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韵 记住乡愁 ——记大兴区佟家务村中华耕织文化园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庆华 马生良 字号:【

中华耕织文化园坐落于大兴区安定镇佟家务村,院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这里不仅环境优雅,更是南城唯一的以耕织为主题的文化园,园内丰富的馆藏诉说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古往今来,展示了我国悠长绵延的农业历史和璀璨辉煌的农业文明,以及承载着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偌大的文化园布满了耕田的农具、市井生活的居家用具等各个行业的原始工具。依稀可辨剃头的挑子、做鞋的撑子、曾用于粮店的称米的斗、掉了珠儿的算盘、被尘埃覆盖的旧式钟表、居家用品、各式家具,老式通信设备无声地告知我们曾经的故事、过去的年代,这,就是传承,就是历史。

男耕女织馆里的生活再现

置身于“中华耕织文化园展馆”,仿佛进入了远古的农耕时代,耧车、犁、耙、扇车、粮囤、纺车、织布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王贞农书》写道:“每见摹为图画,咏为歌诗,实古今太平之风物也。”观农具,见田园,感叹农具乃太平时代的风物。农耕区在这里又细分为男耕、女织两个展区,分别是围绕男耕主题延伸的《中国农业科普》和《中国农业世界文化遗产》两个版块;围绕女织展开的《蜡染、扎染》和《传统棉花图》两个版块。

配有《康熙御制耕织图》,加之每图配有康熙御题七言诗的背景,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的整个过程。农具展示也是根据这整个过程分为耕地整地、播种移栽、灌溉、收获、场院、运输、粮食加工和储藏八个单元来进行陈列展示的。跟随着导游的专业讲解,让我们看到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耧车又叫耧犁,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砘车、提篓、禾子、锄头像过电影一般出现在模糊的记忆中,小时候在农村场院高高的麦垛上捉迷藏的场景一一浮现⋯⋯还有翻车、木锨、叉子、木耙(谷耙)、镰刀、二齿杈、扬场机、扇车、手推车、平车、粮囤以及称量工具斗等。一件件熟悉又陌生的物件,仿佛在讲述着它与农夫之间在土地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就这样烙印在每个农具上,散发出它们独有的气质与魅力。“男耕”让我们体会到耕种的厚重与内涵。“女织”便给了我们更具象的生活展示,这里处处透露着生活的味道,布料的温度,一排排的脚踏纺车,一根根的棉线在纺车上跳转,编织着生活,更编织着幸福。

人、景、物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场景已不在,可是农耕文化却在中华耕织文化园被传承了下来。这些农具都凝结着先人在农耕生活中的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辛劳耕作的不易。走到室外,井、碾子、磨、牲口棚、牛车,这些电视剧里常看到的场景,就这样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散发原始与质朴的气息,与磨盘铺成的甬路、茅草的棚屋、五色沃土浑然一体,让古朴原始的“男耕女织”有了生命,有了延续!

老北京民俗街里的叫卖声

一声声“磨剪子嘞戗菜刀——”“麻花烧饼,烧饼、油炸鬼——”悠远绵长的叫卖声,再现了街市的热闹、繁杂;推碾子拉磨,还有那悠闲的牛、马;乍起带着尘土的风,罩在叫卖车的筐篮上,飘在挂着的幌子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再现图,映入眼帘。

说起老北京的叫卖,它成于明盛于清,是北京市独一无二的北京名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叫卖声已然被城市的喧嚣所掩盖。然而,却有着这么一群人,专门研究老北京叫卖声——北京叫卖艺术团。

幸运的是,我们得以欣赏着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走在老北京民俗街上,一阵阵叫卖声传出,身穿老北京各个行当的小商贩们,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老北京吆喝叫卖节目:磨剪子戗菜刀、锔盆儿锔碗儿、焊洋铁壶、硬面儿饽饽、三叫馒头、半空、破烂换取灯儿、辣菜、驴肉等,甚是热闹;伴着吆喝声,在代表老北京行商及坐商的京华风情街和老北京民俗街中,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叫卖”项目第三代传承人孟雅男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北京民俗、吆喝叫卖及幌子和招牌的各种知识,使人俨然置身于老北京的热闹集市。

据了解,“老北京叫卖文化”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定为商业民俗类。2008年,相关专家推翻了之前的论证,叫卖文化重新被归为民间音乐。“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吆喝,春天卖菜,夏天卖西瓜、冰淇淋雪花酪,秋天卖臭豆腐酱豆腐、柿子,冬天卖冰糖葫芦。很多叫卖又有着不同的版本,四季变换,乡音、乡情却始终不变,这正是北京城的亲和力所在。”孟雅男说,很多吆喝声,都是他从“叫卖大王”臧鸿等老前辈那里学来的,这些独特的文化声音都是他们小时候走街串户的记忆。

温馨家园真温馨

相比中华耕织文化展馆和老北京民俗街里的丰富与热闹,温馨家园偏安于耕织文化园的一隅,略显安静与孤单。走进温馨家园职康站,带给我的却只有两个字:震撼!一群或年轻或年老的残疾人正在绘制京剧脸谱、墙上挂满了他们的作品;另一个房间里,几名残疾人正在做云南白族扎染;旁边的房间里,几名残疾人正在做着贵州苗族蜡染;走廊的尽头,一些残疾人正在手织手纺⋯⋯有条不紊,不疾不徐。

负责人侯立宽说:“我们温馨家园其实就是安定镇的职康站。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我们引进了京剧脸谱制作、手纺手织、云南白族扎染和贵州苗族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样,既让我们的非遗能够很好地传承,也能让残疾人学到一门手艺,增加一个崭新的就业机会。”

让温馨家园牵手非遗传承,这真的是个奇思妙想。

据悉,大兴区安定镇残疾人温馨家园,是安定镇人民政府为安定镇残疾人提供劳动康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和综合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公益事业单位。据了解,安定镇目前共有京安、金安两个残疾人职业康复站。在职业劳动技能康复中,让残疾人做简单重复的劳动项目,收入少且工作内容枯燥,康复效果也并不理想。“最初的时候,我们职康站做的是给罗马尼亚、立陶宛扎制绢花,2012年的时候欧洲经济危机,康复项目就面临选择的难题。我们走访了许多职康站,想要学习借鉴一下。后来,在云南的时候,看到当地的扎染技艺,非遗这个词逐渐显现出来。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和论证,感觉这条道路行得通。于是,我们就渐渐地把非遗的项目引进到职康站的康复项目中来。目前,我们的残疾人不仅仅能够掌握这门技术,有的还可以去学校给学生讲授,踏踏实实地寻着传承的脚步,让我们更看好了职康站的明天。”侯立宽说。

厚重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典型的老北京叫卖文化和温馨家园牵手非遗,成为学生的实践课堂。大兴中华耕织文化园,展现了我国悠长绵延的农业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