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巧创意 小葫芦做出大文章——通州张家湾做出五彩葫芦雕刻大文章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代金光 字号:【

葫芦,福禄,象征着吉祥如意,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彩雕刻葫芦以其惊艳的外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众多葫芦工艺品中独领风骚。而今,通州五彩雕刻葫芦更是一鸣惊人,创新将文创产业与农业项目尝试跨界合作,将这一传承300多年的精湛民间技艺推向市场。

据介绍,五彩雕刻葫芦技艺是通州金石书画家杨世顺先生历经26年,在雕刻葫芦的原始技艺上,综合了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粉彩等多种传统技艺研究创立的一种原创技艺。他的研创成功开创了葫芦文化的先河。自古葫芦的使用和发展只局限于葫芦自身的开发与研究,而五彩雕刻葫芦技艺却结合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葫芦为载体,以中华文明和福寿文化为主线,使之一经问世便为世人瞩目。

长辈熏陶结缘书画

作品多次入展获奖

杨世顺是土生土长的永乐店人,1991年毕业于无锡书法艺专研究班,其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入展、入典、收藏。同时他本人也被国内外数十家权威艺术社团机构授予书画艺术名人、高级硬笔书法艺术家等称号。

“我父亲就喜欢书法,自小就备受熏陶,父亲有个同事是美术老师,我们住的地方不远,每天看他备课画画,我就在旁边照着画,人家也乐意指点。”杨世顺说,这些都为后来学习五彩雕刻葫芦技艺打下了基础。

1987年,杨世顺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东方化工厂当起了倒班工人,然而对书法和画画着迷的他同时也报考了艺术专科学院。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硬笔书法、绘画和篆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在1993年纪念毛泽东延辰一百年中国书画大赛中,杨世顺的作品获一等奖,并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之后又在国际正大杯书法篆刻大赛中获特别奖,被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收藏。

书法绘画各有千秋,篆刻技艺更上一筹。杨世顺的篆刻刻刀重1250克,以左手治印。篆刻作品经专家认定,入选我国东北地区的观音阁碑林,其篆刻作品也陈列于观音阁碑林陈列馆。而今,杨世顺的国画、篆刻书法、作品及传略均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和中国硬笔书法名人大辞典等数十部典籍。

2003年,经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质部严格审核,杨世顺艺术作品通过了ISC中国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准予在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网及国际市场网推广、销售和出口。其艺术等级为国家特二级。

街头偶遇葫芦达人

拜师传承传统技艺

说到结缘五彩雕刻葫芦,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读高中的杨世顺偶遇一位以匏艺为生的老人,老人经常在街上摆摊,车上挂了几十个色彩斑斓的葫芦,有花鸟鱼虫,有走兽和山水等。葫芦上那些精准的雕工引起了杨世顺的极大兴趣,后来听老人说,这就是五彩雕刻葫芦。

善于观察的杨世顺发现,五彩雕刻葫芦上很少写字,原来是因为老人不会写字,之后他便大胆将几个没有写字的葫芦上写了一些字,老人看了后很是激动。打那以后老人特别愿意和他攀谈,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信任和默契与日俱进,老人正式收他为徒。老人告诉徒弟,自己祖上世代种植葫芦,以制作葫芦制品为业,当时人称瓠匏奴,由于口音又称葫包或壶宝,算起来到今天将近300多年的历史了。

杨世顺和老人潜心学了三年,从“五彩雕刻葫芦”的设计到上画稿、雕刻、韵彩、整理、装饰、包装等技艺,最后还学了师傅把葫芦“做旧”的绝技。之后,又用心研究了20多年,经过多方协调、奔走,终于促成五彩雕刻葫芦项目立项,并创新将五彩雕刻葫芦技艺与种植产业跨界合作。

五彩葫芦制作繁杂

精品耗时一年半载

在杨世顺位于宋庄镇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五彩雕刻葫芦无不赏心悦目,“花开富贵”、“童子献寿”等葫芦艺术品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五彩雕刻葫芦艺术品也要耗时数月,其中精品更是需要一年半载才能问世。据杨世顺介绍,制作五彩雕刻葫芦第一步是设计,然后把设计好的内容画在葫芦上,再用刻刀将图案刻出,其深度在2MM以上,刻好后用纺织颜料上色,上色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的技法,使画面生动立体,而后整体进行整理检查是否有遗漏或不满意的地方加以补充,都完成后再配底托,最后喷清漆配罩子和锦盒,至此,一件五彩雕刻葫芦作品才算完成。

葫芦种植工厂化

制作销售一条龙

目前,五彩雕刻葫芦项目已经落户张家湾达毅种植中心,是该中心引进的政府资金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该种植中心位于西永和屯村,投资1800余万元,占地300亩,将建成集葫芦育苗、种植、示范、生产、销售、售后技术服务为一条龙的专业化公司。现有工厂化葫芦育苗棚4座、葫芦试验示范棚2座,葫芦种植大棚50余个,育苗及试验示范棚全部配套自动卷帘机、内置遮阳网、外置防虫网,并且安装了全自动温、湿度调控设施,育苗基地安全先进,还引进荷兰温室气候自动控制系统,培育国内外高端葫芦品种10多种,全面推动五彩雕刻葫芦项目走向市场。

如今,五彩雕刻葫芦和杨世顺已被百度百科建立词条并通过成为标致性词条,杨世顺希望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明天的通州能成为全国葫芦文化的中心,举办国际葫芦大会、国际葫芦技艺大奖赛和葫芦文博会等,让更多民间文化在运河之源传承、光大。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