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乡八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董华 字号:【

椒乡——八月,忙中有乐,忙中有美。

忙是拳打脚踢的忙,乐是由心缝溢出的自然而然的乐。

从雨浇春而始,山里人就盼望着摘花椒时刻。它是一项大宗收入,也是日常吃油的依赖。看春雨浞湿了花椒树,一夜枝子泛绿,禁不住心头欢呼:哇,老天爷下票票儿啦!

经了春,经了夏,入了尾伏的风儿,刮来了花椒成熟麻麻酥酥儿的香气。

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山谷里的沟沟岔岔,一层层梯田的堰边,村口盘桓的山石路,凡长不起来其他果木的地方,都已降落了一顶顶红伞。倘若光华牵引住了路人,走近前,他会见老枝上红得酱紫,新枝上红得鲜艳。略微放眼,意象横生,一棵棵披红着绿的花椒树,像一群舞蹈的妙龄少女,轻盈的绿衣裙镶嵌着数不清的红玛瑙珠子。

——立秋风儿刮,快把椒篮挂!

秋风催促着农家准备功课,该用的大小篮子腾出来;挂钩,饮水罐儿找出来;做硬干粮的米面碾出来。最是当娘的心细,给在外的闺女、小子捎讯:“快回来!”

——如期见着了儿女,老娘的脸笑开了花。

邻居妇女老爱打听旁人家的事。找一块木头墩儿坐下,嘻嘻哈哈的一场聊,探出了这一家哪日上山的底细,自己也拿定了主意。

清晨里,一家挨一家的门轴响,一声接一声的呼姑唤嫂,摘花椒的人儿上路啦。

出门时辰早,太阳在山背后蒙头睡觉。迤迤逦逦的进山人,惊醒了溪边的青蛙,惊动了密生生的露水草,青蛙“扑啦”跳开,露水珠儿打湿了脚面、裤腿儿。

四面山,八面地,扎在一角。散开了的,是那摘花椒的人。

摘花椒的人,家庭组合。有的人员齐整,有的老少三辈。那股奋勇气势,谁也不差着谁。

摘花椒,没有多大技巧,是个人能干,可就是“吊人”。终日动作,保持站立,仰下巴,抬胳膊。这姿势一时半晌,显不出什么,可若一天、几天、半个月,滋味够受的。

可必须急摘呀!立秋一挂色,就得急,错过时日,“煳椒”落地,想收都无法收回——一年吃喝的指向,就扔地里了。

明白了这本账,哪一个敢泄气偷懒呦!

摘花椒是件急活不假,可临跟前又不得急不得恼,必须一枝一枝地耐着性子摘。不会像掰玉米那么容易见成绩。长得好而且密的花椒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山里人把一嘟噜叫“一抓”。长成这个样子,比较好摘。那稀了的,一处仅为一两颗椒果。可无论多与少,都得一处处揪,一颗颗找,一下一下伸胳膊。

不耗足时间,休想把花椒摘回家去。从早晨看不清眼前东西,吊起篮子起,中途除了吃一回简单午食,余下工夫不歇,直到晚上看不清了椒果为止。凿凿实实的一天算罢了。考验着人的意志和忍耐力。

摘花椒辛苦,不全然表现在日头晒,脑门冒油,手指肚挨扎;顶腻烦的,挨蚊虫的叮咬。立秋时段,为蚊虫最肆虐期,成群的花腿蚊子绕头嗡嗡乱飞。还有“小咬”,无法躲开,它专门钻入人裤裆、衣袄、头发里。只让蚊子叮,还可忍,这小咬竟如日本鬼子一样恶毒,它咬的深,咬住了就不撒口,痛忍难受。太阳露脸儿以后,飞天恶魔的威风,才收敛一些。可这时,阳光开始足了,深深庄稼地里闷热,像蒸锅,闷得人透不过气。煞人的“秋老虎”,难忍难捱,一个椒子秋下来,多硬棒的人,也得瘦下一圈,掉几斤肉!

另个辛苦,怨不得蚊虫,摘花椒活茬自惹的“祸”。毫无疑问,既为“摘”,断然离不开手指,你要知道,花椒树通身长着刺的!谁都躲不过大枝小枝刺扎的一劫。不分姑娘的莹莹素手,还是男人老掌,手指肚全让花椒刺扎糟了。花椒水顺着针眼渗进了皮肉,中了药性,指头变粗、变黑,几个月难以复原。小孩家摘花椒,不甚懂防护,挨扎更多。挨了扎,心扑腾着,“吸溜、吸溜”嘬手指头,有时把花椒水弄进眼,半天眼犯眯缝儿。

