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康和他的阿旗皮影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田野 字号:【

左手按压,右手推刀,俯首注目、屏气凝神,这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康刚已做了二十多年了。初见老康是在今年4月的北京农业嘉年华的活动上。他作为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简称阿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驴皮影的传承人被活动组委会特邀来展示皮影雕刻制作技艺。

一开始我并没有想要采访老康,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在他的雕刻桌前,默默地看着他在皮子上一刀一刀地走着刻刀。也许是桌前伫立良久的人影对比来去匆匆的游客让他有了一丝欣慰,于是,老康头也不抬地开始一边刻皮影,一边跟我讲其中的门道:“这些皮影用的皮都是驴皮,这驴皮都是我自己煮自己晾的⋯⋯刻不同的图案要用不同的刀,皮影师傅的刀也没处买,要想用着合手都得自己做,那边那个盒子里的都是我做的⋯⋯看见这下面的垫板了吗?这可不是木头的,这是蜂蜡,蜂蜡是软的,不会伤刀头,这蜡板也是自己做的⋯⋯”

老康做驴皮影的手艺纯属自学成才。老康的父亲是个木匠,他十二岁那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做木工的功底为他此后刻精细的驴皮影打下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正是皮影戏的黄金时代,尤其在农村,逢年过节必有皮影戏班被请去唱戏,"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说的就是皮影戏的神奇。看的多了,老康开始对皮影戏着迷,竟慢慢学会了拉四胡给影戏调韵。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近年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老康不忍看着自己钟爱的皮影戏走向绝境,于是在大家纷纷下海创业的时候,老康却抛掉了十几年的木匠手艺,关起门来开始一心琢磨刻皮影。

“白天干活养家,晚上刻皮影。从那时起,我不打扑克、麻将,电视也叫人搬走。一件皮影从选皮到做好,总共12道工序,剪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一步也不能含糊。三年后,我刻成一个影箱,头茬五百个,戳子八十个,片景及道具一千多件,手抄影卷一百多卷⋯⋯”在老康做皮影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妻子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不理解,说这行养不了家,劝他找个正经生意做。但康刚心里对自己要做的事很笃定:“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做更大的事,做我能做的,脚踏实地干好这个小事。”

为了能把刻好的皮影变“活”,变成皮影戏,当时老康走访了阿旗各个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能演出的人!“很多老艺人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80多岁了。阿旗没有影匠,我就去左旗去请。” 终于在2009年,老康组建起了阿旗皮影艺术团,表演艺人年龄平均有70岁。“为了唱影我跑遍了北五旗县,跟各村商量演皮影戏。那时演出一场三百块钱,六个人分,刨去汽车油费,工具费,几乎是倒贴钱在做,还不如要饭的。”说起皮影戏行当的落寞,康刚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惋惜。为了维持生计,老康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就回家务农,顺便卖一些皮影、剪纸工艺品,多少有点收入。

估计是从小看着父亲围着皮影整日奔波度日的艰辛,老康的两个闺女没有一个愿意跟着父亲学皮影。但老康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说要把皮影戏一直演下去,他计划在有生之年尽可能抄更多影卷,并且至少做出两个箱子,将来他要把这些东西传给热爱皮影的后人们。他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前几天,老康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艺术团被左旗请去给龙王唱皮影,也就是求雨,结果还真就下雨了。斯特劳斯有句名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在老康看来,皮影这门行当与兴致有关,与情怀有关,唯独与生意无关。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