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面青山州枕流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老切 字号:【

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经过元代的兴修,弃洛阳而直取北京,方才称作“京杭大运河”。为此便孕育了大运河中枢,并成为重要港口之一的——山东济宁。

在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中,济宁几乎占据了其中三分之一的河道长度。元代在大运河北岸兴建济宁土城,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又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修建,由济宁左卫指挥史狄崇将原土城“易土为砖”,城高三丈八尺,顶阔二丈,周长九里三十步,垛口六百七十个,女墙一千八百处,使旧城面貌一新。明清两代历五次重修,城以八卦形制四门八洞,巍峨壮观,气势雄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镇。

“控引江淮漕运咽喉”, 由于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被誉为“东鲁之大郡,运河之要冲”。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看作为治运和司运中心,派设最高治运司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济宁。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

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通过济宁运往京都的“漕运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转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河上帆樯往来繁忙,河岸两旁货物堆积如山。城里城外出现了很多商铺作坊,还成为江南的竹器、瓷器,北方的皮毛和周围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意大利威尼斯人、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王朝时期,曾游历了中国运河沿镇。到达济宁后,他在游记中赞美道:“这是一个雄伟的大城,商品与工艺制品极其丰富⋯⋯城的南端 有一条很深的大河(即运河)经过,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

清代康熙、乾隆几度南巡,沿大运河而下,驻跸济宁。御辇龙船前呼后应,所到之处极尽奢侈,地方供给不敢怠慢,大兴土木恭迎皇上,至今很多街巷地名还记载着历史的印记。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济宁引以为豪的是,济宁共有11处确定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全部申遗成功,这在单个运河城市入选是最多的。

沿古河道随波逐流到达微山湖,大运河潜伏到湖中。在这里,河就是湖,湖就是河,烟波浩渺,浑然一体。     那首《铁道游击队》中脍炙人口的“微山湖上静悄悄......”把人们带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

盛夏时节,河面莲叶接天,微风过处,一阵清香,引来蝴蝶在花间翩然起舞,朝饮荷露、夕眠花丛的蜜蜂“嗡嗡嘤嘤”地采撷花蜜。蜻蜓从半空中飞下来,轻蘸过水面,又悄然立于荷尖。倘若此时再有美人划船而来,又应了那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掬起一捧湖水,亦被荷香浸染。仰头俯首间,尽是诗情画意。

在微山湖中不能不提到一个小岛——南阳古镇,它就像镶嵌在古运河长长的项链中的一颗珍珠。在那百舸争流的年代,每天从清晨到黄昏,有多少的篷帆向它告别,又有许多的航船到这里靠岸。来自南方苏杭,载满丝竹白米、细软名吃的航船;通州府北来南下的船队,都夜泊在这里。环岛的樯桅林立,篷帆遮云,挨挨挤挤。镇上窄窄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商客云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温软的吴语、憨憨的山东土话、道白韵味的京腔,杂烩不一。就连乾隆下江南,也要在此弃舟登岸。至今岛上还有一座据说是当年给乾隆做饭的厨房。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大运河上的船桅,却没流走大自然赐予南阳古镇的风姿。作为码头商埠的南阳岛似乎是不存在了,可是作为浸润着碧绿澄澈的微山湖水、玲珑剔透的水乡小镇南阳岛,却依然静静地美丽着。     泉水,是流淌在济宁大地上的清澈眸子。千百年来,喷薄涌动的泉水,一直是泉林不曾凋谢过的动人风景。

泉林镇为泗河源头,泗水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而且和济南的泉水同名。黑虎、趵突、珍珠、红石、双晴、淘米等诸多的泉珠联星列。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即在此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之为“海岱名川”;康熙南巡,瞻岱宗,祭儒圣,后至泉林;观诸泉,登陪尾,盛赞泉林乃“泉源胜地,圣迹所存”。乾隆皇帝对泉林情有独钟,先后九次驻跸,留下赞美泉林的诗文达190多篇,更有历代文人骚客赞叹泉林诗文200余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亦是朱熹在泗河边上所吟。

灵泉秀水汇聚,历史与人文交融,滋润的济宁大地,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在这里郁积回旋,百转千回,酝酿出了独具特色的济宁滋味。几乎塑造东方传统文明的所有文化因素都能在这里品出味道。泛舟而上,流连着运河的光影;温文尔雅,熏染着孔孟的风尚;宝相庄严,蕴藏佛陀的伟力;登山长啸,裹挟着好汉的情怀⋯⋯。古人说,三千弱水,只需取一瓢来饮,若是一瓢不饮,何以知晓人生滋味?而在济宁这条浩荡的“弱水”之中,滋味却不止一瓢,随手一掬,纳入口中,不仅有人生滋味,更有出世精神与入世情怀。

今天济宁人养湖疏浚,维护生态,依托丰富的水上资源,打造优美的人文环境。原来的北湖,因李太白曾在此醉吟,而建太白酒楼,那么登楼远眺那一潭湖水呢,该不是谪仙太白微醺中碰倒了酒坛,泼洒的一泓醇酿吧。而那个以青界湖为中心,占地11000多亩的生态旅游区,干脆就请朱熹命名“万紫千红”。

“春来泉乡美,赏花到泗水”,依水而游,已经成了济宁人的情怀。      曾有一曲《竹枝词》:“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侯,通衢多是卖鱼人”详尽地为我们描摹出了济宁水乡风情和名胜特色。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