女人终究比男人手灵巧。青纱帐子里,凭手指头上的麻利,男人信服了女人。在那一场合,男人不敢耍大男子主义。入了夜,他想着对自己女人示以温存。

人眼为秤。看各家谁摘回多少,谁树头疏与密,就分辨出勤与懒的“秘密”。摘回家多的,挂树密的,是那一家勤恳,往地里舍得施肥,长好了庄稼,果木也得了益。椒果稀的,摘回家少的,是往日他把“勤恳”送给了牌桌。见自家树挂货少,篮儿浅,他一路上懊悔,自己拧自己的大腿。

养花椒树当然需要尽心,摘花椒当然需要“焾儿急”,然只说辛苦,忙和累,太不了解庄户人啦。摘花椒的时候,有快乐和美的跟随。

疲乏中,还想着乐和事,农民这个品质自古而来。

饭口时间到了,家中老者,叫歇歇手。众人就近各搬来一块板儿石当座位。从树上摘下干粮口袋,一瞧,爬满了蚂蚁。不要紧,拿起窝头、饼子掴一掴,啥心理问题没有。劳动者吃饭香,乐滋滋的都想说个三言两语。有那跟随来的娃娃,大半天在地头啃“甜棒”,掐窝瓜花逮蝈蝈,已然孤独玩乏了,听了爷爷一声喊,“颠颠儿”的跑过来。爷爷剥了一个鸡蛋给了,顺手摸了摸娃的后脑勺,眼神里净是乐的亮光儿。

老人自然负有宣教的责任。歇息时刻短,也要讲一两个故事。点起一锅旱烟,开讲啦:从前呀,有一山里人到山外卖山货,错过了客栈,在一座黑灯瞎火的大庙里躺下了。睡得实,一夜没翻身。清早醒了,他抓起口袋,吓坏了!花椒袋底下趴着好些大蝎子。定眼一瞧,一动不动,全让花椒味儿给熏死了。心想,若非花椒口袋掩护,死命难逃!老人跟听众唏嘘了一会儿,讲下一个:有一个山里老财,背一篓子花椒进城,入饭店,点了几样好吃的,店掌柜见他土个踉跄的,怕吃白食,好半天没给上菜。山里老财喊店小二叫来掌柜的,一句话不说,当面从花椒篓子里抓出一把银元,“唰拉”甩在桌子上,掌柜的傻眼,一脸羞臊。

像这样既传授民间经验,又讲述做人道理的故事,于摘花椒休息时的午间一刻,定属于采椒老人的专利。天天讲,天天听不重样。

在没有“录音机”“随身听”时代,一只小小半导体收音机渐渐取代了老人的专席。把半导体挂在树枝,放《三国演义》评书,放河北梆子《秦香莲》和《小二黑结婚》评戏,虽劳乏加身,却不失农田趣味。

山里姑娘爱美;山里挨着河边的姑娘,尤其爱美。腰肢本来就细,穿衣服还绷绷的,更显了曲线和鼓凸处的优美。上山摘花椒,穿不成裙子,可一定穿着粉红或紫红的衫儿。满是绿草的山坡上,一树绿叶的花椒旁,粉的红的衣衫儿,分外光灿,分外醒眼。瞧她们摘花椒时伸展细腰,露着白肚脐儿的形态,瞧小手灵巧地上下翻飞,瞧紧抿的小嘴,不信不把你瞧美!

小姑子和嫂子,天然一对会碰面的伙伴。当嫂子的,或许耐不住寂寞,或许存着关心,摘着摘着,就挪蹭到小姑子一块儿。一人扯着一个枝儿,她先打开话匣子,把一切听来的新鲜事儿,说给了妹子。问卖了花椒,买啥衣?买啥鞋?聊融洽了,嫂子等着听,心上人是谁,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妹子这边就不怎么吱声了,脸蛋一会红,一会笑出俩酒窝儿。

摘花椒在去的一程,个个急如星火,收工回家,心就放缓了。既然已经晚,何不让老山神爷瞅着,在闪着星光的河里,洗一把脸,涮一涮脚丫呢!

乡下人,男人“臭毛病”难改!同是摘了一天花椒,媳妇进家要做晚饭,男人吃现成的,吃了就串闲门子去了。女人还有没放下的活,随便吃一点,开始拣花椒叶。白日图快,难免扯下花椒叶,必须把它拣干净。常常拣到半夜,累的真想拽猫尾巴上炕。

鲜花椒怕“捂”。拣出了叶儿的花椒,抓紧晾晒。晒花椒很重要,直接关系着椒果的成色和椒籽出油的质量。最好为头一天摘,第二天就晾房上去。让足足的太阳,一下就把花椒晒干。只有一次性晒干,椒果颜色才鲜红,味道才更窜。

花椒晾晒在石板房的屋顶,晾晒在了靠自家门口的路边,美煞人哪!一房一房的红屋顶,一庄子红得连片,像掳下了天上红云。一街的椒绺绺,像长幅红绸子,不知啥时会飘起来。满街,满巷,满庄,山谷里一趟村庄,满是滴溜溜的红,麻格酥酥的香!

