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大队小学一般开始在牛屋或磨坊,后来就独立出来,就是真正学校了。老师不够,就从本大队找,要求比赤脚医生稍微低一点,因为教书一般教不死人。外来的教师大多是公办教师,拿月份钱,次等是民办教师,全称应为公办民助教师,待遇是国家每月发几块钱,队里再记点工分,还有就是代课教师,临时补缺,拿的全是队里工分。公办教师是上级调遣,民办教师是大队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代课教师只要老书记说一声就作数。

有个民办教师随军了,户口转城市了,人家就不在乎这个职务了,但是在乎这个职务的人还大有人在。老书记家整天人来人往,出出进进,几乎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小麻子想让他弟弟去教书,抵那个随军的名额。老书记不同意,说,一家两个都上班,社员意见大了。这里把种地叫干活,种地以外就叫上班,有点城里的含义。公社文教助理想让他的侄女去,老书记说,老地丁不用,人家不说我吃里扒外吗。最后还是选知青。人家没亲没故,还有文化,谁也不好咬屈。知青小郑确实不错,干活踏实,不躲不滑,不嫌人家身上有汗腥味,大伙就看这一点,也该人家去。小郑开始还客气客气,说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怎么去教育别人呢。老书记说是革命需要,小郑这才走马上任。

小郑天不亮就到学校,备课,打扫卫生,为的是心里平衡,你看人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总得多干一点才对啊。晚上改作文,批语比学生整篇作文字数还多,字写得横平竖直。老书记女儿每天回家就说郑老师的字如何好,普通话像广播里一样。老书记心里一动,女儿也不小了,眼下门当户对,就叫朱秃子提亲。朱秃子对小郑说,我以民兵营长的身份跟你说话,教师也是民兵,要服从命令听指挥,现在,书记女儿看上你了,算是你家祖坟冒烟了,上辈修行好,你算是糠箩跳进米箩里,老书记没有儿子,将来家产还不都是你的。小郑家里也是贫寒,父亲在码头累出劳伤,在家每天只干两件事——不是坐,就是躺,母亲拣点破烂换点钱,说是城里人,也是徒有虚名。倒是小郑到了农村后,接济了他们,弟弟也上了学。小郑毫不犹豫结了婚。过了一段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他把母亲带来过几天,母亲回去说,农村真好啊。其实是老书记家真好。

谁知那个时代是为投机者和聪明人准备的。小郑一心教书,忽视了进修,结果民办教师整顿考试,成绩不行,要辞退。老书记去找上级说,他教孩子还是可以的,上级说,自己考试都不行,还能教孩子吗?而投机者兼聪明者则谎称生病,在家关门上锁,每天复习不止,遇上考试,你小郑就是兔子也跑不过乌龟啊。小郑还一直教育孩子拿乌龟与兔子说事,不曾想自己成为寓言中的角色。小郑被降为代课教师,妻子也夫唱妇随了。接着是师范生不断毕业,两口子就面临失业。合格的,也就是会考试的民办教师也开始一一转正,转正的民办教师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一下子进入天堂,晕了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没有转正的却不能平静,而永远没有转正的,已经被辞退的就要革命了。他们到处喊冤,述说自己十几年,几十年的艰辛,评说自己的功劳,细说自己的青春奉献,殷切盼望党能给他们起死回生的机会。写信没用,就组织难兄难弟们去上访,去请愿,上级被搞烦了,就批评下级要大加约束,不得干扰上级“正常秩序”。此时再看这个群体难民一样,全不是当初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情形。个个拎着垃圾堆里早已都看不见的人造革提包,或扎堆集会,或四处串联,研究,打听,寻找最后的一丝亮光。

小郑还算幸运,这是来了文件,被上级的知青政策安排到县棉纺厂,是国营单位,劳保福利都不错,短暂的困惑和失落换来上调进厂的荣耀,妻子却永远地离开那所她唱过歌,踢过毽子,打过毛衣,看过小说书的学校,那时,她经常会穿一件新衣服让同事们羡慕的要哭,现在,是她羡慕别人,自己要哭了;现在,她就是锦绣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她也更不会,也不能拿老书记来为自己锦上添花。开始,也跟着辞退大军去过县城几次,说话轮不到她,比她冤枉十倍的都有,暗暗思忖,回家吧。俺还有小郑呢。俺还是半个城里人么。

到了恢复高考,民办教师成为一部分人的鸡肋,有的去参加高考,就有人在希望他能考上走人,马上补缺;参加高考的本人,又担心考不上,再把这头给耽误了,精力就一盘散沙。遇上开明的领导会给他们假期,给来去自由的政策,遇上私心严重,良心不良的领导就要你破釜沉舟,考试,还是教书,二者必居其一。很多人遇到这种领导就不敢必居其一,结果不少耽误了前程。更惨的是,个别民办教师,大姐不出门,二姐也耽误了。没有进退,只有辞退了。

早期的民办教师也是藏龙卧虎,大多来自城里下放的知识青年,有文化,有特长,有家庭背景,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大显身手,不少后来做了高官,发了大财,出了大名,曾在当年民办教师队伍中的那些人,比比皆是。

在教育战场上,这支庞大的地方武装,阵亡的,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倒戈的,直至改编的,到如今,建制全面崩溃,队伍早已解散,几个老朽的残兵游勇也都处在生活无奈的回忆中,夕阳无限好,好就好在使他们很快结束无奈的回忆,无限的失落,无边的哀伤——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朱秃子讲得好:老子啥字不识,也没比哪个少吃一顿!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