,具有韧性强、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纯天然等特点。

  这里的彩色手工纸在全国绝无仅有。手工纸的原料是构树皮,采自于满山遍野生长的构树,每年三至五月采集的构皮质量最好。取皮的方法很简便,选用明火灼热构枝至30〜40℃,约烤十分钟,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将构皮剥脱。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将初步加工的构成麻晒干即可备用。石桥村依山傍水而建,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村民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作坊,造纸的十多道工序几乎都是徒手而就。在制白皮纸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重要的辅助材料,这里称它为滑药。能够做滑药的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岩杉树根、野棉花根、猕猴桃藤、滑树、糯叶等。

  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加之苗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王氏传承人王能,13岁开始跟父亲王正海学习抄纸技艺,用了3年的时间才能掌握造纸技艺的全过程。后来又把技艺传给儿子王兴武,王兴武现在大岩脚开槽造纸,还收有学徒。但是,村民们一代一代把这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了下来,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纸程序中,他们的脸上荡漾着一种平和与幸福的笑容,石桥村村民们说:现在造纸虽然挣钱少,但最主要的是想让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传统工艺保存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祖先是怎样造纸的。

  石桥造纸技艺的传承是时间磨炼出来的。古法造纸工序多,其出产过程从山上采集构皮麻到最后出制品,要经过16道工序, 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要谙练和把握全套出产工艺,至少要3〜10年的时间。纯手工操作故而产量不高,一天出产500〜700张。它是全国目前民间尚存的手工造纸工艺中堪称工序最多,规格最多,其纸张质量最好的。当然,其价格也与其工序、时间、技艺成正比。尽管如此,听到价钱还是令笔者吃了一惊,朱老夫子讲课的江西铅山连四纸也没这么贵。后来听说,这里的纸真的能做到“寿纸千年”,一张石桥纸,保存得当,一千五百年也不会腐烂——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为石桥造纸术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也就是说这个技术也能流传一千年,最早的那纸烂没烂也未可知。如果这么算账的话,这个超级昂贵的白皮纸,似乎也值这个价钱。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文化产品必然会出现像石桥村这样越来越多质高价高的精品。

责任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