花椒,经了一两日暴晒,全炸开了嘴儿,籽儿,全滚出来。花椒籽跟仁丹、鲫鱼的眼粒大小差不多,颗颗溜圆,颗颗闪着幽光。像是精灵!

花椒籽含的油性就此显出来了。晾晒过花椒的地儿,表面上洇了一层油质。

山民爱惜花椒籽,不逊于爱护椒果。花椒籽是山民主要的油品来源,处置好为家庭责任。反复晾晒,彻底晒干。保管起来别让受潮,受了潮,就容易霉变。发霉的花椒籽,出油率低,甚至不出油——假使还出油,也不会香。

该惦记的,惦记到了,就该择日榨油了。

榨油前,椒籽上碾子轧。石碾子。这件活儿,少儿最怕累。它是爱滚落的东西,一次不可摊得太厚。薄薄一层。摊匀了,脚步要轻缓,防止外蹦。外边的一圈碾碎了大半,一下下铲入碾轴芯。随碾轱辘转动,更碎的椒籽向四外漫溢。反复地铲,反复地碾,轧的越烂,出油率越高。推碾子,往往一推就是大半天。

熬油,是熬人的心性。讲技术。多为主事妇女率领。

所用器皿,为一口七印铁锅。架柴烧。一锅水烧开了,把碾碎烂的椒籽适量投放沸水里。再开锅一段时间,从灶膛里蒯出一些柴灰,撒进锅。一层油浮了上来。这时用铁勺一点、一点的撇上面的油,一直熬到撇不出油来。一锅一锅地续,一锅锅熬。都熬过了,翻回头倒换着把撇出来的油再加热,这以后撇出的花椒油,就可以食用了。有细心的老人,在上碾子前,嘱咐家里人,先把花椒籽炒一遍,炒过了的,熬的油,香味更浓。

干这活啊,烟熏火燎,累人累心。躲日头晒,大部选择晚晌行动。守候柴灶锅的,是那婆媳和母女。就伴儿,俩人一边干活,一边慢言私语。

过了些时辰,听不见街道脚步声了,家里男人也入了睡,只有她俩还在熬油。凉风儿进村了,柴灶上的火,愈发地红,娘俩聊天,愈发地亲近。俩人语声,隔着墙头,也让人听得清晰。

“听,黎雀儿叫啦!”可不嘛,娘扬起脸朝东山瞧了瞧,东边山沿显出了青。

家家户户,都在上演着熬椒籽油这出戏。收获花椒季节,这为一场压轴戏。

“一家榨油,满街飘香”。若上百户人家同于此事,香氛会飘多远呢,老哥你想没想呀?

摘过了花椒,熬过了油,男人女人总算卸了心事,轻松了。离着打核桃、摘柿子、割豆子、刨白薯日程还远,该松快一下了。

小河边霎时成了女人的天地,姑娘媳妇们来洗衣,把摘花椒时候攒下的汗沤的衣褂儿洗个遍。棒槌声清亮,撩起的水花溅溅。穿裙子的女人,笑音个个甜!

洗了衣,就往光净的大石头上晒。河岸边生出来花的颜色——一道风景映美了家山。

再接下来的日子,又喧嚣了,南来北往的大车小辆,来收购花椒。整车整车地运走。弄不清山里到底有多少花椒。

计划经济时代,花椒归国家统购统销,为重要的出口物资。国家用它换粮食,换机器。收购价格由国家来定,纯正上好的“大红袍”,一斤也没超过三块七。留给山民自主的,只剩下熬的椒籽油,但用项既为了吃,也为了点灯。

现在不知咋回事,花椒允许个人卖了,市场价格也爆涨到了几十块钱一斤,山民反而摘花椒的心气低。上了山,只拣矮处、密实处的摘,稍微有点难,便放弃了,摘一会儿,就喊累。所摘的花椒,粗粗了了,里边的椒梗、椒叶很多,砸了往日的牌子。农家儿女们,既不乐意上山,也不乐意回归,帮家里摘花椒。

还有啥人怀丝念缕,记挂着山里的物事呢?是坐窠的老辈人和山里呆过的真汉子!常在花椒树下犯愣。他们或许还想着那风风光光的椒乡,热热闹闹的八月;或许还想已给别人奶了娃子的当年姑娘⋯⋯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